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串围屋门!”|坪山坑梓围屋小百科(二)
“去串围屋门!”是土木再生于2015年发起的“身边的城市”(此项目号召专业者独立开展身边城市调研)后续第二季中的一部分,第一季成果已集体参加了2015年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同时此项目的展开也与土木再生之前“岗厦罗生门”、“湖贝请留门”共同形成了关于深圳城市边缘问题的系列研究。
1.新乔世居
据考证新乔世居是深圳最早建立的客家围堡。在当时三世祖黄振宗一家搬进这个“大宅门”时,算上丫鬟,也仅有18人。建完新乔世居,还剩下大量的木头、石料,黄振宗遂命长子瑞瑛择基大水湾,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又建成了一个大围“龙湾世居”。短短28年间,建起两座大围,由此可见黄氏当时的富有。客家文化研究学者廖虹雷老师也曾对此做出评说,他讲到当看到坑梓数量如此庞大且形制精美的客家围屋时,最起码可以确信当初来到深圳的黄氏家族是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和我们过去对于客民由于避难逃荒而流落他乡的长期认知有着巨大的差异。
新乔世居前边有一半圆月池,即客家风水塘,它是中原文化的一种传承。中国古代的学宫前面毫无例外都筑有月池,名曰“泮池”,预示“主科甲,延绵万亿子孙千家”。在文人荟萃的安徽、浙江村镇,明、清时代的民居或宗祠前,均能见到这种半圆形的池塘。月池对于围屋居民来说,既是生活排水之处,又是族人养鱼、洗刷之处,塘内淤泥还是上好的田肥。客家人认为:“塘之蓄水,足以荫地脉,养真气”,“水主财”。所以,月池就负载了“养人蓄财”的寓意。
新乔世居的突出特点,就是保留了兴梅地区客家围常有的花头和后面的半月围龙——这在深圳的客家围中是少见的。因为后来的围堡,很少再有保留半月形围龙和花头了,演变成了长方形天街。
新乔世居的楹联文化
新乔世居围屋正大门楹联
新乔世居围屋正大门口贴有一副对联:
绩著循良第一,家传孝友无双。
对于坑梓黄氏而言,这是一副很重要的堂联。上联颂扬西汉黄霸“颍川著绩”、“善政无双,天下第一”。《前汉书·循史传》中称黄霸“温良又让”“善御众”,在河南太守手下任职时,“太守甚任之,吏民爱敬焉”。任扬州刺史三年后,汉宣帝下诏曰“以贤良高第,扬州刺史霸为颍川太守”。“循良”者,奉公守法之谓。上联就是赞颂黄霸在颍川施行教化,人皆知礼,天下大治。
下联则说的是黄氏另一位著名人物——黄香,称赞齐孝友之道,举世无双,堪称黄氏家族传统美德之第一楷模。黄香幼时至孝,不畏清贫,亲理家务,勤奋读书,写得一手好文章,誉满京城。《后汉书·文苑列传》中有云:“此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新乔世居中下堂的前二楹柱挂着一副对联:
溯渊源而有本,为箕为裘,犹是春申令绪;
绵世泽于无疆,肯构肯堂,依然叔度家风。
上联意为黄氏宗族追溯源头可以到战国时期的“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1](就是《芈月传》里的黄歇),后人要发扬光大春申君开创的功绩,才能无愧于祖先。下联意为黄氏宗族后人须继承先祖黄宪[2]宽宏风度,传承祖宗家风。
新乔世居祠堂楹联
新乔世居祖堂挂此联,用以庆贺并纪念乔迁盛世:
乔木发千支岂非一本,长江分万派总是同源。
此联暗含“新乔”宅名之意。黄氏源于江夏,遍布大江南北,而“新乔”则为“长江万派”的坑梓第一支,历数家族溯源发展。
新乔世居下堂后侧楹联
新乔世居下堂后侧两根厅柱上的楹联:
钟灵由地设,笏梅峰,枕鼓角。允矣!后嶂前峦。
毓秀自天成,提田岭,挈银瓶。振也!左龙右虎。
这是一副很有意思的风水联。坑梓镇东有田头山,西有尖峰岭,南有梅峰,北靠惠阳永湖的鼓岭山脉。楹联将四面山岭尽收眼底,其所创造的意境,让人流连忘返。此对联对仗工整,作者显然懂堪舆,或是经由风水师提点,由文人撰写的文人联。
上下联的首句,都盛赞坑梓地形如天赐地设,是人杰地灵的佳境。此二句之后,是具体描述:有如左手提着“田岭”即田头山,右手携着“银瓶”即尖峰岭,这确实是“左青龙、右白虎”的好地理、好风水。得此地利,家族往事自然振兴有望,故而尽可高呼“振也!”下联之“笏梅峰,枕鼓角。允矣!后嶂前峦。”则典雅形象地体现了客家文化心理:前以梅峰为笏板,后以鼓岭为枕眠,有此前嶂后峦之势,允哉妥矣!意在宣示族中多出文官武将,正是客家耕读文化的理想生活。
化胎
坑梓黄氏居民中,因风水的考量而更改了河道(如老坑村曾将阿婆叫沥改道,使其在黄氏宗祠前弯曲流过);在围堡后部移土堆起化胎或干脆人造山丘的事情较多。例如,耸立在沙梨园的“尖峰岭”,坑子人传说这是因为这里的女孩子胸部平小,不利于日后哺育,因此在风水师的指导下,族人就造起了“尖峰岭”,企图令坑梓姑娘乳房能与山峰相似,变得丰满起来。在新乔世居的化胎上,也堆有化胎,且在化胎左右两侧各建一座一人高小庙,据说原来用于供奉地方神明,现废弃成为杂物间。
新乔世居化胎现状
2.坪山区坑梓街道坑梓黄氏民居类型
在坪山坑梓6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黄氏宗族从乾隆年间的新乔世居算起,至宣统、民国年间的颐田世居,大大小小的围堡就建造起来三十几座,还有不同时期(包括当今)修建分布在各个村落的“散屋”,组成了一个个黄氏宗族聚落群。
坑梓街道龙田社区内围屋分布图(请点击查看大图)
坑梓街道金沙社区围屋分布图(请点击查看大图)
以下仅从建筑布局形态上,将坑梓围屋分成三大时期,每个时期则又各自包括两种类型:
(请点击查看大图)
参考文献:
[1]刘丽川.深圳客家研究[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3:92-108.
[2]张一兵,曲文.深圳炮楼探秘[M].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16:45-65.
(扫描二维码加入群组参与调研讨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