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制度型开放,屠光绍、刘元春、王俊寿等共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仍然是我国的重要目标。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是我国下阶段金融开放的重要任务。作为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一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经过多年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当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入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的新发展阶段,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好先试先行的作用?外资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制度、监管、标准和规则体系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3.0版如何进一步推进?
屠光绍指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高水平开放应聚焦五个重点领域的转型,其中,从市场开放转向制度型开放是基础性的、引领性的,尤其要重视可持续金融领域的制度型开放,这是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
“我们将与相关部门共同构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相匹配的离岸金融体系,探索既有中国特色又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离岸开放规则和政策;我们将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机构不断丰富面向国际的人民币金融产品,为境内外客户提供更加全面的投融资和风险管理方面的服务,进一步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我们将推动上海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的机构,加强与长三角其他地区机构的业务联动,协同为客户提供一揽子服务,让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先行先试的优势扩大到整个长三角地区;我们也将与有关部门一起积极推进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提升承保能力、服务水平和交易活跃度,增强我国保险业的全球影响力。相信这也必将吸引更多优质外资银行保险机构落户上海、落户长三角,共同参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发展,为金融中心国际化能级的持续提升添砖加瓦。”王俊寿透露。
霍颖励表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全面向制度型开放转变,稳步扩大市场领域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的开放。坚持系统观念,加强与国际通行规则衔接,整体规划、统筹形成公开透明、可预期的市场开放政策和制度框架,不断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开放生态。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搭建国际合作交流平台,推广中国特色金融市场发展的经验,在国际金融治理中提供更多中国智慧、中国倡议、中国方案。
此外,与会外资机构代表从深化合作、创新产品、绿色金融、人才交流与发展等方面,就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行了多维度探讨。
面对新的征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不小,在积极推进开放的过程中,也需注意风险防范。
屠光绍认为,3.0版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要求更高、挑战更大,而要开放必须有举措。他建议从四个方面形成合力,包括发挥市场和政府驱动的体制优势,发挥好开放和改革双引擎的作用,加强监管部门之间协调,加强中央和地方的协同机制建设。
“金融业开放并不意味着必然增加风险,但必须有防患未然的准备。”王俊寿表示,将积极优化监管手段方式方法,强化数据驱动型监管,提高监管链条的数智化水平,着力打造“智慧监管”的“上海模式”,使监管能力与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相适应、与高水平对外开放相适应,构建更为安全的开放体系,坚决维护好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
任春生表示,开放的过程中要关注跟随海外资本而来的风险,尤其防范系统性风险传染。建议健全跨境风险监测机制。监管部门和市场机构都高度重视国际业务中的系统性风险底线,需要更有效的机制来提升国际保险、再保险业务的透明度,丰富境外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管理措施,加强风险监测。
郑杨建议,持续加强金融风险监测、分析、预警能力建设,积极打造金融创新与安全示范区,构建健全有效的金融安全网。他表示,应加强对金融风险事件,特别是可能冲击金融安全和稳定的“黑天鹅”、“灰犀牛”事件的跟踪分析,建立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的风控框架,实现对金融风险的全流程、全方位、全周期管理。同时建议进一步丰富金融风险管理工具,满足多种类型的投资者交易避险多元化需求,进一步提升上海金融中心抗风险能力。
郑杨发表主题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