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幅度减少乃至消除各种限制、实行中外资国民待遇之后,外资金融机构将与中资机构在本土市场展开真正的竞争,一些中小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券商和保险公司)将首先感受压力。
金融开放带来的挑战:
第一,产品创新能力的挑战;
第二,优秀人才争夺;
第三,如何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中资机构加快向高质量、高效率发展的转型?
第四,监管模式、方式和工具:监管越位、缺位、不到位的问题仍在,金融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尚未完成,法律法规以及消费者(中小投资者)保护机制还不健全。如何构建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支持中资金融机构在市场竞争中成长?如何有效监管国内外市场联通程度提高可能带来的非法套利行为?如何应对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可能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第四,汇率政策向何处去?更大还是更小的波动幅度?如果汇率形成机制走向市场化,利率政策如何配合?
金融开放,同时也会为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带来的机遇。将推动中资金融机构加速转型,完善市场机制,同时推动国内金融结构扭曲问题的解决,提升资本市场的交易量和流动性,促进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推动中国金融市场走向国际化等。
——CF40特邀成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张承惠
以下为张承惠在第三届“中国金融四十人伊春论坛”主论坛上所做的演讲全文。
张承惠在第三届中国金融四十人伊春论坛主论坛上发表演讲
我谈一下中美经贸摩擦背景下的金融开放,和金融开放可能带来风险和机遇。
首先看一下中美贸易摩擦。中美贸易摩擦从2017年开始,在我们最高领导人刚刚访问美国两个星期之后,美国就开始对中国启动301的调查。此后随着美方一系列动作,使得两国之间贸易摩擦逐渐地深化。对于美国的这种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中国的一个应对之策就是加快对外开放。我们看到,从2018年的4月博鳌亚洲论坛,到第一届中国进口博览会以及今年6月陆家嘴论坛等等一系列重要会议上,一些高层领导都表明了主动开放,加快开放的态度。这里我整理了一下2018年以来一系列的开放重要举措,归纳起来,开放的重点主要围绕这几个方面:一是放宽外资金融机构的准入,特别一个大的突破就是在过去不允许控股的某些领域,现在允许外资金融机构控股,而且过渡期在缩短;二是放开对已经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金融机构的业务限制;三是逐步开放金融市场,使投资更加便利。此外,近期特别关注的一点是实现规则的内外一致,也就是说,强调不仅要对外开放,也要对内开放。我认为,如果说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承诺的金融开放是改革开放第一次重大的制度性的开放,这一次开放是入世十八年来又一次重大的制度性、系统性的开放。
这次开放,对中国既有挑战又有机遇。首先,看看对中国金融系统和金融市场的挑战。放开管制,一个最明显的效果就是为外资金融机构发挥其竞争优势提供了条件。外资金融机构有哪些竞争优势?我觉得至少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第一,有长期以来形成的稳健的经营文化以及很强的风控能力。和中国过去几十年我们金融机构基本上都在追求规模、追求速度的发展模式不同,外资机构大多数更加重视效益。经营行为更加谨慎。我们看数值,今年1月份外资银行不良率0.76%,只是比民营银行0.68%略高一点,比行业平均水平1.8%低了一个百分点。第二,外国跨国集团在国际市场筹资成本比较低,渠道比较多。第三,吸引人才能力强。外资机构普遍采用市场化的薪酬机制,而且它可以在全球配置资源,对人才,各类人才特别是年轻从业人员可以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加广阔的视野,所以和中资机构竞争中,外资机构在人才竞争方面是有优势的。中资金融机构的高管大多被限薪,业务重心基本上在国内市场,这一点和国外市场处于明显劣势。第四,外资跨国金融集团拥有多年全球市场的运作经验,在资金运作、业务拓展、客户服务方面具有优势。第五,外资机构市场化程度高。不需要或者比较少承担一些政策性的业务。我不知道在放宽外资机构准入之后,监管部门是不是还要继续执行两个不低于,三个不低于,两增两控这样一些政策性要求。和中资金融机构相比,外资机构这方面的压力会小很多。当然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也有劣势。第一个劣势,外资机构在中国资金渠道比较少。由于资本项目没有完全放开,所以除了资本金带进来之后,经营性的资金更多要在中国金融市场筹集。相比之下,中资机构筹资渠道比较多。因为除了同业拆借市场和发债以外,中资机构还有财政性存款、代理政策性业务等多种资金来源渠道。中资机构在本土市场的融资便利性好于外资机构。中国是一个比较讲究人际关系的社会,而外资机构通常缺少拓展业务和市场人脉关系。由于中外客户和金融机构在理念和风控文化方面存在着错位,因此,外资机构在中国开拓业务相对来说有一定难度的,也很难准确识别风险,当然随着金融科技发展,也许这方面的能力它也会比较快的提升。第二就是我们中国的客户的特点和金融服务需求和外国不一样,国外成熟业务模式不一定能够照搬中国市场,中国一些成熟业务模式外方的机构又不一定能接受。过去的经验证明,这种“水土不服”已经使其错失了不少中国市场的发展机遇。这一次开放之前,对外资金融机构在市场准入和业务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显性和隐性的限制。这也是外资机构的竞争劣势。但是在今后,大幅度减少乃至消除限制,实现中外资金融机构同等国民待遇之后,外资金融机构会和中资金融机构在本土市场上开展真正的竞争。中国一些中小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券商,因为它的经营的模式渠道都比较单一,未来市场竞争中很难和跨国投资银行开展竞争。另外,中小型的保险公司也会首先感受到来自外部的竞争压力。对于银行来说我觉得几年之内竞争冲击不会很大,大银行有品牌资金有政府信用、雄厚客户基础等等。小银行的地域特点很强,外国金融机构很难与之竞争。具体来看,金融开放带来的挑战主要表现这么几个方面。第一,产品创新能力的挑战。有一些产品在国际市场非常成熟的产品,我这里举了一个例子,比如说癌症保险,长期护理险在一些发达国家都已经很成熟。但是对于中资保险公司来说还是新产品。产品开发能力、风控能力、售后管理能力都是明显不足。第二,优秀人才竞争挑战。怎样在人才竞争的压力之下,改革中资机构的绩效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怎样通过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来促使中资机构向高质量高效率的方向发展,这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第三,目前中国金融监管的模式,金融监管的方式和工具相对来说还比较落后。监管越位、缺位不到位的情况仍然存在,金融领域市场化改革尚未完成,还有消费者和中小投资者保护机制不健全。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中国怎样构建公平竞争环境,支持中资金融机构在竞争中健康成长?怎样监管国内外市场流通性提高可能带来非法套利行为,怎样应对金融市场波动加剧而可能产生系统性风险?这都是对我们的巨大挑战。第四,汇率政策向何处去?如果说未来汇率政策更加趋于市场化,更加具有弹性,我们的利率政策怎么配合,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金融开放对中国也会带来一些新的发展机遇。比如说在竞争压力面前,将推动中资金融机构加速转型,推动监管部门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也会有效推动中国国内金融结构扭曲问题的解决。开放会给中国的金融市场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因为大量的外资进来,一些外资金融机构进来,带来资金带来新的产品和市场交易经验,都会提升中国资本市场交易量和流动性。另一方面,也会促进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过去为了控制风险,监管部门对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是非常谨慎的。随着中国金融和经济不断发展,衍生品市场发展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导致我们管理风险的能力严重不足。所以这一次金融开放,我相信也会促进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会推动中国金融市场进一步走向国际化。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也会因开放而受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大家觉得突破性的变革不够,或者说有些政策构想落实不够。我觉得很大的原因是开放度不够。随着中国进一步向外开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应该说更加有条件,会提升中国在国际市场影响力,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另外,对实体经济来说,金融开放一定会丰富金融产品,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从而有效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最后,开放会促使加快金融法制建设。中国金融相关法律法律的立法、修法周期都很长。需要缩短周期,加快完善法律体系。同时,开放也会促进监管部门进一步提升金融监管水平,提升监管能力和监管效率。
责编:鲁西 | 视觉:李盼 | 监制:卜海森 李俊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