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国政协委员戴立益:将中小学教师编制核定的周期缩短至一年

戴立益 第一教育 2021-12-23


全国两会正在进行,"第一教育"开设新栏目“两会声音”,传递沪上代表、委员的两会教育之声。今天的“两会声音”,我们一起来看看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的提案。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公办民办学校协调发展、进一步深化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改革、师范大学打造“六年一贯制”卓越教师培养模式、在加强中考体育基础上适时推行高考体育政策……今年两会,戴立益带来了4个关于教育的提案。



 提 案 

关于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公办民办学校协调发展的提案

关于师范大学打造“六年一贯制”卓越教师培养模式的提案

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改革的提案

关于在加强中考体育基础上适时推行高考体育政策的提案



01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公办民办学校协调发展


部分地区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规模比例失衡,公办教育丧失主体地位;部分地区民办学校的办学质量超越公办学校,成为优质教育代名词,公办学校沦为择校“备胎”;公办学校管理体制相对僵化,约束过多,特别是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发挥不够;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教师在地位和享受的政策待遇上存在很大差异……基础教育阶段“公退民进”的现象,引发了同时兼任校基础教育集团主任的戴立益的担忧。


2003-2018年,民办小学学校数增长8.9%,在校生数增长221.8%,在校生数占全国总量的比例由2.35%提升至8.56%;民办初中学校数增长49.6%,在校生数增长148%,在校生数占全国总量的3.87%提升至13.68%。戴立益认为,民办学校的崛起,有效扩大了公共教育服务的资源总量,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高质量、个性化、多样化教育的需求,但 “公退民进”,应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公办民办学校协调发展,他因此建议:




❂ 建 议

(1)扩大公办优质资源供给,确保其主体地位不动摇。一是合理布局。建立动态监测数据平台,科学预测教育资源承载能力。在此基础上制定公办学校建设规划、教育经费配置和教师编制配备等教育资源规划。二是优化公办学校制度环境。在不改变教师工资结构的前提下,提高班主任津贴、超课时津贴标准,建立管理岗位津贴制度。加强督导评估,对不再胜任教学工作的高级职称教师采取缓聘、低聘、转岗等措施。三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通过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委托管理、组建片区教育发展共同体,加强公办学校之间、公办学校与优质民办学校之间的互助。


(2)根据民办学校的不同类型分类施策。对于民办打工子弟学校,以支持为主,在补贴生均公用经费、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对于特色化民办学校,支持与规范并重,在构建支持体系的同时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对于民办国际化精英学校,应加强规范管理,合理核算学校办学成本,合理确定学校收费标准,严格外籍教师的资格认证,建立教师信息管理系统。


(3)根据民办教育的不同发展阶段分类施策。在民办教育起步的地区,应在加大公共教育资源供给、提高公办学校教师待遇的同时,加强对民办学校的规范管理。在规范发展的地区,要积极支持民办教育发展,保障教师待遇。在鼓励与规范并重的地区,要构建统一的政策体系,保障公办、民办教师具有实质的相同法律地位。


(4)完善考试招生制度,遏制公办民办学校之间的恶性竞争。通过公民同招、摇号招生、招生范围纳入审批机关统一管理、优质高中录取名额向不挑生源的学校倾斜等组合政策,遏制民办公办学校之间的生源恶性竞争。确定不同的摇号比例,在“择校”问题严重的地区可逐步将摇号比例提升至100%。


(5)以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保障公办、民办学校同等法律地位。一是加快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并轨。二是加大对民办学校的财税扶持力度。三是大力促进民办学校教师职业发展,既保障教师学习进修、教学研究、评优评先等权利,又保障民办学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获得同等的培训机会和资源。构建常态化的公办、民办校长教师流动制度。



02进一步深化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改革


教师结构性缺编是近年来制约教师队伍发展的重要问题,戴立益建议,将中小学教师编制核定的周期缩短至一年,动态适应学龄人口的增减变化。


戴立益认为,教师编制制度目前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编制管理体制机制不够顺畅;二是编制的身份属性突出,编制使用效益不高;三是编外聘用教师质量参差不齐、稳定性差,存在潜在风险。他建议——




❂ 建 议

(1)进一步完善编制管理体制机制

一是深入推进“县管校聘”改革。在试点基础上推进“县管校聘”改革,明确县级编制部门负责制定编制标准、核定编制总量,人社部门负责核定岗位总量,教育部门负责在总量内统筹师资配置。二是缩短编制核定周期。将中小学教师编制核定的周期缩短至一年,动态适应学龄人口的增减变化。三是结合各类学校实际情况完善编制标准。科学评估各级各类教师队伍需求总量,统筹考虑教师定期参加培训、休产假、寄宿制学校、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等因素,核增编制数。


(2)不断提高编制使用效益

一是充分把握外部政策机遇,推动编制跨地区、跨行业调整。根据2018年中央4号文件要求,对其他事业单位的减员增效,调出编制优先用于教师需求。在全国层面加强编制资源的统筹配置,推动编制资源向人口流入区县倾斜。二是强化学校内部管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地区采用学校管理改革的方式提高人员使用效益,这有利于落实学校用人自主权,形成激励机制,建议加以挖掘和推广。三是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强化课时量在中小学教师考核评价和职称评聘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对专任教师在岗不上课或课时量达不到规定标准的,在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聘期考核、绩效工资分配等方面予以约束。


(3)完善教职工聘任制度,回归“编制”的制度初衷

一是规范教职工聘任制度。明确教职工聘任的条件、程序以及各方权责关系,强化聘任制度的作用和功能。二是完善能进能出的动态调整机制。以聘任合同内的岗位职责作为考核依据,通过低聘、转岗、解聘的方式,逐步淘汰不合格教师。三是推动编制内外工资与社保制度逐步并轨。在保证准入条件统一的前提下,保障编制内外教师同工同酬。逐步推动事业单位聘任人员养老保险制度并轨,逐步缩小非在编教师与在编教师在职和退休待遇的差距。四是构建平等的职业发展平台。畅通聘期内非在编教师的职业发展渠道,使其与在编教师享有同等的职称评聘、专业培训、评优评先、交流轮岗机会。通过以上措施,最终构建中国特色的兼有市场化活力和政府宏观调控优势的灵活、自主、本土化的教职工人事管理制度。



03师范大学打造本硕连读教师培养模式


戴立益同时关注到了在培养卓越教师过程中,存在着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理论与实践脱节、本硕贯通不到位、智能教育与专业教育、教师教育融合不深等问题。他由此给出了打造“六年一贯制”卓越教师培养模式的建议——



❂ 建 议

(1)顶层设计层面,充分借鉴医学人才的培养经验,同时发挥师范大学的办学优势,瞄准卓越,提高标准,打造“六年一贯制”卓越教师培养模式,构建由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教师教育和智能教育、融合教育和准入职实践等三个相互独立又贯通一体的本硕连读教师培养模式,为培养面向未来的卓越教师奠定坚实的学历教育基础。


(2)培养阶段层面,可把六年的培养年限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完成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为目标,第二阶段着力于智能教育+教师教育之间的融合,第三阶段则为融合教育和准入职实践。根据学校实际,确定各个学段的具体时间。


(3)机制运行层面,要设计公平、合理、灵活的内部机制。如动态调整机制,培养对象可以来自高考生源,也可以来自校内“二次选拔”。按照自愿原则,学生可以在完成教师教育课程、教育实习等内容以后,申请学士学位,放弃本硕连读机会。又比如学段考核机制。对学生第一阶段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由于第一阶段侧重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考核内容可以是完成一篇本科学位论文和完成一次不限主题的演讲,考核通过者才可以进入第二阶段。


(4)质量保障层面,要设计过程性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如实施“六个一”的教学质量保障手段,要求学生在参加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前必须完成六个规定动作,即:上一堂好课、设计一份试卷、完成一篇文献综述、参加一次学科核心素养测试、提供一个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案例以及完成一份调研报告。



04适时推行高考体育政策


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未得到根本性好转,肥胖检出率、视力不良检查率持续上升且增速快,大学生的不少体质健康指标还在下降……戴立益同样关注到了学生的体育问题。他建议要在加强和完善中考体育基础上适时推行高考体育政策,真正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


在中考方面,他建议:1.由教育部牵头制定全国中考体育指导意见。一是明确中考体育分值占比的范围,引导各省市提高中考体育分值占比,切实将体育上升为“第四大主科”。建议教育部鼓励各省市借鉴云南省将中考体育成绩提升至100分,与语、数、外同等分值的做法。二是提出中考体育测试形式、测试内容、成绩组成、评价标准的指导意见。2.加强对各省市中考体育的督导与监察工作,定期组织督导、专家或者第三方机构对各省市中考体育成效进行评估,并建立奖惩机制。在评估成效上,主要是看:考试方式是否规范,评价是否公平,体育中考是否提升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体育参与率以及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等。


戴立益同时提出要适时推行高考体育政策,建议:



❂ 建 议

1.推行高考体育的模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将体育增列为必考科目,即语、数、外、体育为必考科目,其他为选考科目,构成4+X模式;第二种是将体育增列为选考科目,融入到目前的3+X模式。比如;2019年,江苏、重庆等8个省市采用“3+1+2”新高考模式,“3”是语、数、外,“1”是从物理和历史中选1门,“2”是从政治、生物、化学、地理中选2门。在这种模式下,体育可纳入“2”的范畴。考虑到平稳过渡等因素,建议先试行第二种模式,待成熟后再推行第一种模式。


2.高考体育成绩的测试可借鉴中考体育的模式与经验。采用平时体育学业质量标准达成情况与高考体育成绩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并赋予各自权重。同时,可采用体能(统一)+技能(自选项目)相结合的考试方式,并赋予各自权重。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