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串围屋门!”调研日记(1)|彭全民:坪山区坑梓黄氏客家围群令世人惊叹
“去串围屋门!”是土木再生于2015年发起的“身边的城市”(此项目号召专业者独立开展身边城市调研)后续第二季中的一部分,第一季成果已集体参加了2015年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同时此项目的展开也与土木再生之前“岗厦罗生门”、“湖贝请留门”共同形成了关于深圳城市边缘问题的系列研究。
坪山区坑梓黄氏客家围群令世人惊叹
文:彭全民(深圳市考古鉴定研究所研究员)
2017年2月24日,热爱深圳、热爱深圳客家围群古建筑的专家、媒体人、建筑师、规划师们,组团来到坪山坑梓调研黄氏客家围群,宣传古代黄氏客家先人,给深圳人留下的历史文化瑰宝,让社会和世界关注坪山黄氏客家围群的命运! 这归功于深圳市土木再生城乡营造研究所及坪山区文化顾问叶凌的邀请。
“去串围屋门!”调研组成员合照
深圳保存的客家围约有300座,主要分布在坪山区的坑梓、坪山,龙岗区的坪地、龙岗、横岗,大鹏新区的葵涌等地。
坪山区客家围历史悠久,最为丰富,其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晚期,由坑梓黄氏一世始祖行壶济世的中医黄朝轩创建的桐梓世居,现为遗址,而大多数是清代的,主要有黄氏、曾氏、萧氏、高氏、卢氏、文氏、骆氏、彭氏、叶氏、廖氏、陈氏、李氏、林氏、戴氏、余氏、罗氏、邹氏等姓的客家围,平面主要有方形、和前方后弧形,布局包括月池、禾坪、围屋、化胎,有的环以水沟、有的加建围墙,围屋建筑包括大门、侧门、围墙、阁楼、祠堂、天街、厅房、水井等等,均为大同小异。大部分用砖墙、夯土墙、土坯墙相结合筑成的。
坪山的客家围,以黄氏为主,较密集成群的是金沙村的客家围,计有长隆世居、青排世居、廻龙世居、鸿锡世居、五岭侨苑、昌记号等大小6座。
金沙村客家围——金沙片区13处古建筑
长隆世居,早至坑梓黄氏五世祖黄梅峰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建立的,面宽83米,进深75米,占地面积为6485平方米,平面布局为三堂四横四角楼结构,前有禾坪和月池等组成,两边有转斗门,正门额上有“长隆世居”石匾,一进有牌楼、天街,当心间为黄氏宗祠,三进两天井结构,围屋为夯土墙,土木结构,灰瓦顶,一字清水脊,是清代较大型四角楼客家围屋,整体保存较好。
青排世居,坑梓黄氏七世祖所建,向南偏东15度,建于清道光年间,面宽121米,进深66米,占地面积为8086平方米,由三堂四横六角楼组成,该围屋形制比较特别,屋前并没有禾坪,墙基下直接连到半月池。前厅内屏风门上有“礼耕义种”木匾,一进有天街,东边间为黄氏宗祠,三进两天井结构,发现多处清代建筑构件柱础,围屋面开两大门,条石基、夯土墙,土木结构,灰瓦顶,是一座清代中期客家角楼围屋,整体保存较好。
廻龙世居,向南偏西35度,由黄耀青建立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面宽48米,进深32米,占地面积为1880平方米,平面布局为三堂两横四角楼结构,前有禾坪及半月池组成,池塘两边树有旗杆石,当心间为黄氏宗祠,三进两天井结构,门额上有“廻龙世居”石匾,围屋为夯土墙,土木结构,灰瓦顶,船形屋脊,是一座典型的清代客家四角楼围屋,现整体保存较好。
昌记号,位于长隆世居旁,坐东北朝西南,西偏南15度,始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建筑面宽50米,进深30米,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由两排11开间的的排屋前后排列组成,中间为天井,四角有碉楼。主体建筑为砖木结构,大门上的木雕和门楣上的壁画保存较好,有“甲寅年绘”年款,并有后人述说民国时期建成, 可查为民国三年(1914年)建成,进入民国后,大型客家围屋转向小型围屋的典型代表,整体保存较好。
鸿锡世居,位于青排世居的东边,坐东北朝西南,西偏南20度,由坑梓黄氏十世祖、美国华侨黄培定创建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面宽30米,进深32米,建筑占地面积为960平方米。正门上有“鸿锡世居”四个大字,由面阔各七开间的两排二层排屋前后排列,中间为天井,两排屋的两端用单层横屋相连,组成一个长方形的小型围屋,夯土墙,木梁架,灰瓦顶,是一座民国时期传统民居建筑,现整体保存较好。
五岭侨苑,坐北朝南,建于1934年,面宽30米,进深20米,建筑占地面积为600平方米,正门上有“五岭侨苑”四个大字,面阔七开间的两排二层排屋前后排列,两排屋之间为天井,两排屋的两端用单层横屋相连,组成一个长方形的小型围屋,夯土墙,木梁架,灰瓦顶,是一座民国时期传统民居建筑。据屋主黄立应说,该房屋是他父亲黄廷光在牙买加经商赚钱,后回国买地建造的。黄立应曾在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此屋曾当作过金沙青排的公社粮仓,改革开放后归还给黄立应,现整体保存完好。
金沙客家围群保护的意义:
第一,时代跨越较长,可以见证客家围发展的脉络。
第二,数量较多,有不同的类型,丰富多彩。
第三,为同一祖先的后裔所建,其实是一个大家族的客家围。
第四,金沙村,因不在经济发展的中心区,原农民生活、生产的环境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第五,金沙村的客家围屋、客家精神、客家文化、客家风情有机结合,是深圳难得的一处可以作为申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物资源。
坑梓是深圳市客家围最多的街道,仅坑梓就拥有30多座,占全市客家围总数的10%以上,其中龙田世居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乔世居、洪围世居属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10年来,坑梓街道致力于客家围屋安全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努力打造客家风情小镇和10分钟文化圈,取得了优异成绩,被誉为“客家文化之乡”。
深圳客家围屋,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意义和开发空间,我们呼吁各级政府及有识之士要加大客家围的保护力度,遵循“一保护、二研究、三开发”的文物保护原则,在建设开发中保护保护好客家围,避免造成毁灭性破坏,让我们的客家先人失望。目前,有关文物保护专家正在调研,拟将将广东客家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扩展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