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物理学界的一支奇葩(Ⅱ)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物理》创刊于1972年,在特殊的年代里破土而出,蹒跚起步中经历了“科学的春天”,见证和记录了时代的前进步伐和中国物理学研究的繁荣历程。峥嵘岁月50载,《物理》在物理学界的广泛支持下,在作者们笔耕不息的勤勉奉献里,在读者们始终如一的热情关注中,经风历雨茁壮成长,众人用心血浇灌和滋养着《物理》以自己的姿态立于中国物理学发展之林。
2022逢《物理》刊庆50周年,我们精选了50篇文章,代表历年所有的作品,献给广大物理学工作者,以及正在学习物理学和对物理学感兴趣的朋友们。让我们重温品读,一起感悟物理科学的真谛,领略学科大家的风采。
|作者:沈克琦
(北京大学物理系)
本文发表于《物理》1995年第4期
■推荐理由
西南联大物理系培育人才的成绩十分突出,为学界所公认。她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中有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得主杨振宁和李政道,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1)获得者黄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99)获得者郭永怀、陈芳允、邓稼先、朱光亚,两院院士钱伟长、胡宁、张恩虬、李正武、高鼎三、应崇福、戴传曾、李荫远、萧健、徐叙瑢、黄祖洽、李德平等。本文全面、翔实地介绍了该系教学、科研、教师队伍等情况,对于读者理解该系为何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会有所裨益。
摘 要 全面介绍了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组成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37—1946) 的教学(本科和研究院)、 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和毕业生的情况。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在条件十分困难的抗日战争时期,坚持高质量的教学与研究, 培养出一大批优秀毕业生,成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物理学界的一支奇葩。
关键词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
4.1.5 赵忠尧(1902—)
4.1.6 朱物华(1902—)
4.1.7 郑华炽(1903—1990)
4.1.8 霍秉权(1903—1988)
4.1.9 余瑞璜(1906—)
4.1.10 任之恭(1906—)
4.1.11 孟昭英(1906—)
4.1.12 吴大猷(1907—)
4.1.13 张文裕(1910—1992)
4.1.14 王竹溪(1911—1983)
4.1.15 范绪筠(1912—)
4.1.16 叶楷(1911—)
4.1.17 马仕俊(1913—1962)
4.1.18 王遵明(1913—1988)
4.2.1 郭永怀(1909—1968)
4.2.2 钱伟长(1912—)
4.2.3 葛庭燧(1913—)
4.2.4 虞福春(1914—)
4.2.5 林家翘(1916—)
4.2.6 慈云桂(1917——1990)
05
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学生和研究生中的佼佼者
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人才辈出,在此读过本科或研究院的学生中有许多人成为我国教育、科研和生产实际中的学术带头人,有的成为国际知名学者。下面仅简单介绍毕业生中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国际知名的物理学家。
(1)胡宁(1916—)
理论物理学家。西南联合大学1938年毕业(清华)。加州理工学院博士(1943)。中国科学院院士(1955)。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理论物理所所长。
(2)陈芳允(1916—)
无线电电子学家。西南联合大学1938年毕业(清华),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副所长,国防科工委常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教授。
(3)张恩虬(1916—1990)
电子学家。西南联合大学1938年毕业(清华)。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曾任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4)李整武(1916—)
等离子体物理、核物理学家。西南联合大学1938年毕业(清华)。加州理工学院博士(1951)。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第二机械工业部西南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
(5)应崇福(1918—)
声学家。华中大学物理系毕业(1940),清华大学理学硕士(1943)。美国布朗大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声学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
(6)黄昆(1919—)
固体理论、半导体物理学家。燕京大学物理系毕业(1941),北京大学理学硕士(1944),英国Bristol大学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1955),曾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固体物理教研室主任,半导体物理教研室主任及副系主任,固体能谱研究室主任以及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所长,现任半导体所名誉所长,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80),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85)。
(7)杨振宁(1922—)
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1957)。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毕业(1942),清华大学理学硕士(1944),芝加哥大学博士(1948)。现任石溪纽约州立大学物理系教授、理论物理所所长,美国科学院院士(1965),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等大学名誉教授。在1994年以规范场理论方面的突出成就获得富兰克林研究所颁发的“鲍尔科学成就奖”,是第一个获得此项奖的理论物理学家。
(8)戴传曾(1921—1990)
实验核物理、堆物理学家。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毕业(1942),英国利物浦大学博士(1951),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曾任核工业部原子能研究所所长,原子能研究院院长、名誉院长。
(9)李荫远(1919—)
固体物理学家。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毕业(1943),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欧班纳-香潘)博士(1951),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固体理论研究室主任,晶体学研究室主任、副所长。
(10)萧健(1920—1984)
宇宙线、高能物理学家。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毕业(1944),加州理工学院理学硕士(1948),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11)徐叙瑢(1922—)
固体发光学家。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毕业(1945),苏联列别捷夫物理研究所物理数学副博士(1955),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曾任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长春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天津理工大学教授。
(12)邓稼先(1924—1986)
核物理专家、核武器专家。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毕业(1945),美国普渡大学博士(1950),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曾任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理论部主任、副院长、院长,部科技委副主任。
(13)朱光亚(1924—)
核物理学家、核武器专家。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毕业(1945),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1950)。曾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副教授,东北人民大学教授,北京大学物理研究室(后更名为技术物理系)教授,第二机械工业部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员,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研究院副院长,国防科委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现任国防科100工委科技委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
(14)李政道(1926—)
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1957)。1945年2月由浙江大学转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二年级学习,1946年秋赴美留学,获芝加哥大学博士(1950)。现任美国哥100伦比亚大学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清华大学等大学名誉教授。
(15)黄祖洽(1924—)
理论物理学家。1944—1946年在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学习,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1948),清华研究院毕业(1950),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曾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员,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理论部副主任,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所长,核工业部原子能研究所兼任研究员。
(16)李德平(1926—)
辐射物理学家、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家。1944—1946年在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学习,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1948)。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现任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研究员、名誉院长。
致 谢 在本文写作过程中查阅了北京大学档案室和清华大学档案馆所藏资料,戴念祖先生提供了由他主编的《20世纪上半叶中国物理学论文集萃》书稿中一些物理学家的小传,在此谨对以上单位及同志表示衷心感谢。
附 录
1 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历届系主任
(1)饶毓泰(1937.10—1939.6,系教授会主席)
(2)饶毓泰(1939.6—1944.1,系主任)
(3)郑华炽(1944.1一1946.1,系主任)
(4)霍秉权(1946.1—1946.6,代理系主任)
2 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理化系物理组和清华大学无线电研究所、金属研究所讲师、助教名单(可能有遗漏)
赫崇本 江安才 沈寿春 薛琴访 郭永怀 钱伟长 虞福春 葛庭燧 林家翘 熊其仁 金先杰 胡 宁 沈洪涛 梅镇岳 张家骅 王先镕 胡玉和 黄授书 郭沂曾 王代璠 李德崑 黄 昆 陆其蕙 赵汝其 苟清泉 黄永泰 潘承懿 戴传曾 许少鸿 胡日恒 洪川诚 李荫远 许孝慰 王天眷 陈芳允 毕德显 周国铨 向仁生 胡国璋 韦宝锷 罗远祉 孙珍宝 黄培云 陈德崙 慈云桂 官知节 周祯祥
3 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毕业生名单(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籍的学生在内,根据存放于清华大学档案馆的西南联合大学学籍档案)
胡 宁 陈芳允 张恩虬 李整武 何成钧 何家麟 赵芳瑛 夏绳武 徐骣宝 顾柏岩 沈洪涛 斯允一 孙 湘 王天眷 黄家齐 张韵芝 曾福如 陈祖祥 崔维岭 王德祎 周永升 (1938) 周孝谦 罗梓荣 梅镇岳 汪月熙 魏慎之 贾士吉 赖家玮 蔡秉坤 于克三 胡文田 朱凤德 黄金生 (1939) 张家骅 胡玉和 汪 瑾 林友苞 顾钧禧 刘昌年 唐立鏔 唐绍密 杨逎信 李庆庚 卢蔚民 王先镕 何克淑 邓俊昌 郑 骏 陈家麟 (1940) 周国铨 郭沂曾 林堃 魏西和 王代璠 李德崑 陆其蕙 凌德洪 高鼎三 赵汝其 (1941) 向仁生 李金锷 刘导丰 潘承懿 杨振宁 娄良京 郭耀松 黄永泰 郑联达 张浩然 张守廉 戴传曾 (1942) 张石城 王喜增 曹颖深 张济舟 张志三 闵嗣云 吴家华 杨光德 许少鸿 官知节 周光地 周祯祥 段 纯 张崇域 胡日恒 洪川诚 沈克琦 童寿生 何炳昌 孙瑞蕃 陆以信 李荫远 (1943) 江爱良 朱竹林 郑林生 叶景萱 孙寿平 黄有萃 茅於宽 张祖绅 张东祺 俞和权 萧 健 张希恺 王季超 王式中 (1944) 胡国璋 林书闵 桂立丰 徐叙瑢 许经源 刘允仪 朱光亚 李卓显 王永良 王应素 邓稼先 (1945) 王贤澧 吴锷 王光诚 罗崇续 陆祖荫 佘守宪 段 维 钱介福 许醒农 金恒年 陈 穆 章士敢 王仁祥 (1946)
补 记
本文于1995年发表后,西南联大物理系校友中,黄昆获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郭永怀、陈芳允、朱光亚、邓稼先于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邓稼先当时已去世,是追授的;高鼎三校友在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的简历介绍如下:
高鼎三(1914—2002),1941年西南联大物理系毕业,1943—1946年任助教,美国加州大学硕士(1951),吉林大学教授。曾任吉林大学物理系副主任、半导体系主任、电子工程系名誉主任,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西南联大蜚声国内,报刊及电视上赞美之辞不断,总结西南联大办学经验的文章也很多。在此我补充几点看法,供读者参考。
1.对西南联大的评价要实事求是
西南联大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内最好的大学,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其中物理系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表现尤为突出,但“西南联大培养出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一提法则不合适,杨振宁、李政道获得诺贝尔奖主要应归功于他们进入一流大学,得到世界一流物理学家的指导和受到世界一流大学学术氛围的熏陶,西南联大在科学知识及严谨学风方面为他们打下很好的基础,确实功不可没。但不能说“西南联大培养出”,准确的说法应该是“西南联大学生中有两人后来获得诺贝尔奖”。
另外,创世界一流之风吹遍全国,有人说“西南联大就是世界一流大学“,此说更为不妥。首先,从人才培养来看,西南联大只招硕士生,不招博士生其次,西南联大的教授在国内是一流的,但他们大多是获得博士学位不久后就回国,当时国内的学术环境无法与国外名校相比,当年他们与国外世界一流的导师相比,水平相去甚远。我们的本科教育、研究生课程教学与国外可以在相同的水平上比较,但科研水平则远远落后于他们,不能妄自尊大称为世界一流大学。
2.如何总结西南联大的办学经验
西南联大办学成绩辉煌,成为中国教育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应该好好总结,这对反思近几十年的教育和教学教育改革会有所助益,西南联大的成功有它的历史背景、外部因素和自身的因素,下面谈一下我的看法,以就教方家。
首先,北大、清华、南开三校都有长期形成的优良传统,学风和一套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五四”时期倡导的民主和科学精神,以及兼容并包、严谨治学、通才教育、教授治校等办学传统在西南联大都得到继承和发扬。三校各自的特点在西南联大得以融合,相得益彰,课程设置也更加丰富多彩。西南联大的教学与国际是接轨的,毕业生进入外国大学深造没有障碍。这些传统,包括精神的和物质的,十分可贵。学校领导和教授们是传承者,身体力行。他们维护学术独立、思想自由和民主办学,不随波逐流,因此将联大办得很有特色,也得到当局的认可,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新思想,培养出创新人才,促进学术的繁荣和进步,才能真正担负起大学的历史使命。下面举两事为例。
(1)1939年8月,1939年10月,1940年5月教育部连发三文,统一大学应设课程与考核学生成绩方法,并要求将所用教材呈部核示、教授们一致反对,以教务会议名义上书常委会(由三位常委和秘书主任杨振声教授组成)并请转呈教育部,言辞尖锐,说理充分,现摘录于下。
“部中重视高等教育,故指示不厌其详,但准此以往,则大学将直等于高等教育司中之一科员,同人不敏,窃有未喻,夫大学为最高学府,包罗万象,要当殊途而同归,一致而百虑,岂可以刻板文章,勒令从同,世界各著名大学之课程,未有千篇一律者,即同一课程,各大学之课程,未有一成不变者。惟其如是,所以推陈出新,而学术乃可日臻进步也,如牛津、剑桥大学,在同一大学之中,其各学院之内容,亦各不相同。彼岂不能令其整齐划一,知其不可且不必也。”指教育部规定为“有见于齐,无见于畸。”又说“教育部为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大学为最高教育学术机关。教育部可视大学教学研究之成绩以为赏罚殿最,但如何研究教学,则宜予大学以回旋之自由。律以孙中山先生权能分立说,则教育部为有权者,大学为有能者,权能分职,事乃以治。”“权能不分,责任不明。”“教育部为政府机关,当局时有进退大学百年树人,宜常不宜变,若大学内部甚至一课程亦须听命于教育部,则必将受部中当局进退之影响,朝令夕改,其何以策研究之进行,肃学生之视听,而竖其心志。”接着讲“师严道尊,如果课程与课程内容都须教育部核准,则使教授在学生心目中曾教育部一科员之不若,在教授故已不能自展其才,使学生尤启轻视教授之念。“明指学生,暗指教育部,为教授争取应有的地位。“教育部今日之员司多为昨日之教授(指高等教育司司长,原北大教授吴俊升和教育部次长原清华教授顾毓琦),在学校则不准其自展,在部中则忽然智周于万物,人非至圣,何能如此”最后说“全国公私立大学,参差不齐,教育部欲树一标准,别有苦心,亦可共谅。”“若果如此,可否由校呈请将本校作为……训令之例外。”“盖本校承北大、清华、南开三校之旧,一切设施均有成规,行之多年,纵不敢谓为极有成绩,而可谓尚无流弊,似不必轻易更张。若何之处,仍祈卓裁。“(1940年6月10日,全文见《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北京大学出版社,第34~35页。)梅贻琦常委决定转呈教育部,仅删去“教育部今日之司员……”那一段,后来教育部也有回文,没有批评,实际上是默认了。当局对西南联大的宽容于此可见。
(2)1939年7月,教育部令各大学设训导处,西南联大的处理也颇有特色。1939年11月7日制定“训导处工作大纲”,其方针不是管学生、训学生、罚学生,而是启发、引导、培育,形成学校良好的风气。摘录如下∶“本校本训教合一之精神,注意学校事务之教育价值”,“训导之责任有训导长、教务长、总务长、各学院院长、各系主任及各导师共同负责”。的确,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要考虑到学生品德的培养,以良好的校风熏育人才。“本校训导方法,注重积极的引导、行动的实践,对于学生的训练与管理,注重自治的启发与同情的处置,以期实现严整的生活,造成淳朴的风气。”目标是“力求北大、清华、南开三校校风之优点在联大有表现的机会”。“就学生日常团体生活,培养互助为公之团体精神。”“促进学生对时代的觉悟与对于青年责任之认识,以增强其抗战建国工作之志向与努力。“这里没有教条式的宣讲,不是灌输,不是严管,而是启发觉悟,认识责任。有的管理严格的,如规定每个学生毕业必须有8个学期体育及格的成绩,每学期如旷课达8学时,即以不及格论,有的同学学习成绩优秀,但有一个学期的体育不及格,必须补足体育成绩,才能毕业,但也有的留校任教,只能任“助理”,不得任助教,但也有灵活性,有残疾者可上操场适当锻炼,免测试,体质差,技能测试不达标,只要每堂课都到,给及格。有病者告病假,甚至免修。这是西南联大特有的规定,清华的传统。正是在这种方针下,西南联大学风严谨,校风醇正且活泼,西南联大的社团活动就十分活跃,文艺、政论的壁报社、诗社、剧社、歌咏队、体育会等学生社团的活动丰富多彩。只要组织者递交申请,并有一位教授任导师,训导处一律批准。
由此可见,西南联大的教授们确实是真正的教育家,坚持学校应有的优良传统,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培养那么多优秀人才,这绝非偶然。
有些教授在1995年文章发表时尚健在,现在已去世。他们去世的年份分别为:赵忠尧 1998;朱物华 1998;余瑞璜 1997;任之恭 1995;孟昭英 1995;吴大献 2000;范绪筠 2000;钱伟长 2010;葛庭燧 2000;虞福春 2003;胡宁 1997;陈芳允 2000;应崇福 2011;黄昆 2005;朱光亚 2011。
沈克琦
2012年2月5日
[1] 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校史编委会编,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资料,北京大学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
[2]《中国科苑英华录》编写组编, 中国科苑英华录(新中国之部)上册, 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5).
[3] 王竹溪、朱洪元主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物理卷,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7).
[4] 吴大猷, 回忆, 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977).
[5] 杨振宁, 杨振宁论文选集, W. H. Freeman公司, (1983), 66.
[6] 杨振宁, 读书教学四十年, 三联书店香港分店, (1985).
[7] 藏念祖 主编,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物理学论文集萃,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3).
[8]沈克琦、吴自勤, 物理, 21(1992), 693.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我对吴有训、叶企孙、萨本栋先生的点滴回忆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订阅《物理》得好礼
为答谢广大读者长期以来的关爱和支持,《物理》编辑部特推出优惠订阅活动:向编辑部连续订阅2年《物理》杂志,将获赠《岁月留痕—<物理>四十年集萃》一本。该书收录了1972年到2012年《物理》发表的40篇文章,476页精美印刷,定价68元,值得收藏。
详情请联系编辑部:
(010)82649029,82649277
physics@iphy.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