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丽娜:建设养老金融体系,商业银行如何发挥主力军作用

刘丽娜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2021-10-09
与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养老金融体系存在短板。一是二、三支柱发展滞后,一支柱可持续性存在隐忧;二是个人养老金体系亟待起步,涉及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仅靠常规化推进难以与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相匹配;三是商业银行在养老金融体系中参与程度低,从储蓄向养老资产转化渠道不畅。

要特别指出的是,商业银行凭借广覆盖和高信赖的特点,具有开展养老金融业务的天然优势,普惠性特征与养老金融天然契合,业银行专业性强,是优选养老资产的最佳平台和载体。

但目前商业银行在养老金融业务的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面临养老服务职能相对分散、养老客群经营与服务能力有待提升、养老金融产品缺乏竞争力、养老服务及养老产业的全链条支撑不够、对农村养老金融服务的资源投入不足的五重挑战。

对此,应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参与养老金融体系建设的主力军作用,积极探索将银行养老金融产品全面纳入养老支柱,同时形成金融、社保、财税、医疗的多方合力,共同构建养老金融体系。


——刘丽娜 CF40青年论坛会员、中国邮储银行资产负债部总经理


*本文为作者在9月12日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第四届金家岭财富管理论坛“新格局下财富管理之路”上所作的主旨演讲。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所在机构及CF40立场。图为刘丽娜在第四届金家岭财富管理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

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参与

养老金融体系建设的主力军作用

文 | 刘丽娜

我对养老金融的研究和学习始于几年前,当时在银保监会工作,曾围绕商业银行参与养老金融的课题做了一些制度研究,并从监管端与市场端的不同视角对养老金融体系的建设进行思考。后来我从银保监会到了邮储银行理财子公司,负责产品的设计规划,又从市场主体和客户服务这端思考和探索这个问题。几个月前,我进入邮储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部工作,工作内容又从表外理财回到商业银行表内业务。资产负债管理部是商业银行最为传统的部门,但在我思考商业银行存款的稳定性、成本和边际变化、贷款等资产的需求变化时,发现养老仍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我想如同苏轼之看庐山,无论在金融体系的哪个领域工作,都在不同角度参与养老金融,这本身就说明这个话题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

国养老金融体系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结合国别比较,我国养老金融体系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二战后,主要发达经济体经历几十年的反复尝试,形成了和自身相匹配的多支柱养老体系。例如,美国养老金融体系形成了四个突出特征:第一,养老金融体系呈多元化,形成了1:6:3的三大支柱养老金结构,一支柱资产占比越来越小,二、三支柱补充养老体系占比较高。第二,个人养老金账户的发展成为历史选择,第二支柱下的个人养老金账户发展迅速,参与者积极性较高,如我们耳熟能详的401K、403B等产品账户的资产规模已达16万亿美元;近十年来三支柱下的IRA(Individual Retirement Account,个人退休账户)异军突起,资产规模已突破10万亿。第三,参与机构、产品和服务类型呈多元化,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资管机构均广泛参与。第四,政府的制度设计强制性、灵活性、吸引力相结合,激励国民和雇主自主增加养老储备。

与之相比,我国养老金融体系存在短板。

问题一:二、三支柱发展滞后,养老金的充足性、可持续性、完整性存在隐忧

截至2020年底,我国养老金整体规模约8.1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7.97%,而美国养老金整体规模突破30万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135%,我国显著低于美国。在2020美世全球养老金指数覆盖的39个国家或地区中,中国以47.3分位列总分第33名,低于59.7的平均水平。

分项看,中国养老金的充足性、可持续性、完整性分别为57.4、36.2、46.7,可持续性和完整性与平均水平差距较大。我国养老金可持续性、完整性指标明显偏低的原因是存在人口老龄化中第一支柱偿付压力大、第二、三支柱缺位等问题。截止2020年底,我国第二、三支柱养老金资产3476亿美元,仅占GDP的2.2%,而美国占约90%。

表1  中国、美国第一、二、三支柱

养老金规模及资产占比

问题二:个人养老金体系亟待起步,涉及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在社会、企业养老金规模难以显著提速的背景下,发展个人养老金融成为目前十分迫切的任务。然而个人养老金体系建设涉及复杂的系统工程,仅靠常规化推进难以与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相匹配。

在个人养老金账户层面,首先需要商业银行建立一个复杂的账户体系,在开户、缴费、查询、资金划付、托管、支取、监督检查等功能上形成闭环。在这一体系下,有两种路径可供选择,一种是通过委托管理模式,将资金委托给专业管理机构,即交由合格金融机构进行管理;另一种是根据风险偏好,直接购买各类合格的金融产品,最后殊途同归,资金都会成为资本市场长期资金的一部分。

个人养老金账户体系的复杂之处在哪里?经梳理发现,其涉及的相关监管制度可能至少有七项,包括管理机构准入制度、投资产品准入制度、投资限制制度、信息披露制度、资产托管制度、外部审计制度、现场检查和非现场业务检查制度等,参与其中的监管机构也有许多。

由此看来,在中国建立个人养老金账户体系较为困难,至少在监管机构的协同方面就要耗费较多时间,需要高层级、高效、较强力度的系统性协调。

图  个人养老金账户(IRA)建设体系 

问题三:商业银行参与程度低,从储蓄向养老资产转化渠道不畅

大家提到养老,第一反应往往是前些年常提的养老保险或近些年发展的第三支柱,很少想到商业银行。无论是机构参与还是产品供给,商业银行基本“缺席”,就像养老金融体系中一条没有打通的动脉。受限于此,我国居民个人储蓄向养老产品的转化效率较低,难以形成顺畅、有序的循环。

对照国外,大部分国家依托商业银行开立养老资金账户,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网点多、风控能力强、产品丰富等优势。商业银行作为开户机构,引入储蓄存款、共同基金、银行系资管产品、保险等合格投资品,并为投资人提供灵活的产品转换选择。

美国等发达国家补充养老体系的多元化特征明显。参与机构涵盖各类金融机构,包括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商业银行、证券经纪公司、投资公司等。产品形式亦多样,包括商业养老保险、基金、证券和银行储蓄等各类金融产品。

商业银行参与养老金融服务的优势与实践

商业银行在养老金融体系中的优势是什么?能做些什么?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优势一:商业银行具有开展养老金融业务的天然优势

商业银行具有广覆盖和高信赖的天然优势。众所周知,一切金融服务的入口都在账户,未来无论是建立IRA账户还是个人养老金账户,最关键的一点是其最终持有人同时也是商业银行账户的持有人。我们现在没有把个人储蓄与养老资产二者打通,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商业银行的参与程度不高。养老金融产品是将“储蓄存款”转化为“养老功能”最直接的路径,如果可以充分发挥商业银行这一天然优势,将达到纲举目张的作用。且商业银行在客户储备、业务宣传、销售渠道等方面具备天然优势。

此外,养老群体对于商业银行的信任度也是其非常重要的天然优势。因为中老年客群最为熟悉和信任的金融机构就是商业银行,他们对于商业银行有着专业、传统、实力雄厚的固有认识。前些年,中老年客群成为各类金融诈骗和非法集资的“重灾区”,近年来商业银行不断加强消费者保护。此外,在接受严格监管、与客户长期融入等方面,商业银行也具有其他金融机构所不能比拟的优势。

以邮储银行为例,邮储银行是中国物理营业网点最多的一家银行,拥有近4万个营业网点,覆盖中国 99%的县市,且70%的网点分布在县乡,邮储银行深深扎根于县乡,具有服务深度下沉、覆盖范围广的网点优势。我行服务个人客户达 6 亿户,覆盖超过中国人口总量的 40%,正是由于这样的客户结构,邮储银行的负债端很有特点,11万亿负债中约10万亿(90%)来自客户存款,来自同业市场的负债非常少,客户存款的90%又来自个人存款,是典型的零售商业银行。如果再进一步看邮储银行个人存款客群的年龄结构,会发现我行50岁以上的客群占比近一半,体现出非常典型的“老龄化”特征。

随着几十年的持续服务,商业银行和养老客群血脉相通,拥有高品牌认可度,尤其在县域以下的百姓中品牌认知度非常高,这是很多商业银行都具备的优势。

优势二:商业银行的普惠性特征与养老金融天然契合,形成了适合养老客群的激励体系

“养老金”也是老年人退休之后的“养命钱”,首要属性就是安全性,而安全性是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形成的投资风险偏好。比如在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中,PR1(低风险)和PR2(中低风险)的产品占比在80%以上。

具体来看,在客户端,商业银行在养老产品的账户管理、产品销售、投资者教育等方面具有场景优势;在投资端,商业银行能为养老金管理和投资提供丰富的产品类型和投资策略;在产品端,商业银行投资风格稳健,激励约束机制相对较稳健,避免“高风险、高波动”,有利于居民养老资金在中长期获得相对稳健可持续的投资收益。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18.7%,但是在邮储银行,这个数字要再加10个百分点,即邮储银行60岁以上客群占比接近30%,主要由于有大量客户在邮储银行领取养老金。我行在除西藏以外30个省份提供养老金代发服务,截止今年7月份,邮储银行养老金代发笔数达到3.21亿笔,代发金额3784.80亿元。

这是什么概念呢?大家现在讲商业银行“去网点化”,日常很少有人去线下网点,年轻人可能一年都不会去一次,但是邮储银行的网点有一个特殊现象——领养老金当天,老年人们去线下网点就像去参与一场聚会,他们会自带茶水和小板凳,呼朋唤友、欢聚一堂。在网点转型过程中,我们也利用老年人这一社交特点,向他们做一些投资者教育、产品推介等,这也体现出商业银行的普惠性特征。

老年人喜欢用什么产品养老?我们做了一些调研,结论是中老年客户风险偏好保守,对存款和理财这两项服务的认可度高。比如在邮储银行2-3亿的中老年客群中,只有几百万客户投资PR3(中风险)以上产品,绝大多数的老年人在现阶段是不接受中高风险的。所以60岁以上客群的AUM(零售客户资产)里,70%的AUM是存款,包括存单和中长期储蓄存款,剩余30%的AUM中,PR2以下理财产品上升速度非常快。由此可得的结论非常清晰,普惠型产品在现阶段更符合中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优势三:商业银行专业性强,是优选养老资产的最佳平台和载体

商业银行不止自身提供产品,还是以财富管理和银行代销为核心功能的最大的养老资产载体,养老目标基金、养老年金保险、中老年客户专属大额存单、其他对中老年客户的权益及服务都可以通过这一开放式平台进行发售。

具体来看,基本养老金方面,商业银行开展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发放等代理结算业务,提供基本养老及社保基金托管服务,并配合国家政策大力推广个人电子社保卡等;补充养老保险方面,部分商业银行凭借集团优势,提供受托、账管、托管、投管等一揽子年金管理服务,尤其在账管和托管领域优势明显;个人养老金方面,商业银行依托自身在金融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全面参与国家相关制度及系统建设,提供从账户端到产品端的综合化金融服务。此外,近期4家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已获准试点发行养老理财产品,未来也将提供综合性养老服务方案。

邮储银行还有另一个特殊现象,每年春节农民工返乡前后,银行负债会迅速大幅上升。在这个阶段,我们往往会去做一些旺季营销,其中最受欢迎的产品就是保险产品,一个季度甚至一个月就可以销售2000多亿保险产品,且近年来都呈两位数的快速增长态势。可以看到,我们的基础客群对这类产品需求非常旺盛,而且还远远没有满足养老客群的需求。

因此,未来银行不管是作为IRA账户的载体,还是作为承载各类养老金融产品的载体,仍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

集中化、专业化、广覆盖程度不足

然而,商业银行在养老金融业务的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面临集中化、专业化、覆盖面不足的三重挑战,这既源于在顶层设计方面,我们没有充分认识到商业银行的优势和重要性,也源于商业银行自身的重视程度不足。

第一个问题是养老服务职能相对分散,未能实现全行层面的统筹管理。现在大型商业银行都有养老金管理部门,但主要限于第二支柱年金的受托服务,第一支柱基本养老及第三支柱相关职能大多散落在各条线,如零售银行部、公司业务部、理财子公司,内部协同的缺失导致很多养老金融服务没能落地。

第二个问题是养老客群经营与服务能力有待提升,可概括为优势突出但输出不足。相较泰康等机构提供的较为成熟的养老服务,商业银行大部分业务仅停留在被动养老金业务层面,为老年客户提供存款和理财等基础金融服务,缺乏创新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业务。此外,对老年客户重视程度不足。要抓住老年客户市场,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人员和设备维护,增加商业银行成本,商业银行对养老客群的重视度还处于不断提升的过程中。

第三个问题是养老金融产品缺乏竞争力,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养老金融产品与普通金融产品区分度不大,收益率和流动性缺乏竞争力,波动性无法显著降低,在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养老金融产品方面,与保险、基金存在一定差距,产品缺乏吸引力。二是产品设计的养老特征不突出,养老金融产品并不明确界定销售对象仅为中老年客群,除了期限较长外,难以与养老主题找到契合点,与其他常态化金融产品无明显差异。三是策略开发与产品管理能力待提升,养老金融产品未能自成体系,可提供给客户的产品策略相对较少,客户可选择的产品种类也相对较少。

几年前我们做过分析,当时整个市场上发售的养老理财有500余只,但这些养老理财产品和其他理财产品没有明显区别,无非是其他理财平均期限在一年之内,养老理财产品的期限可能超过一年,收益率略超平均收益率,甚至还没有达到平均收益率,没有真正体现出养老理财产品的特征。近期4家理财子公司获批养老理财试点,我们很期待通过这一轮试点,为商业银行的养老理财探索出一条路,真正扩大养老理财范围,实现普惠目的。

第四个问题是养老服务和养老产业的全链条支撑不够。一是养老信贷政策支持力度不足。二是融资支持产品种类单一。对养老行业的融资支持主要以信贷产品为主,而养老信贷多和养老地产相结合,现在对房地产的信贷调控不断收紧;此外,信贷之外的产品,包括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专项金融债、养老REITs等创新产品应用较少,配套的投资银行、现金管理、结算托管等配套金融服务也存在短板。

最后一个问题是对农村养老金融服务的资源投入不足。农村市场是非常广阔的,但农村养老资源非常匮乏,无论是个人账户还是养老设施方面。一是在农村养老金融服务布局不足,资源投入较少,难以扩大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农村老龄人口对账户结算、个人信贷、普惠性养老产品等金融服务需求尚未得到满足。二是在优惠政策和专项产品少,针对农村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养老社区服务等国家重点扶持行业,商业银行配套信贷优惠政策和专项融资产品也较少。 

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参与

养老金融体系建设的主力军作用

总结起来,提出三点政策建议:

一是在顶层设计方面,充分发挥银行参与养老金融体系建设的主力军作用。

二是积极探索将银行养老金融产品全面纳入养老支柱。尽快总结和推广第一批试点开展养老理财机构的经验,批准更多有养老资源的银行进入这一领域,进而丰富第三支柱。

三是金融、社保、财税、医疗多方合力,共同构建养老金融体系。养老本身还是一个社会问题,除了发挥金融作用之外,还需要社保、财税、医疗的多方合力,实现“线上+线下”、“人工+智能”、“金融+非金融”的有机融合。


责编: 鲁西 | 视觉:李盼 浩然
监制卜海森 李俊虎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