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卡片,关注耳朵里的博物馆
你好啊,我是朵朵~
还记得清华艺术博物馆的“栋梁”展吗?回溯梁思成的一生,他最大的发现就是佛光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佛光寺也成就了梁思成。
今天,这个梁先生眼中的“中国第一国宝”,已经成为古建筑爱好者公认的第一朝圣目的地。日本学者曾得意洋洋地对外宣称:“中国大陆已经不可能找到唐代的木构建筑了,要想看只能去我们的京都和奈良!”梁思成、林徽因为首的营造学社,以《敦煌石窟图录》中一幅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为线索,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找到了佛光寺。这座建造于857年的唐代木结构建筑,从此成为这个古老国家里最迷人的人文风景。 它的魅力,就包含在它的建筑、雕塑、绘画和书法(题记)里。只是唐朝距离我们太久远了,久远到一座纯木的建筑,很难挺过千年的战乱、火焚、风雨和人为破坏。在我国现存的4.5座唐代木结构建筑中,佛光寺东大殿是唯一幸存的高等级殿堂式建筑。它是由官方提供资金建造的,这个背景,决定了它体量和精美。屋顶的高度几乎占到了整个建筑的一半。平缓、宽阔的单檐庑殿顶,就像一顶典雅的冠冕,稳稳地戴在屋架上。支撑屋顶最高一层梁的结构是被称作“叉手”的人字形梁架,而不是后世通用的“侏儒柱”。梁思成当时看到这个叉手非常惊喜,表示“如获至宝”,因为它完全符合唐代的作风。它断面尺寸达到210×300厘米,什么意思呢?这个尺寸是晚清建筑斗拱断面的10倍!加上屋檐探出长达3.96米,站在屋檐下,你会有种站在一颗大树下的错觉。在它的内外柱上总共采用了七种斗拱构件。这种霸气的七铺作斗栱,代表了特别高的等级!是我国古建筑中的孤例!日本人民引以为傲的奈良唐招提寺金堂(由鉴真和尚主持修建),它的斗栱,也只是六铺作。正因为如此,在现存唐代木结构建筑中,它是最接近大唐气象的那座。光是外观就气势逼人的东大殿,殿内更是封存了“一个大唐”。正中佛坛上,一共有35尊彩塑。除了一尊韦陀像为明以后的作品,一位供养人(宁公遇)的断代仍存有争议,其余佛像都是来自大唐的杰作。5尊主像都高达7米以上,分别是释迦摩尼佛、弥勒佛、阿弥陀佛、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这些佛像的面目、体态无不丰腴,让你联想起敦煌的唐代佛像。仔细观察主佛和菩萨的面容,它们都脸型饱满,弯弯的眉毛,又细又长,前额上都点一红痣,这是唐代装饰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殿内最独特的两尊雕像,恐怕是愿诚和尚坐像和佛殿主宁公遇坐像。尤其是宁公遇的坐像,看外观,她大概是一位40岁左右的中年妇女,体态丰腴,穿着讲究,目光虔诚。在佛坛两侧,还有297尊明代罗汉像,与佛坛形成“众星捧月”的格局。说完雕塑,就不得不说一说东大殿里最容易被忽视的绘画——壁画和建筑彩绘。这些画幅不大的绘画,会让你立刻想起敦煌石窟中的那些壁画。事实上,它们的设色绘法的确完全一致。绘制这些壁画的颜料,同样来自朱砂、石绿等矿石,也同样经历了 “褪色”“变色”。明间佛座后的壁画,是上世纪60年代,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偶然发现的。画上有天女、天王、神官、鬼怪、妖猴、神龙等,人们俗称“镇妖图”。这些神灵无不生动传神,与“画圣”吴道子 《天王送子图》风格类似,体现了吴道子画派的广泛影响。全殿保留下的唐代壁画只有60多平方米,却是我国仅存的唐代寺观壁画。有了体现唐代风格的建筑、雕塑和绘画,就能够证明东大殿是唐构吗?当你抬头,去欣赏唐代的壁画时,也要记得去找一找梁架上的书法题记。梁架上一共有4处唐代题记,均用黑色墨汁书写,字迹还算清楚。80多年前,林徽因就是发现了梁上“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这句题记,才破解了东大殿的身世之谜。这句题记与殿外的唐代石经幢上记载的“佛殿主女弟子宁公遇”相互印证,而石经幢带有纪年“唐大中十一年”,相当于857年。而它背后的金主,是生活在长安城的一位女施主——宁公遇。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画、唐代书法,并称佛光寺“四绝”。梁思成曾表示,这四项“从每项来说,它们已属难得,何况集中一起,则更是罕见。”除了唐代的东大殿,在佛光寺还有北魏的祖师塔、金代的文殊殿,明清的伽蓝殿、万善堂、香风花雨楼…宛如一座古建筑“大观园”。在营造学社之前,日本学者已经到访并考察过佛光寺,不过他们都没有正确的推断出东大殿的年代。这座保存着大唐辉煌的古寺,躲过了无数战火的纷扰,抵挡住风雨岁月的侵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