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国金融的使命》详解金融服务新发展格局的实践路径,刘世锦、刘元春作序推荐|一起读书


在新发展格局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内涵、方式都将发生深刻变化,中国金融的发展战略、改革举措如何“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当前金融领域最为核心的问题。如何优化资源配置、疏通经济循环堵点、提升金融服务效能都面临重大考验。

近期,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书系新书《大国金融的使命:金融服务新发展格局的实践路》出版,从新发展格局下金融业的新使命和新挑战、金融服务城市群建设、打造全球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中心、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发挥人民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等方面对金融更好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展开研究并提出政策建议。

《大国金融的使命:
金融服务新发展格局的实践路

《径山报告》课题组 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22年5月

本书是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主办的《径山报告》项目2021年的研究成果,由综合报告和四个分报告组成。写作成员主要包括:肖钢、陆铭、丁志杰、徐奇渊、朱隽等(按章节顺序)。

本书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金融要服务新发展格局,就需要进一步健全现代金融体系,对内更多依靠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顺应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加快城市群、都市圈建设,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集聚更多的新增长极。对外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人民币国际化,促进人民币跨境大循环,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通过扩大货币的自由使用和内外循环,服务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

CF40学术顾问、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在推荐序中表示,无论是保持必要增速,还是坚持高质量发展,今后都必须把更多的注意力和精力放到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激发结构性潜能上,需要在包括金融领域在内的诸多方面推出一批具有扩张效应的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创新的政策举措,放松不当体制政策对增长潜能的约束,使之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力量。从这个角度看,本书对新发展阶段金融格局的观察分析视角颇具战略性、前瞻性,所提出的政策建议和解决方案也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CF40成员、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则表示,内外部循环的协调推进是强国经济和强国货币的必要基础,《大国金融的使命:金融服务新发展格局的实践
路径》提出的若干举措具有很好的启发性,在很大意义上也是一次抛砖引玉之举,未来一定会有更多团队致力于新发展格局下大国金融的研究。

* 以下为本书序言部分。


推荐序一

文 | 刘世锦

过去几年,《径山报告》围绕我国经济金融发展重要而紧迫的问题展开了研究,从金融开放、金融改革、金融创新到“十四五”时期经济金融新格局,提出了许多兼具理论创新和实践价值的政策建议。由《2021·径山报告》的研究成果而形成的《大国金融的使命:金融服务新发展格局的实践路径》一书,立足于新发展格局,围绕都市圈和城市群建设、人民币国际化两条线索,从更深层面理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内涵与使命,对我国金融发展的战略和路径进行了全面、务实的探索。

进入2022年,经济增长在三重压力下减速、俄乌战争、奥密克戎病毒冲击不期而至,我国经济被笼罩在更大的不确定性迷雾之中。这些事件的短期和中长期影响多重而复杂,有些可能带来长期的结构性改变。挑战不仅来自事实本身,还来自对同一事实的认识分歧乃至冲突。但经济仍然是重要的,当务之急是我国经济能够尽快重返稳定增长的轨道。对此,人们往往首先诉诸宏观政策。无疑,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在内的宏观政策可以力度再大一些,有效性再高一些,在经济下滑之际起到托底提升的作用。但经验表明,仅仅如此是不够的,甚至不是主要方面。稳增长的着眼点和立足点,要转到发掘释放中速增长期的结构性潜能。

所谓结构性潜能,就是中国作为一个后发经济体,在消费结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化进程方面所具有的增长潜能,也可以说,是人均收入从一万美元到三四万美元的潜能。需要纠正把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寄托于宽松的宏观政策而忽略结构性潜能的倾向。如果一定要排个顺序,那么结构性潜能是第一位的,宏观政策是第二位或第三位的。我们认为,在房地产、基建、出口等高速增长期的主要结构性潜能逐步减弱或消退后,“十四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就要着力发掘释放与中速增长期相配套的“1+3+2”结构性潜能。

在这一结构性潜能框架中,“1”指以都市圈、城市群发展为龙头,为下一步我国的中速高质量发展打开地理和动能上的空间。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这个空间能够提供我国经济的大部分增长动能。“3”指实体经济方面,补上我国经济循环过程中基础产业效率不高、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大、基础研发能力不强的三大短板。“2”指以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为两翼。简单地说,“1+3+2”结构性潜能就是一个龙头引领、补足三大短板、两个翅膀赋能。

通过发掘结构性潜能,一方面,要争取可以达到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更为重要、难度更大的是实现并坚持高质量发展。这样做在国际比较意义上,从长期看,才真正可能实现国家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水平的快速增长。这一点在2021年经济增速分别按不变价人民币、现价人民币和现价美元计算的差异中已经得到明确显示。

2021年GDP总量按不变价人民币计算增长8.1%,按现价人民币计算增长12.8%,按现价美元计算则增长20%。如按现价美元计算,GDP总量2020年为14.7万亿美元,2021年为17.7万亿美元,增加3万亿美元。这3万元亿美元中,大约2万亿美元是由于现价人民币增长,1万亿美元是由于汇率升值。从2020年到2021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由6.9升值到6.45,升幅约7%。

按照已有发展规划,到2035年,我国人均收入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也就是3万美元以上。如果按人民币不变价计算,即使人均收入翻一番,在此期间年均增速要达到4.7%以上难度相当大,但并不意味着已定目标无法实现。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汇率变动。根据日本、德国的历史经验,其人均收入在达到一万美元后的16年间,都经历了经济中速增长和汇率快速升值的过程,按现价美元计算的人均收入水平大幅上升,其中汇率升值的贡献显著大于实际增长贡献。

汇率变动是一个复杂问题,从长期看,最重要的变量是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指标。由此引出的启示是,我们需要保持可争取的、不盲目追高的、符合现阶段潜在增长率的增速,更重要、难度更大的是坚持高质量发展不动摇,其内涵包括宏观基本稳定、微观有活力、结构持续转型升级。假设年均实际增速为5%左右,人民币现价与不变价差额和汇率升值之和上升5%,到2035年人均收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目标是有可能实现的。

无论是保持必要增速,还是坚持高质量发展,今后都必须把更多的注意力和精力放到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激发结构性潜能上。在逻辑层面,我们可以区分出三种增长率,一是技术可能性意义上的潜在增长率,二是既有体制架构内可实现的增长率,三是宏观政策约束下可实现的增长率。实际增长率是以上三种增长率的叠加。这些年来,技术可能性意义上的潜在增长率逐步下降,但在“十四五”期间仍可达到5%~5.5%。近些年宏观政策的度总体上把握得较好,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基本上满足了经济救助、恢复和发展需要,也没有搞大水漫灌,不存在政策过紧而压制增长率的情况。这样,关注的重点就要转到技术可能性意义上的潜在增长率和既有体制架构内可实现的增长率之间的缺口上。下一步需要在包括金融领域在内的诸多方面,推出一批具有扩张效应的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创新的政策举措,放松不当体制政策对增长潜能的约束,使之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力量。

从这个角度看,《2021·径山报告》对新发展阶段金融格局的观察分析视角颇具战略性、前瞻性,所提出的政策建议和解决方案也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报告将加快推进都市圈和城市群建设作为重要战略支点,提出金融业要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聚焦于更多的新增长极,特别是在城市基础设施、绿色与智慧城市建设、先进制造业、科创中心建设、养老服务、财富管理、外来人口市民化等领域提高资金供给质量和效率,更好满足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全要素生产率提升、高质量就业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方面的金融需求。其中有关市民化特殊国债、城市群一体化基金等的建议,在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有可能落到实处。

报告以较大篇幅论述了人民币国际化在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方面的重要作用。正如报告所说,在新发展格局下,通过促进全球生产要素集聚支持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日益增多,人民币将逐步成为我国国际金融业务活动的核心要素。这一定位不仅有利于推动金融改革,也有利于我国在高水平开放中实现金融安全。报告提出打造全球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中心的目标,并由此完善国内金融体系,推进金融开放;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收益和结构性约束,建议加强离岸和在岸市场的统筹部署;着眼于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对在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和债务可持续等领域扩大人民币使用进行了深入探讨。这些观点和建议将助力于我国金融体系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从国际比较的意义上看,我国正在跨入高收入国家门槛,今后一些年,还要力争相继跨上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和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水平两个大的台阶。在这个过程中,金融如何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如何有效支持经济社会环境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将会面临大量以往未曾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径山报告》正是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开展研究的,力求给予有启发性、前瞻性的答案。期待并相信这一研究项目将形成更多高水准成果,带动相关研究的深入,在我国金融体系改革开放、创新发展中起到积极的引导带动作用。

推荐序二

文 | 刘元春

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资深研究员肖钢牵头的《2021·径山报告》已经完成。本次报告延续《径山报告》一贯的特点,选择了当前经济金融领域的战略问题进行研究。值得重点说明的是,2021年的战略主题是近4年《径山报告》主题中分量最重、难度最大的。因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的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我国根据新时期面临的新挑战、新任务和新目标而提出的承前启后、引领未来的战略思想。中国金融的发展战略、改革举措如何“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当前金融领域最为核心的问题,这一问题比我们以往提出的“金融开放模式”“现代金融体系”“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超大金融市场规模”更具有战略性和复杂性。

世界大国的经济史都表明,在市场经济体系下任何大国的成长都必须经历由弱到强、由外向内的必然调整。大国崛起最为关键的标志就是构建出安全、可控、富有弹性和韧性、以内为主、控制世界经济关键环节的经济体系。大国战略必须从“以外促内”转向“以内促外”,从简单的外向型战略转向以内循环为主体的战略。因此,中国以往按照外向型战略而进行的金融体系建设必须进行全面的转向:一是金融体系必须以“内循环的高效畅通”作为落脚点,二是金融开放模式和金融的国际竞争力的培养必须以“国内超大市场规模”、超大金融体系以及综合国力对于全球金融资源的配置能力和定价能力为基础。

比如,历史表明,货币国际化水平并不是简单取决于贸易依存度、投资依存度、对外投资比重的,而主要取决于主权国是否摆脱经济依附转型成为世界强国,以及其经济发展的动力、金融定价的权力和对各种政治军事风险的控制力。一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定价权和风险控制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国货币的国际地位。然而,要塑造一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定价权和风险控制能力,就必须充分利用一个大国的国内市场,“国内大循环”决定国内消费市场、投资市场和金融市场的规模和结构,它不仅创造了内部人民币需求,还创造了国外经济主体的人民币需求。更为重要的是,国内金融市场是形成人民币国际化的内生定价体系。外循环引致的本国货币的需求只是货币国际化的实现手段和运行场景之一,难以具有可持续性。内外部循环的协调推进是强国经济和强国货币的必要基础。

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本书的选题十分具有战略性和时代性。在总论中充分分析了金融业的新使命与新挑战,指出在新发展格局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内涵、方式都将发生深刻变化,如何优化资源配置、疏通经济循环堵点、提升金融服务效能都面临重大考验。这就迫切要求金融机构拥抱新机遇、承担新使命、直面新挑战。这就需要以结构导向的金融服务提质增效,提升金融服务创新驱动的能力和效率,化解各类“卡脖子”和瓶颈问题,全面发展养老金融以应对老龄化带来的加速金融脱媒和资金跨期协调困局等问题,有效发展绿色金融以满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所需要的巨量投资,增强财富管理功能以解决居民个人和家庭部门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之后对财富管理和资产保值增值的强烈需求,推动中国金融新型国际化以助力新开放平台和新竞争力的打造,同时在兼顾发展与安全的基础上,将中国内外部金融安全上升到战略性地位。上述这些领域都是《2021·径山报告》重点研究的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2021·径山报告》将“金融服务双循环背景下的城市群建设”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这是同类研究严重忽视的一个重大问题。报告提出的“发行‘市民化特殊国债’”“金融助力全国统一的建设用地指标和补充耕地指标交易市场”“让金融市场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定价”“设立城市群一体化基金”等举措都具有很好的启发性和借鉴意义。

百年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大国金融如何构建是一个十分宏大的前沿课题,只有真正领会清楚当前和未来新发展格局演变的规律,洞悉未来技术冲击下金融业态发展的规律,把握世界动荡期的利益格局演进模式,以及我国民族复兴的战略目标与战略规划,我们才能真正设计出大国金融的框架和实施路径,抓住构建适应新发展格局的新金融体系面临的主要矛盾,找到破解矛盾的有效方法。因此,本期《2021·径山报告》在很大意义上也是一次抛砖引玉之举,未来一定会有更多的团队致力于新发展格局下大国金融的研究。

《大国金融的使命:
金融服务新发展格局的实践路

《径山报告》课题组 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22年5月

扫码购书


作者简介

本书是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主办的《径山报告》项目2021年的研究成果,由综合报告和四个分报告组成。写作成员主要包括:肖钢、陆铭、丁志杰、徐奇渊、朱隽等(按章节顺序)。

肖钢,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CF40资深研究员。曾任中国人民银行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主任,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总经理,中国人民银行计划资金司司长,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副行长。2004年至2013年任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2013年至2016年任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党委书记。中共十七大代表,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八届中央委员。

陆铭,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上海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院研究员,CF40特邀成员。曾作为富布莱特学者工作于美国哈佛大学和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作为兼职(客座)研究员受聘于复旦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国内外高校。曾担任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咨询专家。研究领域为中国经济、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劳动经济学。

丁志杰,国家外汇管理局外汇研究中心主任,CF40成员。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兼任人民银行中国金融论坛成员、国务院参事室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曾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金融和发展金融,在《管理世界》《金融研究》等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多项重大、重点课题。

徐奇渊,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CF40特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开放宏观经济和国际经济政策,重点研究内容包括中国宏观经济、中美经贸冲突和全球产业链重塑、中国金融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博士学位论文被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称号,两次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曾获浦山政策研究奖。

朱隽,现任丝路基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CF40学术委员,曾任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司长。毕业于北京大学,获经济学学士、硕士学位。1993年加入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任职于政策研究室、办公厅和国际司。长期从事金融业开放、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国际金融合作与规则制定、国际经济金融研究等相关工作。2003年9月至2005年12月担任国际清算银行经济学家。

内容简介

《大国金融的使命:金融服务新发展格局的实践路径》是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主办的《径山报告》项目2021年的研究成果,由一个综合报告和四个分报告组成。

本书从新发展格局下金融业的新使命和新挑战、金融服务城市群建设、打造全球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中心、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发挥人民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等方面对金融更好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展开研究并提出政策建议。

本书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金融要服务新发展格局,就需要进一步健全现代金融体系,对内更多依靠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顺应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加快城市群、都市圈建设,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集聚更多的新增长极。对外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人民币国际化,促进人民币跨境大循环,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通过扩大货币的自由使用和内外循环,服务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

目录


推荐序一 刘世锦
推荐序二 刘元春

01 新发展格局下金融业的新使命和新挑战
金融业的新使命与新挑战
金融服务城市群建设
打造全球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中心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再思考
充分发挥人民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

02 金融服务双循环背景下的城市群建设
新发展格局下城市群建设的意义和发展方向
中国城市群和都市圈发展的若干理论问题
当前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面临的具体问题与挑战
新发展格局下金融服务城市群建设的政策建议
附录

03 打造全球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中心
打造全球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中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打造全球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中心已经具备三大关键性基础
当前我国打造全球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中心的优势与机遇
当前我国打造全球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中心的困难与挑战
政策建议与配套措施

04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再思考
新发展格局下人民币国际化成本收益的再思考
货币国际化难题
加强离岸与在岸市场互动融合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健康、可持续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05 充分发挥人民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
新形势下“一带一路”建设亟须扩大人民币的使用
扩大人民币贸易计价结算
扩大人民币在投融资中的使用
在“一带一路”包容和可持续发展中扩大人民币的使用

参考文献



版面编辑:宥朗|责任编辑:宥朗
视觉:
李盼 浩然
监制
卜海森 李俊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