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的草书历史只有四个半人? | 寇克让 一席第669位讲者
寇克让,书法家,书法史研究者。
王献之之后狂草又是几百年的中衰,所以我曾经说狂草的艺术感觉是连绵不断的,但是狂草的历史是断断续续的,甚至只有个别灿若星辰的点。
草书也没有秘密
大家晚上好,我是寇克让,我是一个写草书的,同时还做书法史论的研究。
我记得将近30年前,我刚进入这个行当的时候,有一位老前辈跟我说过这样一句话:喔,你是写草书的,历史上草书家有四个半人。我当时一愣,两千年的草书发展历史竟然只有四个半人?可是我转眼一想,他说的并不是没有道理。
第一个是被称为“草圣”的张芝,东汉人;第二个是被称为“书圣”的王羲之;第三个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第四个人是唐代草书家,张旭。另外半个是谁呢?怀素,也是唐代人。
草书实际上是从战争中诞生的,这是东汉永元年间出土的一件草书真迹,它叫《永元器物簿》,它记录的是行军打仗的物资簿。
张芝为什么会成为历史上留名的第一个草圣呢?张芝祖籍敦煌渊泉,而草书正是从西北的战争中产生的。张芝的父亲是一个带兵打仗的将军,叫张奂,《后汉书》中有他的传。
张芝一辈子没有入仕,其实他有两次机会,他都拒绝了。史书对他的记载是“文为儒宗,武为将表”,可见他不愧是带兵大将军的儿子。张芝几乎倾其一生都在研究草书,当然历史并没有辜负他的一片苦心。据我的了解,张芝是第一个没走仕途,纯粹以一个书法家的身份进入正史列传的人。
张芝流传到现在的作品有四件,而且都是刻本,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一件就是他知名的狂草作品《冠军帖》。
▲ 张芝《冠军帖》
张芝前面有两个人,一个是崔瑗,一个是杜度。张芝这个人生性豪放,他曾经说过自己的书法“上比崔杜不足,下方罗赵有余”。也就是说他自认为比起他的两位老师崔瑗和杜度来还不够,但是比起罗辉和赵袭这些人来,他要强得多。如果你知道赵袭是干什么的,你就会知道张芝说这句话是相当地有胆量。这位赵袭是敦煌太守,当地的父母官。
第二个草书家王羲之。“书圣”这个称号并不是他在世的时候就有的,他获得这个称号大概是在他身后200多年。但是王羲之在世的时候,他的名气也相当大,史书有一个记载说,“声华四宇,价倾五都”。
这是王羲之草书的代表作《十七帖》。
▲ 王羲之《十七帖》
实际上他是建立了草书规范的人,就是说他所创立的《十七帖》这样的草书风格和草书的字法,几乎影响了他身后一千多年的草书发展的历史。
史书对他还有一个记载,说是“羲之草隶,江左中朝莫有及者”。中朝是中原地区的故都,比方说洛阳、长安;而当时东晋的首都在建康,称为江左,也就是说无论是北方的中原地区,还是江南,王羲之的草书没有人能够超过,这是《晋书》对他的评价。
他的草书有一个什么特点呢?唐代有一个人叫孙过庭,他在《书谱》中说的这个评价,我觉得非常中肯,一共八个字,说他“不激不厉,风规自远”。也就是说他的字不快不慢,不急不恼,恰到好处。
我们可能会想,那王羲之的字是不是很符合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呢?我看也不一定,因为对王羲之还有一种评价。梁代的时候有一个说法是“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到后来又有“右军如龙,北海如象”这样的评价,那也就是说王羲之的字其实是有龙虎之气的。
▲《大观帖》之王羲之
王羲之的字其实在平静的外表之下有一种杀伐之气。我曾经举过一个例子,你看王羲之的《十七帖》就像听《广陵散》,一部看起来很典雅,并且不激不厉的字帖之中,实际上暗藏玄机。
▲ 王羲之《十七帖》
当然王羲之所建立的这种草书秩序,毕竟属于小草的范围。小草和狂草相比,它几乎字字独立,笔画也不是十分连绵。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王羲之的七儿子王献之曾经给他提了一个建议说,“古之章草,未能宏逸,今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藁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也就是告诉他的父亲,你写的字太古老了,已经过时了,不够放纵,你应该写得再放纵一点。
能提出这个建议的人,他自己在草书上面的造诣怎么样呢?我刚才说到的张芝,他是东汉晚期的人,以往研究书法史的人有一个疑问,说张芝既然创立了狂草,那么张芝以后为什么没有人再去学习狂草,到了王羲之反而写上了小草?
我刚开始也觉得这是一个问题,但是有一天我突然领悟,狂草、草书这种东西对人的要求太高了,它不仅要求功夫,更要求天赋,所以即使书圣王羲之也只是小草。
但是在张芝创立狂草以后200年诞生了一个伟大的草书天才,他就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王献之活得很短,42岁就死了,但是我想,一般的草书家即使活142岁,也达不到王献之42岁所取得的成就。
王献之因为高超的草书造诣,还有豪迈不羁的性格,可能他在世的时候就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打压。比方说有一个人叫谢安,也是一个草书家,他是当时的宰相,他在收到王献之写给他的自认为非常满意的作品的时候,竟然把它撕为草稿。
当然更不幸的是,到了东晋之后,也就是南朝刘宋时期,宫廷在收集前人的草书书法名作的时候,到了王献之那里出现了一个问题。因为王献之狂放不羁,所以他的草书相当地出格,他有在当时看来特别巨幅的作品,有好多超过一丈二尺的作品,怎么办?裁掉。
所以传到现在的王献之的字和王羲之一样,一件真迹都没有。不仅如此,他留下来的刻本和摹本也相当地少。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宋代刻帖中的王献之。
▲ 《大观帖》之王献之
王献之之后狂草又是几百年的中衰,所以我曾经说狂草的艺术感觉是连绵不断的,但是狂草的历史是断断续续的,甚至只有个别灿若星辰的点。
王献之之后出现的另外一个天才级的草书家是谁呢?就是唐代的张旭。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张作品是他的《千字文》的局部,西安碑林张旭的《千字文》有六块残石,上面大概一共有一百八九十个字。
▲ 张旭《断千字文》
宋代还有一个刻帖叫《绛帖》,《绛帖》里刻了他的42个字,也是《千字文》,所以加起来张旭流传到现在的《千字文》也只有220字左右。《千字文》有1000个字,220个字连1/4还不到,但是我想这1/4的《断千字文》,它所表现出来的打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已经跃然纸上。
张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唐代的大诗人杜甫写过《饮中八仙歌》,就是说这八个人都是酒徒,张旭就是其中之一,所以杜甫说张旭三杯草圣传,就是说他喝了酒以后就可以狂草。
这可能是诗人的一种一厢情愿的附会,但是另外一个却是来自于官方的信史。那就是到了唐文宗的时候,封李白的诗,裴旻的剑,张旭的狂草为大唐“三绝”。
张旭官不大,只是一个长史,用现在的话来说相当于一个文职的官吏,官并不大,但是他的艺术感染力很大。他影响了谁呢?颜真卿。颜真卿是文字世家出身,又是太子太师,但是颜真卿在位居高官的时候,仍然在工作之余两次到洛阳去拜访张旭,向张旭求教笔法。
张旭在和颜真卿的见面中,也表现出了他性格上非常可爱、真实的一面。颜真卿向他请教笔法,他没有告诉颜真卿,他直接把颜真卿拉着穿过一片小竹林,说你请坐,然后他自己也坐下来,就开始对谈。
这次对话颜真卿把它写了出来,叫做《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张长史就是张旭。这一段对话非常地短,但是极富哲理,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一下。
四个半草书家我已经说了四个,另外半个实际上是间接地受到了张旭的影响。这个人没有见过张旭,他没有办法,就去请教颜真卿,这个人叫怀素。
草书固然非常地高深复杂,而且这些草书大家各有自己的风格,但是他们中间却有共同的规律,这里我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第一个,收放自如,或者说开合有度,我们眼下看到的张芝的《冠军帖》,它的确做到了收放自如。比方说它这个“耳”字,长长的拖笔,几乎占了一行,它和旁边的字相比的话就是放,旁边的相对就是收,这个是好理解的,这种情况在这件作品中就出现了两次。
▲ 张芝《冠军帖》
王羲之是小草,不是狂草。小草也强调收放吗?当然是。我们看《十七帖》里这个“也”字,相对于旁边也是一个比较放纵的字。
▲ 王羲之《十七帖》
这边这一个字,长长的拖笔,是个“耳”,只不过这个“耳”是小草,被下半行给堵上了,显然比起张芝的狂草,放的幅度没有那么大。
▲ 王羲之《十七帖》
再看王献之,刚才说了王献之的草书作品被毁坏得厉害,所以我们遗憾地在这里看到的是王献之的行书和草书,左边这个是行书。这个字是“耶”,我们能看到它放得特别地厉害。至于他的草书收放的幅度就更大了,比方说右边这样一个“耳”,几乎占了大半行。
▲ 《大观帖》之王献之(左右滑动)
张芝创立了狂草,王献之把这种传统继承了下来,然后又出现了另外一个人,就是张旭。张旭把前人的这种传统发挥到了极致,所以到张旭出现的时候,唐代同时期就有一个人叫蔡锡宗,他说过一句话,他说张旭是小王再生,也就是说王献之又出现了。
我们看他的作品是不是放得也相当地厉害?收和放的对比非常地强烈。中间拐弯上去的那个字是“市”,。这也是他《断千字文》的局部。这种一个字占一行的情况在这里也出现了,这当然是收放变化的极致。
▲ 张旭《断千字文》
这种收放是不是草书独具的呢?不是,只要是书法就具备收放的艺术特征。我们回顾一下,春秋时候有一件楚国的作品,是王子午鼎,我们能够看到这件鼎铭文中文字的局部的紧缩和主笔的放纵,这种对比是相当强烈的,可以说收放是书法一诞生就有的艺术表达手段。
▲ 王子午鼎铭文,1978年河南省淅川县下寺2号墓出土
我们再看看汉隶,这个是汉代晚期隶书的代表作《曹全碑》中的两个字,“功”和“蒙”,一个向左,一个向右,极力地放纵。
出于对前人和对历史上各位天才草书家的敬畏之心,所以我们有一个原则,一般不愿意把自己的作品和前人放在一起,但是我今天破例放几张。
这是我的一件作品,“不愧于人,不畏于天”,这是《诗经》里的一句话。
这也是我的一件作品。大家看最后一个字也是“耳”,看了这个你就知道它的确是从前人那里继承来的。
▲ 寇克让《菜根谭》
由我的这一件作品,我想给大家讲草书欣赏中的第二个例子,那就是方圆。大家看我中间这个字“万”,“万”的这一个空白,右边是一个直笔,左边和整个上方是弯曲的。大家说这是你刻意解读的结果吗?不是,这是千锤百炼的结果。
▲ 寇克让《千江有水千江月》
这是张旭的,画红线的区域空白,右半边也是非常挺直的线,所以草书说是圆转,但是圆中一定有方。
如果看了刚才那个你说那是偶然的话,那再看一次。这是“辞”,“言辞安定”,这个红线的区域仍然是这个样子。
这是“凌摩绛霄”的“绛”,还是这样。
我们以这样的空白区域为例就可以看到,草书中的这个动作看起来千变万化,云烟缭绕,但实际上它的每一笔都是严格训练的结果。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大家看到草书以后都有一个感受,就是它快、流畅、美。但什么是流畅?流畅其实是草书的线、笔画给人的一种艺术感受,遗憾的是,我们往往把它和草书书写的过程混淆了。
我给出的这两组线,大家能够感受到它速度很快的样子,但实际上这样复杂的线,它书写的速度是非常慢的。所以在张芝的那个年代就有一句话,“草本易而速,今反难而迟”。
也就是说真正的草书是理性的,它的书写过程是理性的,和它展现出来的飞动流畅的这种艺术感觉是两回事,所以欣赏是欣赏,创作是创作,有时候它是统一的,有时候它是不统一的,甚至是矛盾的。
王羲之也是这个样子,《十七帖》中画红线的“足下答”这三个字,我们也能够感受到它速度奇快。
▲ 王羲之《十七帖》
王献之的《兰草帖》中的“未能”两个字也是这个道理。
▲ 王献之《兰草帖》
当然这里我举的只是三个例子,草书中欣赏的点、审美的点非常非常地多。草书没有秘密,你掌握的点越多,你对草书的解读也就越彻底。
谢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