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D,中小企业如何破局?
↑蓝字关注↑
又到了一年一度体外诊断产业最大的盛世——CACLP召开之际。今年因为各种“你懂的”的原因,很多厂家都加大了线上办展的力度,甚至有个别企业直接没去南昌,转为线上摆展。
逛了一天的线展,看到各家企业的神通尽显,我这个IVD领域的Freshman也被启发出了一些思考。在此略生一些思货,期待大咖们的指点。
随便拽来一个IVDer,问问他:你们这个领域好做吗?
得到的回复往往都是各种苦水。
尤其是COV19蹦出来的这几年,更是让没有吃到COV19红利的企业大呼煎熬。
这其中“艰难”源自于何处,“破局”之路又在何方?
我想以我相对熟悉的免疫领域作为起点,道出我的一些浅薄的理解。
免疫这块为什么难做?如果只说一句话,那就是僧多粥少同质化太强。
僧多粥少要分两个方面去看:
一个是厂家越来越多,用户数量却不见明显增长。尤其是高产出、高号召力以及高利润的用户,更是少之又少。
另一个是厂家越来越多,检测项目却没有明显增长。受制于原料、技术以及基础研究领域的限制,免疫能做的项目始终就那么几十项,真正利润高又受众广的,更是两手两脚就能数得过来。
同质化强,也分两头来说:
第一是检测平台进化的方向始终就那么几个:要么做大通量、高自动化;要么做单人份,强调灵活和节约;或者就是干脆做小,去给市场批腻子填缝;还有微流控平台,这点我可能要单开一期来聊。(详见10月28日发文:医疗器械创新中的“减法”)
第二就是在前面说的检测项目、仪器平台等角度实在都说完,没的可说之后,各家很可能还会搬出如下卖点:我们家检测精度高、我们家检测准确率高、我们家服务好……但事实上,谁家的产品质量好、服务质量好,拿出来跑三天自然就明白了。好产品早已有口皆碑,不行的东西喊上一万遍还是不行。
除此之外,当然还有各种招标、集采和准入,限制了销售的资格、也限制了销售的价格。
综上,结果就是现在大家都哭着喊着日子过不下去,出厂价一个赛着一个的低,利润断崖式的变薄,销量却始终在“别掉下就算及格”的线上苦苦挣扎。
破局之道是什么?
其实就在上文中找。
我们先看那些无法被改变的:
厂家越来越多,你拦不住。
用户数量就那么多,优质用户就那么多,你也改不了。
产品质量吧,或许可以,但能改好的早也就改好了。(这就有点像张雪峰说的数学:牛逼的是真牛逼,不行的是这不行。)
还有就是大环境大政策,如果您能改,那恕在下未能大礼参拜。
剩下来的就是仪器平台以及服务。
先说服务,每家都说自己服务好,你的服务究竟有多好?
我理解的好服务包括:
1,售前能够充分调研需求,真正将产品与需求结合起来,放大产品价值
2,能将装机装好、培训妥帖、调试稳定
3,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快速响应售后需求
4,能够意识到用户的三大心理周期——“新玩具”期、学习期、收益期,并做好匹配的服务策略
5,能够真正地从解决方案的角度做完销售的全流程。(这条以后也将单开一期讲解,读到这里的朋友不妨自己问问自己:你最近做的一次顾问式或者叫解决方案式销售是在什么时候,怎么做的。)
6,充分服务好渠道商——技术支持、市场分析、联合推广、财务账期、仓储物流……
7,临床!临床!临床!
我在很多地方和IVDer提到“临床”两个字,有些人会对我邪魅一笑,也有些人会说我们IVD的商业模式不适合做临床。我想说,我并不知道你们在说啥,但我可以告诉你我想说啥:
做SAA的销售,有几个认识儿科医生?做风湿项目的朋友,又有几个跑到风湿科或者骨科讲过课?
我们看到几年前的CACLP上就满眼的“SAA+CRP”易拉宝和展板,也到处可以听到:脂联素是个好东西、抗CCP是个好指标。
我第一眼的感觉,啊……这些项目也宣传了这么多年了,厂家也这么多了,应该没什么增长了,应该也卷起来了。
但是当我到了一些还算蛮大的医院的临床科室交流(包括但不限于三线城市市级医院的儿科、大城市区级妇保所、特大型城市中医院的内分泌科、西部某中型城市中医骨病科),会发现很多医生还是不知道这些项目真正的意义是什么、如何判读,更遑论具体参数数值所代表的含义了(通常能明白项目意义和阴阳性判读的就已经算可以的了)。
↑抗CCP没有出现↑
↑有几个医生说清楚了D二聚体的不同检测体系、不同碎片标志,患者拿着A医院的报告问B医院的医生,结果会怎样?↑
试问:某些销售光认识检验科有什么用,产品是可以帮你做进去,但是谁来真正的给你开检查单呢?
试问:哪个医生不想把病看准、看好,哪个医生不想在自己的专业上多积累一些知识?
让医生会用这个项目、敢用这个项目,这就解决了很大一部分问题了。
如果可以让医生进一步会向患者介绍或解读、会和自己工作结合这个项目,那就是更进一步了。
如果能和医生共同探索出项目的新用法、建立项目在新应用中的新参考值,那就是行业翘楚了。
这种服务怎么做呢?首先咱们自己要把各种指南、文献、临床路径给摸熟、记透;学有余力者还可以再看看一些前沿性的文献,多一些谈资。
然后各种宣教形式都可以用上,科室会、线上培训,这个不用多说。做一个小卡片、做一本速查手册、做一个工具书,也不是不可以。如果资源足够,在自家的公众号上开发个速查、记录、计算、测量、自动联合判读等功能小程序那就更受欢迎了。
咱们可能做不到行业领军者,但是在同质化竞争如此严重的情况下,做到比竞品好一点点,吃一口竞品碗里面的肉,总不是难事吧?
还有,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别想着做到全面。我S100-β有特色,我就做好这一个项目;我生长发育有优势,我就做好这个领域;我内分泌、风湿有基础,我就用这个当敲门砖。至于感染炎症、心肌肿标啥的,让别人去推就好了,反正我挨家敲门进去之后,我都有。
还有仪器平台
我归纳为三句话:
开放合作的心态要有,技术探索的路不能停,横向纵向要成体系。
开放的三个方面时刻都要记在心里:
1,和其他关联检测的联动,例如血球+特定蛋白、融入别人流水线等
2,和其他现成平台的战略合作,自己家单人份的强,可以先找个自动化的一起合作,自己起家一步到位搞个自动化的,也可以引入一个经典的单人份形成自己的高低搭配。
3,试剂也要有限度的开放,专机专用是把双刃剑,该开放时要考虑开放。家里发光机器做炎症感染挺成熟了,和人家做肿标的一起合作一下又有什么打紧?
技术探索是个大话题,不展开说,但是相信每家企业都不会停下自己的脚步。为了长期的发展、为了筹措自己讲故事,这都离不开技术探索。
横向纵向要成体系,运营公司的成本很高、养销售队伍的成本很高、开发客户和维护客户的成本很高。好不容易逮到一只羊,你为什么不拼命薅?
纵向来看:
产品光走小而灵的,一旦把用户培养好了,量上来了,你就是为他人做嫁衣了。
产品一开始自动化高、测速快的,会拉高受众的门槛,好多“低不就”的用户拿不到。好多已有用户的新应用场景(例如夜间急诊)也会被竞品钻空子。
横向的话题有点大,写到这里已经2500字了,以后有机会再说。
最后多说一句品牌,很多中小型企业的品牌是真的模糊。
在厂家多如牛毛的今天,能够让客户、用户以最小的成本接受你的信息,能够快速抢占他们的心智,品牌定位和品牌策划非常重要。在此略举两点:
1,你家最强的、最核心的、最想让人知道的(这三个有可能并不一样,需要选取其中一个)是什么,你的品牌就要关联什么。我们提到铁和维D就能想到某家,提到脂联素就能想到某家,提到某家就能想到他在发力胸痛中心,提到某家就能想到某个方法学(例如量子点),提到某家就能想到幽门螺旋杆菌分型……这些,都是成功的案例。而如果咱么又想让人知道我们做心肌炎症、又想让人知道我们不脱帽进样、又想让人知道我们和某某大品牌战略合作……到最后的结果是人家一个都记不住,对你的印象一片模糊。
2,重视LOGO、重视视觉展示。有些企业将LOGO和英文融合在了一起,我至今都没搞清楚这个绿色的是代表字母绿色“X”还是箭头白色“→”还是纯纯的一个四叶草的变形。
以上图片来自于百度搜索,为举例所需,并不做褒贬评论,关键信息已经做了马赛克处理,如果相关品牌方仍然觉得不合适,可以联系我删改。
有些企业喜欢在多数情况下仅出现一个英文,很难让多数中国人记住他到底是谁。
以上图片来自于百度搜索,为举例所需,并不做褒贬评论,关键信息已经做了马赛克处理,如果相关品牌方仍然觉得不合适,可以联系我删改。
洋洋洒洒写了3000字,最后给看官们做一段简单的总结:
建设好自己的品牌、讲好自己的故事,不要摊多摊全,要在别人付出最小成本的基础上占领他们的心智。
选取一个核心项目、组合或者领域,扎实做好这块的学术,争取能够为该领域做出创新性贡献。做好自己的服务,尤其是临床应用,大量的项目不是医生没动力开,而是真的没那个知识储备去开。
仪器平台上要考虑纵横的搭配,至于如何形成这样的搭配,自己练功和开放的思路(心态)可能都是需要的。
我是刘经纬,做过销售、干过市场,搞过培训、接过咨询,时不时在此发一些思货,就是为了能够在交流中不断提高。
祝君开卷有益!
下期预告:
2022年10月28日 医疗器械创新中的“减法”
2022年10月30日 医械销售管理,到底怎么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