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央行官员同日喊话“金融业务牌照问题”,释放哪些信号?
11月4日,两位央行官员先后就金融业务的牌照问题发声,强调金融行业不得无证经营。
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当天刊出行长周小川发表在《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中的文章。在这篇题为《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的文章中,周小川直言:“部分互联网企业以普惠金融为名,行庞氏骗局之实,线上线下非法集资多发,交易场所乱批滥设,极易诱发跨区域群体性事件。”对此问题,他进一步写道:“要坚持金融是特许经营行业,不得无证经营或超范围经营。”
就在同一天,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成员、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峰在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IDF)第二届年会上表态称,十九大报告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均强调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任何金融业务都持牌经营。“这种要求不能因为使用某种技术而改变,也不能因为目的而有所改变,比如做普惠金融也要有牌照,不能说因为目的很善良,就可以豁免。”
实际上,近段时期以来,央行官员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金融业牌照问题。如今年9月,央行行长助理刘国强和CF40学术顾问、央行副行长易纲就曾强调“搞金融都要持牌经营、纳入监管”;10月,周小川在华盛顿出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年会期间也曾提及:“目前许多科技公司开始提供金融产品,有些公司取得了牌照,但有些没有任何牌照却仍然提供信贷和支付服务、出售保险产品,这可能会带来竞争问题和金融稳定风险。”
从上述央行高官的表态中可以看到,监管层重点盯上的无照经营机构主要集中在互联网金融领域。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互联网金融是在相对宽松的“包容式”监管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急速发展模糊了持牌与非持牌金融机构的边界,很多基于技术创新的服务集中在了具有极强金融属性、却尚无严格定义的“类金融”领域,如小贷、融资担保、融资租赁等。近期乱象频出的ICO(首次代币发行)、现金贷等互联网金融业态均属于上述领域。
另一方面则在于互联网金融具有极强的外部性和公共性。正如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和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于4日联合发布的《美国金融科技考察报告》中所提到的:“……互联网金融还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业务跨区域、跨行业,风险传导既快又广,二是互联网金融业的一些参与者识别与承受风险的能力比较低。因此,对互联网金融公司实行牌照管理就变得尤为必要。”
但全牌照经营是否就意味着万事大吉?
再来看周小川此前在华盛顿的表态:“我们观察到,一些大型私人企业通过并购获得各种金融服务牌照,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金融控股公司,其间可能存在关联交易等违法行为,而我们对这些跨部门交易尚没有相应的监管政策。”
这与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严格规范金融综合经营和产融结合“一脉相承。近年来,我国大型民营企业全面进入金融业的趋势十分明显,很多金融控股集团、金融服务集团都在这几年集中矛头,这些企业或者参股、控股持牌金融机构,或者自己申请金融牌照,多数实践的是金融综合经营或者产融结合的发展模式。但正如周小川所言,在这一过程中,上述企业违法违规经营的现象时有发生,放大了金融风险。
此外,也不能忽视实行牌照经营所带来的“牌照审批”问题。权力寻租、牌照转让以及抑制创新都是“审批制”可能带来的恶性后果,为了避免出现这些问题,明确准入门槛至关重要。
《美国金融科技考察报告》对此提出建议称:“监管部门严控投资公司牌照,造成了很多做智能投顾的公司无证上岗的现象。这是非常不利于行业发展的,既然要管理,就应该明确门槛,给符合资质的公司发放牌照。而对于无牌照执业的公司应该坚决取缔,否则有法不依,后患无穷。对于一些已经发出去的牌照,却又没有很好展开业务的公司,应该及时收缴牌照,这个问题在第三方支付领域比较普遍,牌照变成了一些公司寻租的工具。”
近期文章精选:
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连发三份报告,360度描绘“数字金融的中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