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民币支付与制裁合规

人民币国际化


在过去十多年中,中国的经济增长迅猛,成为了全球最大经济体。然而,中国的法定货币——人民币(RMB),在国际贸易结算中仍占很小的比例。因此,中国政府正齐心协力,致力于将人民币(RMB)国际化。


可喜的是,自2010年以来,人民币在跨境贸易结算中被不断使用,人民币也在国际上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同时,每年由已移民的中国人汇回中国境内的高额汇款也将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


人民币国际化,将为银行在服务中国和海外的进口商、出口商和投资者面前,提供更多的机会。跨国银行因在其符合全球化标准的产品和服务中取得了很好的实践经验,因此也会从中得获益。



这些改革致力于提高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特别自2010年(图2),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中,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已愈发显著。2013年,中国以人民币结算的对外贸易额达4.63万亿元人民币,占中国总贸易额的18%。2014年人民币已超过瑞士法郎,跃居全球最常用支付货币的第七位。预计到2015年,中国总贸易额的30%将以人民币结算。


一家英国跨国银行告诉我们:“外汇交易和与贸易有关的外汇将持续走高,这是由于中国政府的举措使人民币交易变得更容易”。

目前人民币存在于三大外汇市场:国内货币市场(即人民币市场);离岸货币市场(如CNH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还有独立于其他两个市场,以美元计价的无本金交割远期市场。


香港目前仍拥有最大的离岸人民币资金池,是全球最具规模与竞争力的人民币离岸中心。通过与香港交易结算及个人直接存款,人民币得以不断累积,带动了离岸外汇市场、在香港的人民币货币和债券市场(CNH市场)的发展。主要受零售存款以及公司、机构投资者和银行的影响,到2012年1月,这一市场规模已达到576亿元(图3)。2014年上半年,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发行规模已接近1600亿元,香港占离岸资金池的70%。


在香港成功的基础上,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在全球受到广泛追捧,新的清算中心相继在台湾、新加坡、德国、英国、卢森堡、法国、韩国和澳门成立。

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交易结算,特别是国内企业进口结算。然而,许多企业,特别是在境外拥有子公司的大型企业,利用离岸与在岸人民币汇率差进行套利。这导致了在国内人民币市场的发展中严格监管和限制境外人士。这两个细分的市场,进一步为双重汇率创造了空间,从而产生套利的机会。由于中国境内的人民币与中国境外的人民币是不流通的,有时这种套利并不是由市场力量决定的,由此会带来一定的货币压力。因而一些人认为,大比例的人民币结算是来自于这两个市场的投机活动,而进口仍以美元结算为主。同时,这也带来了在两个市场之间利率投机的机会。这就引发了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同时,利率和汇率自由化的问题。


中国也在发展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最初这种债券是由内地银行和当局发行的。然而现在,也可以是由本地金融机构和境外非金融机构发行。因此,相比2007年发行了13亿美元,2011年发行了165亿美元的债券。通常情况下,这些债券由资产管理机构认购——保险公司、银行、对冲基金或养老基金。


为了进一步使人民币成为国际贸易货币,2011年公布了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具体管理办法。允许境外投资者通过合法获得的境外人民币用于境内直接投资,但不能用于购买国内证券或衍生工具。2012年前四个月,外商直接投资已达到590亿美元的规模。由此带来的人民币流动性极大地促进了当地人民币市场及国内股票市场的蓬勃发展。但同时,它的成功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建立标准化的监管和支付框架。


一家全球排名前10位的受访银行表示:“过去人民币市场一直受到限制,目前刚刚开放。在未来,外资银行在人民币清算业务中将表现得更加活跃。对我们来说,外汇业务和交易业务将是两个重要的领域。”该银行最近启动了香港离岸人民币清算服务。


尽管人民币国际化正处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但同时也面临了一些不小的挑战。从广义上来说,人民币用于进口结算,而非出口结算;而且即使在以人民币结算的进口交易中,通常也是以美元开具发票。也有人认为一些中国企业利用境内-境外人民币市场从事投机活动,而不纯粹是为了贸易目的。许多这些问题正相互交织在人民币国际化,但利率、汇率或资本账户非自由化的过程中。因此,人民币国际化是否成功将取决于中国政府在其他领域内采取的改革措施。


汇款


每年都有大量的中国人口迁移到世界上其他国家。2010年,830万的中国人口移民到了其他国家,这一比例仅次于墨西哥(1190万),印度(1140万)和俄罗斯(1110万)。三分之二的中国移民将亚洲其他国家视为移民的首选目的地,香港位列榜首。事实上,中国内地——香港这一路线一直是世界上最频繁的迁移线路之一,2010年以220万移民位居世界第四位(不包括俄罗斯地区)。中国移民其他的移民目的地包括:美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泰国、澳大利亚、韩国和意大利(图4)。

大量的移民人口也导致每年有大批量的汇款被汇回中国境内(图5)。中国是世界上继印度后,第二大接收汇款比例最高的国家。2011年,中国从世界各地累计收到正规形式的汇款,共计610亿美元。

汇款来源的分布情况类似与移民目的地的分布情况(图6)。汇款总额62%来源于亚洲,27%来源于北美。

除了正规资金流外,规模不一的“地下钱庄”或非法“热钱”在中国也有不小的规模。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当局历年以来严格的外汇管制——很少有合法渠道将海外的人民币资金带回中国,即使有,其数量也受到限制。因此,货币兑换商、机构和个人都成了汇款机构。他们这些违反外汇管理规定的操作,使资金在中国和海外之间互相转移,用于购买资产、房地产、投资产品、接济家人或者将资产转移至海外。通常,中国的监管机构只监测大额交易,因此小额交易很容易在这两个地区之间进行转移。个人,如果被监管到此非法交易,只会象征性地征收罚款;但如果是代理机构,则将受到更高的处分。


正因为如此,洗钱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为了遏制这种非法资金流,中国政府限制了个人跨境转账额度。汇款机构还必须开展客户尽职调查并将记录保存五年。鉴于监管地下钱庄的难度,同时也是人民币自由化的一项必然举措,中国的一些银行,已获准从事个人跨境汇款服务。然而,市场参与者、监管者和金融机构,仍需携起手来,同心协力打击洗钱活动。


中国反洗钱实践


反洗钱(AML)框架条例在中国已经有超过15年的发展。1997年施行第一部反洗钱法规,2003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反洗钱局,自此以来,当局已意识到洗钱问题的严重性,修订了刑法中关于洗钱活动的范畴;同时要求建立健全客户身份识别制度和交易记录保存制度;并且不仅是银行业,包括证券业、保险业以及非金融部门都要履行反洗钱义务。


根据这些监管法规,无论是涉及公司对公司或公司对个人的交易,都要求每月提交可疑活动报告,并至少保存五年。监管机构如认为某机构没有足够的体系去控制和避免洗钱活动,即便没有证据显示该机构已涉及洗钱活动,仍可以对该机构和管理人员采取一定措施。这促使相关机构必须拥有完善的反洗钱系统。然而,过去对机构没有遵守反洗钱规则的制裁力度一直微不足道。图7显示了受调查的金融机构数量的变化趋势、对涉及洗钱活动机构的制裁情况以及处罚力度。可以看出,只有很小比例的机构受到制裁而且处罚力度也不足。因此,银行对没有遵守合规内容带来的危害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对反洗钱条例的实施是个重大的挑战。

近年来,多家国际大型金融机构由于涉及洗钱或恐怖融资相关行为而受到重罚。例如:渣打银行因为在为伊朗客户处理交易时触犯了美国洗钱法,而同意支付3.4亿美元和解相关指控。美国当局近期已对多家银行因为没有遵守美国洗钱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如:针对恐怖主义、贩毒和流氓国家等制定的法规)而采取行动。汇丰银行的交易中因涉及到贩毒团伙,受到美国当局的调查。还有一些银行正在接受相关检查。

但在中文语境下,有许多问题使反洗钱活动在具体操作时面临了不小的挑战。因缺乏不同付款系统和其他系统之间的技术整合,为自动监测带来一定难度(如:了解您的客户系统);手写文档也为自动监测带来挑战。此外,中国庞大的非正规金融服务,使洗钱活动难以得到有效地监控和检测。


在监控交易过程中,一个主要的技术挑战是关于中文名称、汉字的使用和音译。大量的个人有着相同或相似的名字——这为识别个人身份带来一定难度。如果用罗马字符或拉丁字符去音译这些中文名称,会有很多种可能性。因此,用中国商业代码去编码和解码这些字符将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中国的许多方言以及不同地方的命名习惯,也使监控交易过程更加困难;交易表格中有限的字符空间使得经常需以截断名字的方式进行处理,这也使名称匹配过程更加困难;除了国际制裁名单,当地监管机构也有自己的黑名单——这也会给监控交易带来更多的问题。


一家美资银行告诉我们:“作为美国银行,我们使用美国外国资产控制办公室(OFAC)发布的全球制裁名单;作为一家中国本土的运营商,我们使用中国人民银行(PBOC)提供的黑名单。OFAC名单对我们来说问题不大,因为我们有筛选名单上出现的名称的解决方案。但当地的黑名单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问题,很难进行筛选。目前在中国,我们没有很好的技术,只有一个将汉字转换为拼音的系统,所以我们的分析师必须十分仔细地进行审查。”


出于监管压力和可能因反洗钱不力带来的声誉风险,越来越多中国的银行已经开始着手应对这些挑战。对此我们做了相关调查。


调查目的


在监控国际交易处理过程中,一个主要的技术挑战是关于中文名称、汉字的使用和音译。其中一个处理中文名称的方法是使用中国商业代码(CCC),即标准中文电码(或称“四角号码”),进行转化。每个汉字被编码成一个四位数的数字,从0000到9999。反向解码可以通过字典查询,每个汉字都有一个对应的四位数数字。然而,在实际使用中,由于有多个版本的CCC,这使有些汉字对应多个CCC代码,而有些代码可以对应多个汉字。另外一个问题是:无论在普通话或中国其他方言中,同一个拼音可以有多个音调,从而产生不同的汉字。因此,CCC作为另一种中文转化方法,向用拉丁字符音译的方式提出了挑战。


调查对象


从表3可以看出,本次调查的参与者具有各种不同的金融服务背景。大多数调查对象来自银行的小额业务与企业业务部门,合规部以及司库部。调查对象的称呼包含支付总监、金融交易业务总监、合规总监、首席融资经理、企业银行业务总监、贸易融资经理等等。



从表4可以看出,这些调查对象还来自各种不同的银行机构。64%的调查对象来自跨国银行——其中40%没有在华业务,24%已在华开展业务。另有24%的调查对象来自亚洲区域银行机构。8%的调查对象在中国本土银行工作,而还有4%的调查对象与在亚洲或国际上有着重要业务的中国本土银行相关。


表4还显示,这些调查对象大部分来自大型银行——超过一半来自资产超过1000亿美元的银行;24%来自资产在500~1000亿美元之间的银行。这些银行每天处理大量交易,其中大多数交易额在100万到1000万之间。


市场趋势分析


人民币国际化使得国际支付日益重要。从图9可以看出,84%的调查对象认为,在他们银行,国际交易中资本的流入和流出同等重要;8%的调查对象认为流出比流入重要;而另外8%则认为流入比流出重要。

一家全球前十的银行称:“对于我们而言,流入中国的收支自然为重中之重,因为我们的客户大多在世界各地,而中国的客户数量较少。我们现在正在进行新一轮清算,我希望流入这个国家的资金会比流出的资金更多。”另一家跨国银行认为“两者都重要,但是从我们银行的角度而言,流入更重要。我们想要确保没有向受制裁的个人或机构提供资金,同时资金转账后不会流向已经被制裁的机构,例如伊朗。但风险在于他们可以利用地方银行或监管不严的银行将资金转移至被制裁的国家。”

往来于不同国家的国际支付数额各不相同。图10显示了调查对象根据国际支付方面的重要性(数额)为以下各个国家给出的平均评级。评级1表示该地理区域完全不相关(或者交易额非常低),而评级5表示非常相关(或者交易额非常高)。

依据香港和新加坡银行所处理的国际交易额,这两个地区毫无意外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原因正如前文所述:亚洲国家是中国主要的贸易伙伴。美国对于这些银行来说,其重要性也几乎等同于新加坡和香港,这大概是因为多数调查对象来自大型跨国银行的缘故。调查对象对英国、日本、马来西亚和其他亚洲国家的评级高于平均水平。


尽管如此,从图11我们可以看到,当涉及到来自不同国家的国际清算交易时,上述国家都不会提出太多质疑(评级越高意味着国际交易清算难度越大)。有趣的是,比较图11和图10,我们注意到对国际支付最为重要的国家质疑也是最少。这可能说明这些国家的银行已经为高额交易中的清算建立了合适的体系和流程,同时与别国的交易往来也没有多大困难。

如前文所述,用中文名称进行的国际交易经常给银行带来许多问题。原因有很多,其中此次调查对象最常提及的是IT系统问题和信息发送标准问题(图12)。大多数银行认同系统问题是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你的技术系统必须支持UTF-8功能,否则就无法读取汉字。”当然,交易对手也同样重要,“我们确实与香港和新加坡的海外银行探讨过,是单独发送中文名称还是使用中国商业代码(CCC);然而,不是所有海外银行都有能力使用中文,即便是在新加坡。”


一家德国银行告诉我们,在国际支付中处理中文名称时,中文商用电码(CCC)是很大的难题。“最大的问题就是CCC。你无法确定CCC翻译是否百分之百正确。因为有很多方言,所以误译的风险一直存在。”另外一家英国银行对此亦有共鸣:“最大的问题是音译汉字。汉字很难处理,差不多已废弃。4个代码字符难以甄别,且看上去像账号信息。不仅支付网关不支持,而且我们也会收到很多错误讯息。”

尽管如此,目前几乎很少有银行严肃地对待这些问题,大部分都在等待一些业界标准和框架的出台。而有些银行已采取主动措施,领先于其他银行。和我们谈话的一家银行称:“业界正持观望态度,我们则争取主动。我们在中国有一个团队,将所有涉嫌人员的名字译成CCC,因此我们能够甄别/捕获任何名称。”


当前,这些银行在少量交易中使用CCC。超过一半(56%)的调查对象指出,他们所在银行的全部交易中,只有不到2%使用中文商用电码(CCC)(图13)。我们观察到,拥有在华业务的国际或区域银行使用CCC的比例较高。32%的调查对象表示其银行超过7%的交易使用CCC,而这些受访者均来自拥有在华业务的区域或国际银行。

在受访银行中,中文商用电码主要用于国际支付(图14)。实际上,76%的调查对象反映CCC在其所在的银行用于国际支付。大约40%使用CCC进行反洗钱调查,30%用于反腐败调查。一家当前只使用CCC进行国际支付的全球前五的银行称:“到目前为止,我们只使用CCC进行交易过滤;至于使用CCC进行交易监管,我们还未做好准备。”然而,我们采访的另外一家英国跨国银行,其在使用CCC方面却非常领先。他们说:“我们使用CCC进行跨境支付调查、过滤、筛查、反洗钱以及交易后的监管。开户手续也使用CCC,筛除中国制裁名单。”



如前文所述,中国人不同的命名习惯成为处理CCC最棘手的问题(图16)。多人同名也给银行造成了同样的困难。在被调查的银行中,几乎一半银行都将上述两个问题列为最主要的难题。一家德国银行称:“自动处理和审查中都可能出现翻译不正确的问题,这意味着不可能有100%的正确率,总是会有风险存在。” 另一家全球银行则称困难在于“可能有多种音译的结果;如何处理CCC的监管指南极少;太多误报信息”。


对于哪些银行必须应对关于使用中文电码的监管,调查对象普遍同意,未来5年内,关于CCC的监管会更为严格,只有极少人觉得这方面监管会更为宽松。


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 受经济形势和监管措施的双重驱动,未来涉及中国以及中国货币人民币的国际支付很可能快速增长。每年大量的中国人移民使得中国跻身为最大的移民输出国,同时也成为最大的汇款接收国。这些发展将会促进中文名称及电码在国际交易中的广泛使用。


  • 除了正规渠道流入的汇款以外,中国“地下钱庄”的规模也相当大,这使得人民币国际交易本身就要面临洗钱风险。未来,中国的银行业需要通过制订内部指导方针、升级系统并提升员工经验,建立更强大的反洗钱能力。


  • 从技术角度来说,使用中文名称和汉字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CCC在国际支付中被普遍使用,但是并没有广泛应用于反洗钱活动。只有一些领先的全球银行具备CCC高级使用能力,并在多个流程中得以应用。


  • 在处理涉及中文名称的国际交易中,IT系统问题和信息标准问题是最主要的障碍。然而,目前极少有银行认真地处理这些问题,大多数银行都采取观望态度。


  • 目前大多数银行都是由内部团队手动处理CCC,极少有银行借助于第三方供应商的解决方案或服务处理CCC相关问题。


  • 当前有关CCC的监管要求较少。有关部门需给予足够关注,出台业界相关标准和框架,使CCC相关问题得以切实可行。


更多信息, 敬请关注: 道琼斯风险合规

Copyright © 2015 Dow Jones & Company, Inc.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