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余位院士、30余位专家齐聚,这场活动为科学研究装上AI的翅膀
科学智能作为人工智能赋能基础科研的重要方向,正在深刻改变科学研究的范式和方法,推动科技创新源源不断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形成未来产业。
近日,2024科学智能峰会(AI for Science Forum)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峰会由北京科学智能研究院、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主办,设置综合论坛、生命科学论坛、物质科学论坛、产业实践论坛,10+位院士,30+位领域专家介绍AI for Science新范式下的科研变革,同探科学研究的关键问题和解决路径,吸引1000多位观众到场参会。
综合论坛
首日的综合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长、博雅讲席教授张锦,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龚新高,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交叉科学部主任汤超,北京科学智能研究院院长、深势科技创始人张林峰,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国际机器学习研究中心主任、北京科学智能研究院理事长鄂维南等重磅嘉宾,在多个领域探讨了AI的多维价值。
张锦肯定了AI在科学研究领域的重大价值,指出:“在科学研究领域,AI对于生成科学假设、科学实验、科学数据分析等发挥着革命性作用,AI驱动科学研究大大提升了科学研究的速度、广度、深度和精度,呈现了蓬勃发展的势头。”
在AI物理与材料逆向设计领域,龚新高强调了利用AI构建“数智物理”平台的重要性,表示:“物理学已经从传统的实验物理、理论物理发展到计算物理,正在迈向人工智能赋能的数智物理时代。”
在生命科学领域,汤超呼吁从生命数据测量新方法、生命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复杂系统理论的嵌入、人工智能底层框架创新等方面全面提升科学研究的整体效率。
张林峰深度阐述了AI for Science基础设施的建设路径,他认为,将AI读文献、AI做计算、AI做实验进行有机结合,可智能化、系统化地服务于每个科学家、服务于每个生产制造企业。
针对如何更好地运用AI助力科学研究,鄂维南建议,从科学研究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出发进行目标规划,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创新成果的应用来加速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提升科学家的生产力。
生命科学论坛
峰会第二日的生命科学论坛上,三位中科院院士对AI在结构生物学、蛋白质组学和植物科学等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深入分析。他们共同表示,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领域将迎来一波创新浪潮。
在结构生物学领域,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基金委生命科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种康强调了AI在结构生物学中的应用潜力,他提到今年的诺贝尔奖在物理和化学领域都颁给了AI及相关应用,预示着AI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巨大潜力。
在蛋白质组学领域,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理事长贺福初在线上报告中介绍了“人体蛋白质组导航计划”,该计划通过解密人体系统的构成原理,可实现蛋白质组学驱动的医学范式的转变。
在植物科学领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黄三文提出了对AI在生命科学领域应用的深刻见解,并介绍了“植物星球计划”,表示AI在生命科学领域应用将对基础植物生物学、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物质科学论坛
在物质科学论坛中,多位重磅嘉宾针对AI在新能源、材料科学及化工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他们一致认为,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将显著加快新材料的研发与新生产工艺的创建,不仅能够提高生产效率,还能够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关于AI推动可持续能源技术的发展方向,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表示,AI为新能源领域带来新机遇,将加速实现材料的全链条自动合成。
人工智能正在改变材料科研范式,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北京材料基因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谢建新讨论了人工智能赋能材料科学的材料智能设计,材料智能实验和材料智能制造三大关键技术。
针对AI在化工领域应用的前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刘中民表示,通过构建化工大模型和智能体,建设孪生数字工厂与实际工厂对接验证,可实现化工过程从实验室一步到工厂。
关于“AI时代的材料基因工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副院长(科研)帅志刚表示,人工智能与材料科学的融合推动了数据驱动科学的发展。
AI for Science作为新的范式,其展现出的前沿性与颠覆性,正在催生新工具、新平台、新模式、新产业、新动能。科学智能峰会自2022年首届举办,如今已是第三届,旨在为科学家和行业参与者创造一个对话平台,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推动AI for Science生态共建,找到落地实践的最佳路径。
往期精彩
出品丨创新创业中关村
公众号又改版了,
怕你们找不到我们
建议大家将「创新创业中关村」设为星标★
(安卓用户可设置为「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