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银监会密集调研,外资机构想要的金融开放是什么样?
据今天21世纪经济报道,近日有外资机构人士透露,不久前包括央行、银监会等部门都在密集调研,就金融开放征求意见。
就在一个月前,据外媒消息,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初拟了中国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的一揽子计划,并将与主要金融机构及监管机构召开内部研讨会进行讨论,议题包括:进一步放宽外资金融机构市场准入限制可能产生的影响、扩大金融业开放的次序、中资金融机构与外国战略投资者合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各金融行业股权比例放宽的程度,以及如果股权比例进一步放宽,中资机构是否有意愿继央行续引入外国投资者等。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正在加快金融业进一步开放的步伐。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近年来外资战略投资者纷纷选择退出中资银行,中国选择在此时做出开放表态,是否能令外资机构“回心转意”?
回答上述问题,首先要看外资机构减持甚至出清中资银行股权的原因是什么。
2004年8月,汇丰入股交通银行,开启了外资竞相投资中国银行业的闸口。但从2009年起,随着瑞银集团以8.35亿美元出售其在中国银行1.33%的持股开始,从中国清场退出的外资行则越来越多,彼时正值中国经济换挡、中国银行业经过高速增长后的下行阶段,盈利增速大幅下滑,不良资产持续攀升。
“由于中国市场十分重要,外资机构均表示它们必须进入并占有部分中国的市场份额,但程度如何取决于其对中国经济前景是否看好,中国当局的宏观政策是否有利于外资在中国市场上的运营,以及中国金融市场在外资集团发展战略中的地位等因素。”近日,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特邀成员、央行国际司司长朱隽在《2017·径山报告》研讨会上表示。
但今年以来,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质量正在逐步改善。普华永道今年9月发布的报告称,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和关注类贷款率均较2016年末有所下降。其中大型商业银行不良率降幅最大,比去年末下降0.07个百分点,其余类型银行均微降0.01个百分点。一定程度上表明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进入稳定期。
有业内人士分析,最近一两年外资银行减持中资银行股权套现,归根结底还是为了缓解自身的压力——近年来多家外资银行遭遇本土经营亏损,迫使其剥离不赚钱的业务,集中核心业务投身核心战场。
21世纪经济报道称,跨国金融机构遭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余波犹在,于是纷纷收缩业务,将经营重点回归本土,而且金融机构跨境经营成本上升,一些跨国金融机构从新兴市场撤出。一个典型案例便是苏格兰皇家银行,作为英国最古老的商业银行之一,其进入中国成为中国银行的战略投资者,并且与中国银行共建国内首家私人银行。原本经营向好的苏格兰皇家银行在2007年斥资收购荷兰银行,但还未及好好整合便遭受金融危机重创,受总部拖累苏格兰皇家银行在2016解散中国公司,尽管中国区经营相对不错。
在CF40理事单位代表、浙商银行行长刘晓春看来,十多年来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差强人意,关键的原因是:因为资本金的约束,在体量上根本无法与中国的银行相抗衡,也因此根本无法深度进入中国庞大的本地市场;中国特殊的银行间市场,外资银行的体量没有能力影响这个市场,外资银行在这方面的专长也无从发挥;中国客户的风险逻辑与外资银行的风险管理逻辑的错位,使外资银行在开拓业务中一方面裹足不前,一方面还是难以把控风险;监管政策和方式难以适应。
而这恰恰说明,中国金融业需要更大程度上的开放,因为开放能进一步促进我国金融体系的改革,特别是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
有外资行管理层人士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表示,外资行的期待比较一致,主要希望能够一视同仁,具体集中在业务范围放开方面,希望凭借其在成熟金融市场中的经验在一些细分市场分羹。
这也正是中国在进一步开放中所秉持的思路,即推进普适的对外开放,与国际接轨。“在市场准入、国民待遇及负面清单等方面,我们应该遵守国际规则。原来,我们只是片面地强调要取消股比限制和业务限制,而现在,我们应更加重视中外资金融机构的同等待遇。”朱隽说。
具体而言,朱隽等人在以个人身份撰写的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2017·径山报告》分报告中提出,短期内中国要解绑政策约束,释放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活力。金融机构方面,按照内外资同等对待的标准,在持股比例、设立形式、股东资质、业务范围、牌照数量等方面对中外资机构一视同仁,为外资进入中国市场提供公平、公正的环境。如:放开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允许设立外商独资证券公司和独资寿险公司;取消对外资银行股东总资产的要求,取消对外资银行开办人民币业务的最低开业年限要求,取消对合资证券公司中方股东必须有一家是证券公司的限制;不再通过牌照数量限制合资寿险公司发展,考虑给予独资寿险公司新的区域经营牌照,同时加快牌照发放的节奏,便利外资机构开展业务等。
银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十九大中央金融系统代表团开放日问答环节上也表示,“银监会将继续加大对外开放,在设立形式、股东资质、持股比例、业务范围等方面给予外资银行更大空间。”
从中国的视角来看,现阶段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目标何在?是为了招商引资?还是为了引进先进的产品和管理经验?
刘晓春认为,以上均非现阶段扩大开放的目标。金融对外开放,更多的是为实现我国资源更有效的配置。故此,通过对外开放,重点应该是建立不同金融领域的国际中心。也就是说,让各国机构到中国来进行资源在国际间的配置。
这方面,尤其重要的是建立人民币国际市场。或者说是要通过对外开放来建立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其方法是以建立人民币国际金融中心为突破口。因此,开放政策要围绕着这个目标来设计和实施。这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创新人民币产品、开放人民币产品市场。同时,建立人民币国际金融中心,不仅要着眼于中国国内,更要着眼于在目前国际上人民币清算的基础上,建设人民币国际市场,即不同的人民币国际金融中心。
“人民币更多成为可自由使用货币的长期过程还会继续推进。”10月19日,周小川表示。《2017·径山报告》也提到,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应是中国金融业开放的中长期工作,包括巩固人民币支付和计价货币地位,支持人民币的国际储备功能;推动人民币对其他货币直接交易市场发展以及支持离岸人民币市场健康发展等。
《2017·径山报告》还提到,要有序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将择机推出包括推出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境外投资(QDII2)、参照“负面清单+国民待遇”方式加快《外汇管理条例》修订、允许少量符合条件的优质外国公司在境内发行股票等在内的三项改革措施。
近期文章精选:
为什么要扩大金融业开放,如何开放?答案都在这里面了 | 《2017·径山报告》分报告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