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想过,你有一天会喜欢上小时候讨厌的那些儿歌 | 一席第392位讲者Dave Liang
Dave Liang,电子乐队“上海复兴方案”的创始人。这支乐队融合中国文化、嘻哈、爵士和电子音乐,曾打入世界多个电子音乐排行榜首位。
我发现,如果我做音乐的时候像是在准备一份礼物,我自己就更满足,也可以打动更多的人。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d0315lzt689&width=500&height=375&auto=0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a0315s3jjnm&width=500&height=375&auto=0
歌曲名:Mungbean Mash
Music by Dave Liang
Vocals by 张乐
Visuals by 孙云帆
我是一个纽约的独立音乐人,有自己的唱片公司。唱片公司只有一个雇员,就是我。我会写歌、制作、发行音乐、跟其他艺术家合作,也到处演出。今天很荣幸来参加一席,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故事。
我觉得音乐跟每个人都有关系。对大多数人来说,音乐是你人生这部电影的配乐。有些人可能会说,音乐跟我没有什么关系,我完全不喜欢听音乐。我觉得没有关系也是一种关系。对于我来说,音乐是我和世界相处的方式。
我从小开始学古典钢琴,中学开始学习爵士乐,高中我就参加了一个摇滚乐队,然后开始自己写音乐。我在大学读应用数学和经济,可是我大部分的时间在参加合唱团。
2000年我大学毕业。那时候我觉得我应该找一个正经的工作,所以就去了管理咨询公司上班。其实上班是蛮闷的,唯一好玩的就是夏天他们有一个年会,我可以上台唱歌。后来我就在那混了一年,然后“9·11”就发生了。
那天我本来要去世界金融中心见一个客户——世界金融中心就在世贸中心旁边,所以后来大家知道我就不用去了。接下来一个礼拜,我就不用去上班。我和室友天天在家里看新闻,很压抑。那时候我就去48街。在纽约的48街有很多音乐器材店,我把一年多来存的几千块钱都买了一堆录音设备和音乐制作软件。
后来我就白天上班,晚上写很多很烂的情歌,比如I will stay with you tonight(唱~)。然后我就逼我的朋友们去听这些东西,很快他们很多就分手了,也不敢再听我的音乐。
这时候,一个高我几届的校友Ryan Leslie给合唱团所有的校友发了一个群发邮件。他说他最近加入了Puff Daddy建立的Bad boy唱片公司——Bad boy在美国是个蛮有名的唱片公司。Ryan那时候在跟Britney Spears和Beyoncé合作。他留了电话号码,我就立刻打电话给他。我说我有很多很棒的歌,比如I will stay with you tonight,你要听一下吗?他说好吧,那你来Harlem找我吧。当天我就坐地铁去Harlem。
我找到Ryan,给他听了我制作的demo。他觉得我写的歌还可以,钢琴弹得还不错,提议说我可以在那儿当学徒,参加一些制作,他可以教我制作beats。那时候蛮辛苦的,白天去做咨询工作,晚上就在Ryan那里实习到凌晨两三点,第二天要再去做咨询工作。所以过了两个月我就受不了了,我就辞掉管理咨询工作,全职跟Ryan学习音乐制作。
Ryan教了我很多好玩的东西。有一次我记得我们在录音的时候,他的脚在打拍子,很响很响。我说你不怕被录进去吗?Ryan说:“这就是当下所发生的,正是这些才让唱片有它的独特性。”
我刚开始制作音乐的时候,鉴别能力高于制作水平,所以我对很多我制作的东西其实不是很满意。可是Ryan告诉我,你应该把每一首歌当作拍一张照片,每张照片反映你那时候的心情,你当时的制作水平,你那时候喜欢什么音乐、不喜欢什么音乐,拍完就拍完了。不管拍得好不好,还有下一张。其实Ryan他自己就是这样的。有时候他发行一首歌特别红,有时候反应平平,可是他态度总是:On to the next。
我跟着Ryan实习了没多久,就卖出了一首歌给Carl Thomas这位艺术家。唱片公司里面有很多制作人和作曲家,这些人每天都会交他们写的demo,他们制作的track给唱片公司,唱片公司就会把这些歌交给一些artist manager,看会不会被选中。
虽然我那时候卖了一首歌,可是我自己不是很高兴。我以前在咨询工作的时候,觉得只要进入音乐制作行业我就会满足。可是后来我发现,其实这个行业里每个人都只是一个大机器里面的一个零件,这个大机器做出来的产品都没有什么个人化的东西在里面。
Ryan那时候给我一个offer,正式邀请我加入他的制作团队,可是我拒绝了。因为我想创作我自己的东西,制作我自己的专辑,写我自己的歌。
但我那时候没有钱,所以为了交房租我就去做家教,给一些高中学生辅导微积分。我坐地铁去学生家,在地铁上写很多歌,我发觉其实在地铁里比在电脑前面容易有灵感。可是我发现,其实当家教很难挣足够的钱去制作一张专辑,所以后来我通过一个朋友的介绍,加入了华纳唱片公司的投资部门。我把工资和空闲的时间用来制作我的第一张专辑。
我对制作比对唱歌有兴趣,反正我认识很多歌手都唱得比我好。所以我那时候就决定我要用个乐队的名字,而不是我自己的名字来制作发行第一张专辑,这样我还可以跟其他的歌手合作。我就取了这个名字,叫Shanghai Restoration Project,上海复兴方案。
为什么叫上海复兴方案?1997年我在大学的时候,我们合唱团第一次来上海表演,那是我第一次来上海。我记得那天去和平饭店,我就看了一个老上海爵士的演出,我特别喜欢。
我在美国出生长大,小时候妈妈不准我们在家里讲英文,在家里只讲中文。这是我妈妈,她会唱京剧,也会弹一点古筝。
我外公会吹笛子,所以我其实在家里有一点传统的中国音乐环境。可是在外面是完全不一样的,外面只有美国音乐环境,我在外面就没有办法听到中国歌。
所以对于我来说,这两个东西是完全没有交集的世界。可是那天晚上在和平饭店我才了解到,原来三四十年代中国乐器和歌词、旋律与西洋的爵士曾经这么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这是三十年代在上海的一个美国的爵士乐队,指挥的叫Buck Clayton。
当时我就隐隐约约有个想法,我觉得将来也许我也可以做一些类似的尝试。所以2005年我就取了这个名字——Shanghai Restoration Project,意思是复兴老上海乐坛东西方融合的传统。可是我后来发觉这个名字其实有很多问题:首先太长了,记不住,在iTunes上显示不全,变成省略号:Shanghai Restor……还有一些人误会是建筑公司——我收到过这样的邮件和电话。另外有些人批评说这个名字有点狂,虽然这个不是我的本意。这个名字后来就很难改,所以我今天想告诉大家:乐队取名字的时候要谨慎。
后来我就去制作我的专辑。那时候我第一张专辑的回声特别大,这不是因为我特别喜欢回声,而是为了省钱,我所有的歌都是在公寓的洗手间里录的。洗手间比较安静,位置比较小。我也没有乐谱架,我们就把歌词贴在墙上。有时候,跟我合作的这些歌手会唱得很有感觉,但突然在楼上有人冲马桶或者洗澡,我们就要停下来等一会儿再开始录。
我也没有什么预算请很棒的乐手,所以就用了很多中国民乐的采样。我用键盘或者电脑,还有我的软件来制作其他音色。制作完这张专辑,我联系了三十多个唱片公司,他们每个都没有兴趣发行我这张专辑。所以后来我只好建立自己的唱片公司,叫Undercover Culture。Undercover Culture可以翻译成卧底文化,其实这个名字蛮适合我的背景的,因为亚裔美国人在美国的主流文化里基本上就是undercover的。
后来我在网上找到一个发行公司。我记得好像是2005年7月,我在iTunes上发行了第一张专辑《Shanghai Restoration Project》。
歌曲名:Nanking Road
Music by Dave Liang
Vocals by Sasha Allen
第一个礼拜卖了一张,是我自己买的,因为我要测试一下。可是我那时候很紧张,因为跟发行公司签的合同说7月会发行电子版本,2006年1月发行实体的CD版本。但我那时候基本没有什么钱去制作CD,我就走一步算一步。
到了10月的时候,我只卖了不到50张专辑,大部分都是我亲戚或朋友买的。后来有一天,我收到发行公司的一封群发邮件,邀请他们代理的艺术家和唱片公司来参加一个party。我首先是不好意思去,可是后来决定我还得去。在这个party上我就遇到了一个雇员,叫Adam Rabinovitz,右边这位。
Adam是一个很友善的犹太人,他的头发全部编成Bob Marley那样的小辫子。我记得我就跟他打个招呼,介绍我自己。他说 Oh ,I know who you are. I love your music. 他说,你准备1月正式发行CD对不对,我已经准备了计划帮你宣传、推广。听到这个我幸福得快晕过去了。
2006年1月,MSN MUSIC就在他们的首页推荐我的专辑,他们推荐三张专辑,我旁边是美国的Rapper 50 Cent。我爸爸那时候发了个邮件给他的同事,他说This is my son, not the black guy.
后来我从华纳唱片公司投资部门辞职了,因为我想制作第二张专辑《Story of A City》。
虽然我的第一张专辑叫《上海复兴方案》,但其实它跟上海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我爸爸出生在上海,2007年他的美国公司派他去上海工作,那时候他和我妈妈就从美国搬到上海。我爷爷奶奶四十年代曾经在上海生活过,我记得奶奶告诉我很多好玩的故事,所以我觉得我应该用这张专辑来多了解这个城市。
我就拿了一个录音机在上海的大街小巷走来走去。我一边走一边想象我爷爷奶奶年轻的时候,或者我爸爸小时候这座城市的样子。我录了一些我感兴趣的环境音乐,都包括在我的专辑里。这张专辑也可以说是一个概念专辑,在我脑海里有一场Electronic Music Opera。所以有些歌比较有电影配乐的感觉,歌词也比较抽象一些。可是这张专辑流行性不如第一张专辑。
2009年我发行了第三张专辑,叫《ZODIAC》(《十二生肖》)。
这张比前两张更实验一些。虽然是纯电子的音乐,可是融合风格比前两张更广,也有一些黑暗的情绪在里面。我自己最喜欢这张专辑,可是这张专辑听的人是最少的。
我在华纳唱片公司做分析的时候,我发现大多数的艺术家他们的音乐生涯不会超过三张专辑。第一张销量最好,第二张就是第一张的三分之一,第三张就是第二张的三分之一,有点像碳元素的半衰期。可是我自己的情况就是这样,所以我觉得这可能是一个Self-fulfilling prophecy。
我和音乐的关系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从小学钢琴的时候到离开Bad boy之前。那时候音乐像个海洋,而我是一个爱游泳的人,我只想泡在海里。我制作这三张专辑的时候算第二个阶段。那时候我觉得泡在海里并不能满足自己,我想创作我自己的风格,我想在音乐里看见自己,所以那时候音乐就比较像一面镜子。
做完这三张专辑,我发现我没有什么东西想表达了。那时候有一些美国和日本的艺术家来找我制作他们的专辑。所以我觉得也许我的音乐生涯就是这样,我就像一个运动员,退役当教练,也许我就是幕后的制作人。
2011年,我大学毕业已经11年了,有很多朋友们纷纷开始当父母,可我却还没有女朋友。那时候我的朋友们想让他们的孩子学中文,他们就问我可不可以推荐一些中国儿歌。其实我那时候不太了解,我需要做一点研究。最后研究研究我就发现,其实有很多很棒的中国儿歌,可是我不喜欢大部分我听到的那个版本。所以我就开始有点手痒,我决定要制作我自己的电子版本的中国儿歌专辑。
我在网上找到多伦多一个合唱团,就是这些小朋友。跟这些很可爱的小朋友做这张专辑。
我在制作这张专辑的时候做了很多研究。我发现其实这些歌都很有意思,很多都是三四十年代写的。虽然都是经典的中国儿歌,可是很多都和其他国家有关系。比如大家可能都知道《两只老虎》是改编自一首法国儿歌;《小白船》是改编自一首韩国儿歌。
《踏雪寻梅》这首歌很有意思。这首歌的歌词非常像一幅传统的中国画,可是音乐比较像外国的和弦和旋律,有很重的西方的味道。因为作曲者黄自二十年代就在美国的Oberlin和Yale University学习过音乐。他回中国以后就决心把西方的音乐和中国的民乐结合在一起,发展一种新的中国音乐。
《恭喜恭喜》这首歌,作曲者是陈歌辛。
陈歌辛就是在上海出生的,他也有印度血统,他小时候就跟一个犹太人学音乐、学指挥。他命运蛮坎坷的,50年代末饿死在安徽一个农场,才四十多岁。他写了很多很棒的歌:《夜上海》《玫瑰玫瑰我爱你》《苏州河边》《蔷薇处处开》。到现在,每年春节大街小巷都在播放他的《恭喜恭喜》,所以我觉得作为一个艺术家,他算幸福的。
还有一首歌《读书郎》。《读书郎》的旋律是来自苗族民歌,我第一次听到这首歌就觉得很像一些犹太民歌的味道。所以制作这一首歌时,我就邀请了一位以色列的小提琴手来为这首歌配乐。
歌曲名:读书郎
Music by 宋杨
Vocals by Yip's Children's Choir Canada
Fiddle by Lily Henley
那时候我发现这张专辑反应特别好。美国的歌迷经常会给我发一些他们小朋友边唱边跳的视频。还有一些成年人也特别喜欢这些歌,他们学了歌词然后跑到中国去给他们的中国朋友唱这些歌,可能吓坏了他们的中国朋友。在中国的普遍反应就是万万(没想到),很多人就觉得很吃惊——怎么长大后会喜欢他们小时候那么讨厌的歌。
去年有一部中国电影《少年班》,他们用这首歌做插曲。总之做了这张专辑我很开心,效果特别好。
我发现,如果我做音乐的时候像是在准备一份礼物,我自己就更满足,也可以打动更多的人。所以,那时候我可以说我和音乐的关系进入了第三个阶段。
我重新开始有兴趣制作我自己的东西,开始有兴趣制作中国歌词的歌。我跟来自上海的一个爵士歌手张乐开始合作。张乐曾在波士顿的新英格兰音乐学院学习爵士乐,她就像一个现代的黄自,中国音乐、西方音乐都了解,她唱功特别棒。我们在演出的时候,张乐常会唱一些老上海的爵士歌,于是我们决定把这些歌录下来,创作一些新的电子音乐版本,分享给美国的观众。后来在美国、中国反应还不错。
歌曲名:得不到的爱情
Music by 姚敏
Lyrics by 严折西
Vocals by 张乐
后来我在制作《Little Dragon Tales》的时候,在纽约遇到我的太太孙云帆。
云帆是一个很棒的视觉艺术家,她在中国长大。那时候我也没有什么中国朋友,云帆给我介绍一些中国的艺术家朋友。三年前,云帆给我介绍一个很好玩的艺术家叫雷磊,左边这位。
雷磊是一个很棒的动画艺术家。他也会说唱,即兴的时候他编歌词,特别有想象力,很有幽默感。有一天我们在聊天的时候,他说他的父母曾经录了他三岁编故事的一些磁带。我们就找到这些磁带,把那个内容和一些采样合起来创作一个新的电子专辑,叫《what's up with that》。
后来发行这张专辑,我们两个还是都觉得不太满足,没有完整的感觉。所以我们最近几个月就开始写一些新歌词。他说唱,我歌唱,我们以后可能会再发行一张专辑。写完歌词,两个人还觉得不够过瘾,我们就写了个剧本。现在我们就想把这个项目发展成一个music theatre show。
通过这个过程,我就发觉创作是一个一直在进行的过程,你只要有想法就可以一直做下去。八月份我会发行Undercover Culture的第一张原创中文专辑,叫《Life Elsewhere》(《她乡》)。
歌曲名:Illusion of Me (非彼无我)
Music by Dave Liang
Vocals by 张乐
Lyrics by 孙云帆
这张专辑是我、张乐和云帆去年开始创作的。我们首先开始准备一些基本的tracks,之后一起写旋律,旋律固定之后云帆就写歌词,然后我们就去录音棚录完了张乐演唱的部分。云帆和我花了几个月制作每一首歌。我们找到很多很棒的乐手,有黑管、印度鼓手、爵士吉他、 ukulele,还有中间这个是我弟弟,他吹小号。
这张专辑其实是最接近完美的一个过程,因为我们三个人认识了很多年,常会见面,我们会去旅行,一起巡演,相互都特别了解。这个其实对创作特别有帮助,旋律、歌词、演唱、制作,三个人的创造力都融合在一起。我现在越来越喜欢那种周期比较长的深度合作,我觉得这样就会产生更好的作品。最后,我还送大家一个礼物。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o0315d6md0h&width=500&height=375&auto=0
歌曲名:Epilogue
Music by Dave Liang
Vocals by Di Johnston
Video by 孙云帆
更多Dave Liang的音乐,请点击【阅读原文】
看完演讲有任何问题,你可以在文章下评论中提问,我们会邀请Dave回答。
当然,你也可以试试以下这些演讲,点击标题直接观看。
「像做礼物一样做音乐」20160626 ·上海
Dave Liang是一席第392位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