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银行间债市开放后,外资没有“蜂拥而入”?
本文系“金融四十人(CF40 VOICE)”专栏文章,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授权华尔街见闻独家发布。本栏目基于CF40的大量内部成果,针对宏观经济、金融和国际领域的焦点、重点问题提供专业分析。本栏目所刊文章以匿名形式呈现,不代表CF40及其成员所在机构意见。
11月18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8796,比上一交易日下调104个基点,连续第11个交易日下跌,再度创下2008年8月以来的新低,同时创下2005年6月以来最长连跌纪录,11天累计下调幅度达1.9%。官方一直认为,从中长期来看,人民币不存在持续贬值的基础。中国的经常账户也确实是顺差,三季度的顺差额为712亿美元,这是人民币长期坚实的后盾。但在过去的一年里,人民币对美元的贬值趋势非常明显,仅在刚刚过去的10月,就一度贬值超过1.3%。贬值的背后是大规模的资本流出。
2016年3季度,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逆差为2073亿美元,这是资本流出的最直观指标。在前三季度,这一数字为3794亿美元。可见,在三季度,尽管存在外资公司汇出利润、我国居民旅游及留学等季节性因素,资本流出加剧的趋势也确实存在。
此外,自2009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净误差与遗漏项”一直为负。在正常情况下,“净误差与遗漏项”作为一个轧差项,方向应该是随机的。如果持续为负,很有可能少记了资本流出。2016年前三季度,“净误差与遗漏项”的值为-890亿美元。
根据媒体的报道,有国有大型银行已经要求合规风控部门对企业的贸易背景进行审核,如果怀疑企业的换汇申请的目的,可以放缓审批过程。这事实上是对资本外流采取的限制措施。在这样的形势下,近期的资本外流呈现的一个特点是,人民币的流出在加剧。
印证这一猜想的关键指标是外管局每月公布的银行代客涉外人民币收付款。今年9月,彭博就曾报道,人民币流出的部分固然反映了官方鼓励人民币贸易结算的努力,但同时也可能是资本流出的新渠道。境内购汇政策收紧,使得机构选择将人民币汇到境外,在离岸市场上购买外汇。2016年1-9月,银行代客涉外人民币收付款逆差超过1.6万亿人民币,而在去年同期,这一逆差仅为约4000亿人民币。为了避免离岸人民币市场的承压,如果央行在离岸市场选择干预,也将会消耗中国的外汇储备。
如果境内的债券市场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民币回流,无疑将会有效缓解资本流出的压力。
早在今年2月,人民银行就发布公告,宣布境外机构投资者可以投资中国的银行间债券市场。此举将不仅扩大债券市场的资金来源,也将促进离岸人民币的跨境循环。根据中债登的数据,今年10月末,外资机构在中国债市的持有规模已经超过7400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400亿元。虽然有了一定的增长,但并没有出现“蜂拥而入”的局面。
跨国别比较来看,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为1.8%左右,在特朗普当选总统后,升至2%。德国和日本的十年国债收益都是负的。中国的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则能达到2.6%。尽管市场对人民币存在贬值预期,但有观点认为,国际上成熟的投资者更为关心的并不是汇率因素,而是与债券市场配套的税收制度、会计制度等。
这关乎投资者能否对债券的收益有一个稳定的预期。在这一点上,中国的债市还不完善。此外,中国的债券市场尚未被纳入国际主要的债券指数,比如花旗的全球政府债务指数,对外开放的深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如果中国债市被纳入全球主要债券指数,保守估计,指数跟踪型的基金也将配置人民币债券,这将会带来资本流入。
另外一个不利外国投资者进入中国债券市场的因素是相关的衍生品市场的层次不够丰富。以利率互换为例,利率互换有助于机构更好地管理资产和负债,满足其避险需求。但当前我国的利率互换市场流动性不足,市场交易的主体也较为单一。
因此,加强债券市场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利率互换等产品的标准化程度,推动债券市场相关规则和国际市场接轨,不仅有利于债券市场的长远发展,也能有效缓解中国资本流出的压力。
近期“金融四十人(CF40 VOICE)”专栏文章精选:
吵了六年、搞定德国,G20终就财政政策达成共识——G20公报解读之一
杭州公报中关于汇率问题的表述有何玄机?——G20公报解读之二
不愿再看到阿根廷式的眼泪,G20在主权债务重组方面做了这些努力——G20公报解读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