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冷思考:“特权”背后的误区
根据SWIFT的数据,今年4月份,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体系中占据1.82%的市场份额,排名第六。而在去年8月份,人民币的使用份额曾达到创纪录的2.79%,排名第四。虽然人民币的使用份额排名有所下降,但人民币国际化也有利好传来。近日新加坡金管局宣布将人民币资产作为其外汇储备的一部分。
一般认为,人民币的国际化能带来诸多好处,比如,中国的企业能更好地规避汇率波动风险,货币的国际化也意味着一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地位的上升,等等。但是,哈佛大学国际经济学教授、美国前副国务卿Richard Cooper认为,虽然许多中国人会因为他们的货币在国际范围内被广泛使用而感到十分自豪,认为能提升他们的国际地位。但关于国际化货币的具体优势,事实上存在几个误区。
首先,有人认为国际货币有一种“过度特权”,但几乎没有人尝试过将这种隐含的优势具体化,直到国际清算银行的罗伯特·麦考利(2015)在其论文中才进行研究。
第一个所宣称的收益是,美国可以用自己的货币来补足其经常账户的赤字。这种说法没错,不过其他许多国家也可以这样做,如澳大利亚,其货币在国际上并没有得到广泛使用。
第二是美国财政部可以很低的成本筹款。这也没错,但这个好处来自于巨大流动性的美国国债市场,而不是美元的国际地位。而且这种利益外国发行美国国债的金融机构也能共享——美元国债占约1/5的以美元计价的计息证券。
第三是美国对其外部负债支付的利息比美国从外部资产赚取的利息少。这也是对的,但这是由于美国投资者选择投资组合的技能造成的,而不是美元的国际地位,特别是美国投资者更倾向高收益高风险的投资选择。
第四是美国的金融企业在广泛使用美元时能收获以美元计价的好处(或称“面额租金”)。这一点也是对的,但这些好处其实非常小,而且不仅美国金融企业享受,这个共享的好处也包括在伦敦及其他以美元作交易的市场。
其次,有一种看法认为如果一国的货币不是主要的国际货币,则该国的经济管理能力相对于拥有国际货币的国家处于弱势,比如新兴市场国家易受美联储货币政策操作的影响。Richard Cooper认为,这样的影响的确存在,但将这种不对称性归因于美元国际化其实是不正确的,因为这种货币政策的不对称性主要来自美国巨大的经济体量(几乎占世界经济体量的1/4)和美国巨大的金融市场(占将近半数的证券),而不是来自美元的国际使用。
再次,很多人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在国际贸易中被广泛使用,该国的交易成本就比这个国家的货币不是硬货币的情况要少很多,他们认为这是拥有国际硬通货的另一个优势。
这个看法不一定正确。例如,巴西里拉和俄罗斯卢布交易的频率和额度可能很低,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使用一个共同的总枢纽,如美元,即从里拉到美元,再从美元到卢布,就可以提高效率和减少成本。通过“总枢纽”这个间接的交易过程,交易成本降低了,这得益于使用美元进行交易时的买卖价差要低于直接使用两种非国际货币进行交易的价差。一旦里拉和卢布直接交易的频率和额度都足够高了,它们之间的买卖价差就会很低,使用中间货币不再必要。
因此,Richard Cooper认为,货币国际化而带来的诸多利益实际上是非常虚幻的。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上,一些国家的政府并不鼓励其货币国际化,德国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德国当局的意图和行为,与当前中国希望人民币在国际上发挥更大作用的意愿形成强烈对比。为什么德国会采取这种立场?
原因之一是,国际化将使德国马克升值,减弱德国的出口竞争力,而德国的经济非常依赖出口,马克的国际化甚至可能导致贸易赤字。原因之二是,德国马克国际地位的上升可能会迫使德国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不得不考虑其他国家的情况和需求,这是德国央行不愿意做的。
还有另外两个问题在讨论人民币国际化时经常被提到。第一是所谓的中国应该有经常账户赤字,以提供足够人民币满足世界其他地区对人民币的需求。这一观点并不正确。在20世纪50~60年代,美元成为主要的国际货币,而美国在当时就有经常账户盈余。美国的私人海外投资(加上一些外国援助)能够为美元需求方提供足够多的美元,而美国的这些海外投资超过了美国经常账户盈余。国际收支(不包括外汇储备)中的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总和最好为赤字,但并不是说一定要为赤字。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中国外汇的所谓储备损失。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外汇储备(以人民币计算)会随着人民币的升值而降低。康奈尔大学及前货币基金组织的前官员Eswar Prasad给这种反对升值的误导性观点一定的论据支持。但是Richard Cooper认为,中国的外汇储备会因为货币升值而损失的观点是非常错误的。
或许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反过来看这个问题,因为这种效果应该是对称的:这个观点意味着一国可以通过货币贬值实现其外汇储备增值。但是,很显然,一个国家完全不能通过货币贬值而导致的资本增益来提高他们的福利水平。货币升值并不会使外汇储备在国际市场上的实际购买力发生变化,只是常规的会计准则使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外汇储备由于本国货币币值的变化而导致的账面变化而已。
总之,有许多看似与国际货币相关的益处实际上是比较小的,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成本和条件却是实实在在的。中国政府应该在推动人民币完全可兑换和促进国际广泛使用前考虑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即便是这样,对于中国来说,为达到这个目标而采取的各项措施,比如建立更加稳健高效的金融体系和公正的司法体系等等,即使不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也是值得做的。
本文摘编自PIIE理事、哈佛大学国家经济学教授、美国前副国务卿Richard Cooper向2016年CF40-PIIE中美经济学家学术交流会提供的交流文章,系“金融四十人(CF40 VOICE)”专栏文章,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授权华尔街见闻独家发布。
CF40是目前国内领先的专业智库,成立于2008年4月12日,专注于经济金融领域的政策研究,被业界评价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金融智库。
本栏目将基于CF40的大量内部成果,针对宏观经济、金融和国际领域的焦点、重点问题,第一时间提供第一手的专业分析。
本栏目所刊文章以匿名形式呈现,不代表CF40及其成员所在机构意见。
“金融四十人(CF40 VOICE)”专栏文章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