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投顾不只是“风口上的猪”,业内呼唤“监管科技”
眼下,智能投顾俨然风口,2015年以来各类机构纷纷入场。由于国内人工投顾服务一定程度上尚缺位,长期以来普通投资者未能分享包括基金公司在内的专业投资机构的投资能力,这为智能投顾发展留下了广阔空间。有机构预计,到2020年,中国智能投顾的市场资产管理规模可达5.22万亿。
人工智能与投资都不是新话题,但为什么二者的结合——智能投顾在这两年突然火起来了?智能投顾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如何?最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监管人工智能?又该如何避免人工智能在未知的未来可能对整个金融体系以及证券市场带来的潜在风险?
在1月14日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主办、北京资配易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协办的2017“智能投顾”国际论坛上,业内专家和行业从业者就上述问题分享了各自的见解。
论坛交流讨论现场
智能投顾最近火了,CF40特邀成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承惠称,“智能投顾进入了一个新的风口,成为了‘站在风口的猪’,特别是在P2P热潮慢慢消退之后,大量非持牌机构对智能投顾领域非常关注。”
张承惠
广发证券总裁助理王新栋将这把“火”的机遇归结为两方面,一是智能投顾近两年在美国高速发展,到2016年底美国智能投顾管理资产已经超过500亿美金,据美国方面预测到2020年可能超过2.2万亿美金;二是中国有近几千万至一亿股民,而人工投顾无法服务到如此海量用户,在这种背景下,智能投顾是有市场需求的。
王新栋
实际上,机器学习在金融投资领域中的应用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而金融投资领域中的机器学习最终一定会转化为“投顾”的概念,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分析年报、看股票行情上。CF40常务理事、资配易董事长张家林认为,这背后是经济学原理的驱动,即耗费大量成本的机器学习,必须要产生相应的价值。这种价值就是机器学习的服务能力。
张家林
张家林认为,随着Fintech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想拥有一个类似围棋人工智能Master这样强大的AI,来帮助自己进行证券投资和理财,弥补自己的投资管理能力不足,实现财富的可持续增长。
在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理事单位代表、宜信财富智能理财业务董事长总经理王福星看来,智能投顾在中国前景广阔,因为中国人群是长尾人群,大部分人都是中产阶层。传统财富管理都是专门给高净值客户做的,但是如何将私人理财专项服务推广至广大投资者,是一个难题。智能投顾就是借助网络和移动终端,依靠互联网的量化算法,把以前对高净值客户的专属理财服务以快速、简单、低成本方式提供给所有人,利用移动终端和量化的技术红利,给投资者做一个智能化的、科学化的资产配制。
王福星
如今,在中国已经有四五十家机构在尝试做智能投顾,智能投顾也成为金融圈的“新贵”。而统计一下就能发现,率先关注与入局的是大量非持牌机构,比如某些财富管理公司、配股公司,科技公司,以及某些互联网金融平台。相反,持牌的金融机构跟进得反而相对缓慢。
为什么非持牌机构会大量进入?“利用互联网的工具,他们在前期产品、服务和获客,以及交易的业务过程中已经有了很好的积累。所以,他们应用智能投顾是相当有基础的,”张承惠表示,“但是另一方面,相对于无人驾驶汽车而言,金融交易是非常复杂的,金融市场也是非常复杂的,所以智能投顾可能除了对技术有很强的依赖以外,恐怕更多的对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对制度也有很强的依赖。”
张承惠直言,智能投顾在中国的发展仍然面临重重难题,首先,中国的金融市场发育程度不够,国外的智能投顾多为被动型,也就是集中于ETF,用算法把ETF在全球进行配置,而中国的金融市场只有100多只ETF基金,做的更多是主动智能投顾;其次,中国的大众投资者不成熟,特别是长期投资理念不充分,既不愿意承担投资风险,也不愿意承担投资成本;第三,智能投顾需要服务机构具备很强能力,如资产管理和配置能力、海量的非结构化数据和数据处理能力以及成熟的人工智能模型。
SFI常务理事、浙商银行行长刘晓春也提出了自己的担忧,“中国老百姓是容易趋同的,如果大家都用某一个智能投顾软件,市场会不会产生一个脑袋思考这样的情况,这样危机会来的越来越快、越来越惨烈。”
刘晓春
不过,目前,中国的智能投顾还在探索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百度副总裁张旭阳认为,在中国的智能投顾,可以先从服务机构投资者开始,首先为机构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提供决策和支持,智能投顾最终的目的还是让大众投资者获得更为平等、透明、公允的财务投资服务,而不是简简单单让市场更多的波动和噪音。他认为,沿着这条道路走的话,在中国会探索出一条更为本土化的智能投顾解决方案。
张旭阳
人们更加关注的是,智能投顾作为新兴“风口”,参与主体日益增多,业务种类日趋混杂,相应的监管如何展开?
本次论坛上,与会各方人士普遍认为智能投顾监管具有特殊难度。也有业内人士呼吁,对“高科技”主导的智能投顾的监管需“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希望以“监管科技”以促进有效监管。
张承惠表示,由于目前国内投资者尚未完全形成为投顾服务付费的习惯,买方投顾发展尚存难度。另一方面卖方投顾又与基金销售脱不了干系。这为监管工作增加了难度。
张家林认为,智能投顾应该向监管方主动汇报。“譬如,可考虑在智能投顾系统中,嵌入一个模块儿。该模块向监管端随时发送关于投顾系统的相关信息。监管方可以在察觉系统异样之后立即反应,无需等待事故出现后。模块可由第三方负责开发。”他说,“必须以高科技辅助金融科技的监管”。他表示,行业应该行动起来与监管方合作探讨管理办法。
“智能投顾行业端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但现在更希望监管部门或者是行业有其他第三方公司赶紧开发一些监管的科技来管理这些新兴的技术和服务。传统监管模式是不可能监管这些复杂的新兴的系统。”张家林说。
此前,已有媒体关注过关于“RegTech(监管科技)”的命题。在毕马威《香港银行业2017年Fintech展望》报告中,行业应促进自动化监管RegTech的落地。“面对收紧的监管审查和越来越高的守法成本,我们希望看到更多的香港银行在2017年可以利用数据与算法驱动的RegTech解决方案来提高响应监管变化的能力,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毕马威中国的金融风控负责人Jyoti Vazirani曾公开表示。
据张家林透露,关于对智能投顾的智能监管问题,美国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同样有潜在的需求。“对于智能投顾,或者广义讲证券投资领域监管是不是要升级换代,证监会等监管部门方面现在已经有一些雏形了。比如是行为监管,尽管人工智能决策过程如同黑箱,但输出的东西是可以看得见的,比如通过每一笔交易抓取交易时间与联系等信息。”
在各大银行、券商都开始关注、探索并应用智能投顾后,其将得到怎样的发展?产生哪些变革?论坛上,“五年后智能投顾市场的展望”的命题被提了出来。
招商银行财富管理部总经理助理王洪栋表示,首先这将会改变现在参与到智能投顾领域里的资产管理机构和财富管理机构的盈利模式和服务模式,改变公司的盈利效率。“坦率的讲,智能投顾的最大好处是降低人工成本,提高一般人工理财顾问管理客户的边界和范围。”另一方面,他说道,“第二个是对整个社会资金结构的改变。刚才提到智能投顾现在主攻方向标的主要是股票、基金,结合在一起就是标准品市场。回顾一下,2016年,开始是股灾,后半期是债灾,如果认为大的推手是流动性推手,那么个人投资者也起到很大助推作用。”
王洪栋
据公开数据显示,2016年销量最高的金融产品是万能险、理财产品,最大的投资者都是个人投资者。王洪栋说:“因为个人投资者资金无处可去,就把资金交给理财和保险机构;这些机构拿着钱也没有地方去,就做委外,所以市场波动也比较大。所以,智能投顾的发展,一定程度会引导投资者朝着长期投资领域方向发展。”
五年时间虽然不长,但也足够改变许多事情。所谓“宁可高估五年后的世界,也不要低估两年后的变化。”五年时间中,根据摩尔定律,机器计算力可以有另一个量级的发展了。而在此驱动下的智能投顾应用,张家林称,除了技术发展确定无疑之外,对于智能投顾在中国未来五年前景的问题,“制度方面的角度更值得考虑。”
“中国资本市场已经度过了十年前为了卖股票,所以从政策导向来讲是鼓励卖方投顾。但到了今天的中国股票市场和资本市场阶段时,未来政策导向应该是鼓励保护中小投资者,鼓励基于买方投顾的基础发展。”张家林表示。
近期文章精选:
张家林:金融科技公司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与持牌机构、客户之间明确责任界定
监管政策渐明,人工智能投顾进入发展快车道(一份来自FINRA的报告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