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兑现“碳中和”承诺

CF40研究部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2021-01-07

在今年9月宣布中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基础上,12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进一步作出“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等庄严承诺。

“这是习近平主席对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的高度认可,也是中国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扮演负责任的全球领导力角色的重要体现。”对于中国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能源转型委员会主席、新经济思维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原主席Lord Adair TURNER近日在第二届外滩金融峰会上评价。在上述会议中,与会嘉宾认为,推动绿色发展对中国意义重大,但低碳转型发展也同时意味着风险、挑战与变革,打造净零碳经济并非易事。例如在经济低碳转型过程中,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政策趋严,在金融领域,高碳资产价格可能面临大幅重估,在金融体系内部、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形成负反馈效应,可能导致金融风险放大。对此,与会嘉宾表示,相应的防范和应对非常重要,这需要央行、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各方行动起来,加强专业人才储备,加强监管创新与业务创新,做好信息披露与风险管理。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需要金融部门积极参与。与会嘉宾还建议,在未来,一是需要加快发展绿色金融产品,鼓励绿色投资;二是推动责任投资理念(ESG)的发展;三是加强气候变化相关的金融风险防范;四是推动国内绿色金融标准与全球主要标准对接;五是将绿色金融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联系起来;六是以绿色金融助推绿色“一带一路”;七是推动全球在碳定价方面开展合作。

中国碳中和承诺广受赞誉

当以绿色金融进一步助力绿色发展

文 | CF40研究部

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碳中和承诺广受赞誉
气候变化是全球性挑战,给各国经济社会平稳运转形成威胁。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可能使经济活动陷入停滞,导致企业、居民、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受损,长期来看损害全人类福祉。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中国对气候变化的积极应对收获国际社会广泛赞誉。包括美国知名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 SACHS),美国财政部原副部长蒂姆·亚当斯(TimADAMS),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原主席阿代尔·特纳勋爵(Lord Adair TURNER),法国经济财政部前部长埃德蒙·阿尔潘德里(Edmond ALPHANDÉRY)在内的众多外方专家均表示,中国的碳中和承诺意义重大,显示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中国的负责任态度令人振奋与欣喜。
 

打造净零碳经济意义重大,但并非易事

推动绿色发展对中国意义重大。
一是有助于提升国际影响力。当今,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全球经济与金融系统的最重要课题之一,世界多国将绿色发展作为基本国策,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绿色合作,有助于中国形成更加广泛的“朋友圈”。二是有助于以更加可持续、社会和环境友好的方式实现经济复苏与转型发展,兼顾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推动绿色发展、打造净零碳经济意味着中国要大幅调整传统投资方式与投资结构,逐步摆脱房地产及传统基础设施投资模式,有助于中国经济实现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增长。
对中国而言,推动低碳转型任重道远,不可一蹴而就。低碳经济意味着在经济发展模式、能源消费方式、甚至居民出行、食品生产等方方面面的根本性转变。未来40年内,中国经济要实现净零碳目标,就需要实现从高度依赖化石燃料到净零碳排放的转变,这将给整个经济社会带来不小挑战。
此外,经济低碳转型过程中,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政策趋严,在金融领域,高碳资产价格可能面临大幅重估,在金融体系内部、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形成负反馈效应,可能导致金融风险放大。
与会专家均对中国打造净零碳经济、在全球绿色发展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充满信心,部分外方专家认为中国有机会在2050年前就实现碳中和。阿代尔·特纳勋爵表示,相信中国有技术实力、也有足够的政策执行力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未来,可再生能源的技术成本将越来越低,相信只要中国每年拿出GDP的1%进行增量绿色投资,这就是一条完全可信且可见的路径。
 

以绿色金融助力绿色发展

推动经济社会更加绿色、可持续发展,需要金融部门积极参与。加快绿色金融发展,是服务好国家碳减排目标和绿色发展战略的应有之义。


一是加快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绿色产品,鼓励绿色投资,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大金融支持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现阶段,我国绿色融资以绿色信贷、绿色债券为主,有必要创新绿色融资方式,继续推进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股权融资的发展。在鼓励绿色投资、支持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专家建议,可发挥政府公共投资作用,在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城际清洁运输等方面采取公共投资引导战略。


二是进一步推动责任投资理念(ESG)在中国的发展,明确ESG信息披露标准。

向环境友好、具有社会责任、良好公司治理的公司提供融资服务,也是间接服务于绿色经济发展。有观点认为,推动国内ESG理念发展的核心是建立完整规范的信息披露机制,明确ESG信息披露标准。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ESG信息自愿披露体系,未来可借鉴海外成熟经验,试点上市公司半强制披露,提倡“不披露就解释”原则,进一步完善国内ESG数据的广度和准确度,增加机构投资者ESG投资意愿,进而促进全社会对ESG投资理念的认可。


三是加强气候变化相关的金融风险防范。

气候变化通过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很有可能转化为金融风险,相应的防范和应对非常重要。这需要央行、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各方行动起来,加强专业人才储备,加强监管创新与业务创新,做好信息披露与风险管理。


四是推动国内绿色金融标准与全球主要标准趋同。

我国绿色金融在国际市场上占比较高、影响较大。我国有必要也有条件联合相关地区、国家和国际组织,分阶段、分步骤推动主要绿色金融标准趋同。
首先需完善我国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及配套措施,其次研究推动中欧绿色金融标准趋同,中欧标准趋同后,可进一步在美国推广,通过市场力量促进中美绿色金融市场互联互通。


五是将绿色金融、可持续投资发展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联系起来。

一方面,中国绿色发展潜力巨大,随着更多人民币计价的绿色产品发行,全球投资者持续加大绿色领域投资,将给中国带来大量资金,助推上海人民币资产配置中心建设。
另一方面,众多绿色产品以人民币计价,显然有助于人民币国际化。以欧元为例,欧元区的绿色金融产品走在世界前列,都是以欧元发行,这对欧元的国际地位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此外,有专家建议,可以研究是否可以在上海等个别地区提前达成碳中和目标,以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六是以绿色金融助推绿色“一带一路”。

第一,中国的金融机构可以为“一带一路”绿色项目提供融资,满足沿线国家的绿色投资需求。
第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机构和国际金融机构可以在中国发行绿色债券,直接为绿色项目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第三,中国在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市场方面所积累的经验可以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借鉴。
与会专家认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基于数字化、5G网络、智能交通、零碳、电力和全球能源互联,“一带一路”应成为一项面向未来的、绿色的倡议。


七是建立基于价格的碳排放交易市场,推动全球在碳定价方面开展合作。

实现碳减排和碳中和有两种激励机制,最简单的是对碳排放征税,但这会造成政治上的高额代价,另一种是建立碳市场,碳排放公司获得碳排放许可证后方可排放。
多数经济学家认为,碳排放交易市场有更大发展潜力。在碳市场中,以价格为导向较之以排放量为导向更为有效。若碳价在可预期地不断提高,资金自然会不断投资去碳化技术,碳排放公司自然会努力向减碳或零碳生产转型。中欧可以在碳定价方面探寻更多合作机会,同时邀请美国和世界其他各国,探索建立一个全球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共同推动形成公平、透明、合理的碳定价机制,推动全球经济走向低碳化。
责编:瑟瑟 视觉:李盼 东子
监制卜海森 李俊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