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中间价连涨“踩刹车” 逆周期管理措施回归中性
9月12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6.5277,较上日中间价下调280点,终结十一天连涨。
人民币汇率暂时回调的直接原因是央行的适时出手。近日,央行下发《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调整外汇风险准备金政策的通知》,规定境外人民币业务参加行在境内代理行存放存款准备金从即日起取消;同时,从9月11日也就是昨天起,境内金融机构代客远期售汇业务所需提取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20%调整为0。
9月11日当天,在岸人民币即期价收报6.5239元,较前收盘价大幅回调622个基点,单日贬值近1%。上一次人民币出现如此快速的贬值,还是在2015年“8·11汇改”之后。
当前市场环境已发生较大变化
对于为何在此时出台上述两项政策,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成员、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峰指出,这两项政策都是在前两年人民币汇率出现波动、资本流动呈现一定顺周期性的背景下出台的宏观审慎管理措施,考虑到当前市场环境已发生较大变化,上述两项政策有必要进行调整。
8·11汇改后,人民币持续贬值预期增强,企业购汇动力较强。2015年8月银行代客远期售汇签约额约为是年1-7月平均水平的3倍,其中有投机交易。为遏制投资交易,2015年8月31日,央行下发银发[2015]273号文,提出要对金融机构的远期售汇业务收取20%的外汇风险准备金,冻结一年,无息。
远期售汇业务是银行对企业提供的一种汇率避险衍生产品。企业通过远期购汇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未来汇率风险,但由于企业并不立刻购汇,而银行相应需要在即期市场购入外汇,这会影响即期汇率,进而又会影响企业的远期购汇行为。
当时,央行新闻发言人对外解释,上述措施相当于让银行为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亏损而计提风险准备,通过价格传导抑制企业远期售汇的顺周期行为,属于非歧视性、价格型的逆周期调节。
上述措施实施后,银行普遍将外汇风险准备金成本进行折算,转嫁至客户购汇价格,相应提高客户远期购汇成本,从而抑制了人民币做空与跨境套利。
但今年5月,央行引入逆周期调节因子后,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强化。从人民币中间价来看,9月11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上涨35个基点,报6.4997,升破6.50整数关口,为连续第11个交易日上涨,刷新2016年5月12日以来最高水平,并创2005年汇改以来最长连涨纪录。
受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加强的影响,企业结汇大量增加,已转负为正。根据此前CF40发布的《2017第二季度宏观政策报告》(详情点击:【CF40季度报告】如何看懂上半年经济超预期?下半年经济怎么走?),1季度末至5月底,银行代客结售汇逆差从70亿美元上升至124亿美元;银行代客售汇占银行涉外总支出保持在54%。
上述背景下,市场人士分析认为,央行此时出手,就是要遏制人民币继续走强,避免人民币升值预期过度膨胀,以及由汇率偏强可能带来的抑制出口等影响。
人民币升值源于基本面持续改善
CF40高级研究员管涛近日在出席公开活动时指出,此轮人民币快速走高,很大程度是因为基本面在逐渐主导市场。
“汇率根本上是由经济基本面决定的,短期可能受部分因素扰动从而与基本面有所偏离,但最终还是会回归经济基本面。”孙国峰指出。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整体呈现升值态势,对一篮子货币基本稳定,这主要是我国经济持续向好等基本面因素在汇率上的反映。
2017年以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政放权、创新驱动战略等深化实施,我国经济结构加快调整,发展新动能增强,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同时,国际市场美元对主要货币持续走弱。
2017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形势持续好转。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上半年中国交出一份较为亮眼的经济成绩单——GDP增速6.9%,企业经营情况改善,降杠杆取得明显进展。
当前,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都普遍认为人民币汇率已比较充分地反映了经济基本面,汇率总体处于合理均衡的水平。在人民币汇率水平趋于均衡的同时,市场预期趋于理性,跨境资本流动和外汇供求都更加平衡。
孙国峰表示,在市场环境已转向中性的情况下,有必要调整前期为抑制外汇市场顺周期波动而出台的逆周期宏观审慎管理措施,也相应回归中性,以强化外汇市场价格发现功能,提高市场流动性,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平稳发展。
针对央行出台一系列稳定汇率的措施,管涛表示,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是人民币国际化必须迈过去的坎儿,现在保持汇率稳定的措施不能被视为长久的现象,是特殊时期采取的临时手段,是在为未来的改革争取时间。
近期文章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