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读书 | 姜洋的资本市场思考笔记
“我国资本市场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建设,我有幸在这个市场几乎还是一张白纸的情况下成为金融系统的一名工作人员。”中国证监会原副主席,上海期货交易所原总经理姜洋在其新著《读书与实践:姜洋资本市场思考笔记》中写道。
我国资本市场,是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通过市场各方的思考和实践,创造性地建设和发展起来的。对于在20世纪90年代参与金融市场监管的工作人员来说,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去探索。看书了解国际金融市场的情况,成为“摸石头”的途径之一。
作为长期从事资本市场改革和监管的一线官员,姜洋参与了不少基础性制度改革的酝酿、出台和实操的全过程。这本著作以读书笔记的方式从一个侧面向人们讲述了这些改革背后的故事,记录了奋战在改革前沿的人们如何学习、研究、思考和推动重大改革的方式和方法。
书中对证券公司发展、风险防范以及危机应对,金融衍生品利弊得失,国际金融危机经验教训,中国资本市场监管特色,金融法治建设等方面的思考与见解,为读者理解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提供了窗口。
* 本文为《读书与实践:姜洋资本市场思考笔记》的自序,经授权发布。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CF40立场。
”文 | 姜洋
这是一本以财经类书刊读书笔记为主的文集。我从1982年大学毕业开始工作到2022年,40年的工作主要在经济金融领域。先是在经济日报社做记者,从事经济宣传工作,1990年调到中国人民银行从事金融监管,1998年证券监管体制改革“人随业务走”到中国证监会从事证券经营机构监管,2001年受派遣到上海期货交易所组织市场交易,2006年调回中国证监会分管期货市场监管工作,2018年成为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委员,“参政议政”,大部分工作经历在资本市场。
我开始在中国人民银行从事监管工作时,我国金融市场刚刚建立,金融监管在中国属于起步阶段,要做好监管工作,对我来说具有挑战性。自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大幕拉开后,金融体系的市场化建设成为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国资本市场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建设,我有幸在这个市场几乎还是一张白纸的情况下成为金融系统的一名工作人员。
国家领导人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思考在社会主义中国如何建设资本市场的问题。1986年,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范尔霖,并赠送上海飞乐音响股票。此前在1985年,时任国家主席李先念去美国参观考察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听取该交易所主席利奥·梅拉梅德介绍期货交易机制。同时,一些专家学者开始就建立资本市场的问题向国家领导人建言献策。
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从1990年底开始,我国相继在上海、深圳、郑州、大连等城市分别建立了证券交易所和期货交易所,我国的证券期货市场从此走上历史舞台。经过早期开拓者、建设者的探索试点,以及后来者不断的努力与奋斗,3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证券期货市场已经成为在全球名列前茅的资本市场。
“学而不思则罔。”我国资本市场,是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通过市场各方的思考和实践,创造性地建设和发展起来的。对于我们这些在20世纪90年代参与金融市场监管的工作人员来说,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去探索。由于没有经验,许多东西我们需要向发达国家学习。看书了解国际金融市场的情况,成为我们“摸石头”的途径之一。
人类的知识和经验来自两个渠道,一个是当代亲身实践形成的直接经验,另一个是根据前人或他人实践的间接经验形成的知识。间接经验一般可以通过书籍传播。我们在中国金融市场从事资本市场监管工作,一开始是一张白纸,没有多少直接经验可言,只好寻求间接经验,阅读国外书籍和参考资料是寻找和发现经验的不二法门。
围绕不同阶段的工作需要,我选择性地读了一些财经类书籍,做了一些笔记,形成了一些思考与评论,并将这些思考形成文字,陆续在媒体上刊发,以期与同行交流和探讨。
比如,20世纪90年代,监管证券公司是新东西,与商业银行监管是不是一样,我们胸中无数。通过阅读国外有关这方面内容的书籍,我发现间接融资的中介机构和直接融资的中介机构在监管方面是有区别的,防范风险和处理危机的方式也不同。因此,在阅读相关书籍、查找相关资料后,我撰写了好几篇学习体会和相关论文,以向关心者分享国外经验。
进入21世纪后,我的工作从证券领域转到了期货领域,对这方面知识的补充成为我阅读的重点。比如,在参与修订《期货交易管理条例》和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期货法(草案)》的过程中,大家就某些条款入不入法,有许多不同的观点,为了搞清楚国外的相关情况,我细读和研究了美国的相关法律与相关书籍,基本清楚了国外为什么要把这些制度在法律中加以规定,为此写了多篇读后感(如《2011年版美国〈商品交易法〉的启示》《中央对手方是守住风险底线的保障》等文章)并在报刊发表,同时送给起草法律法规的相关者参考。
在面对与管理金融风险、应对金融危机等相关的问题时,我阅读了美国财经领域一些知名人士的传记,如美国不同时期的财政部长(包括鲁宾、保尔森、盖特纳),美联储主席沃尔克、格林斯潘,美国证监会主席莱维特等,并写了笔记和阅读体会(《看不见的手缘何失灵》《市场不是万能的》《听听美国证监会前主席莱维特的心里话》)。
通过对这些财经高官传记的阅读,去书中寻找看待风险、处置危机的灵感与办法。比如,为了说服方方面面支持建设上海国际化原油期货市场,我阅读了一些国际能源专家的著作(《石油大博弈》《美国的石油战争》等),通过撰写读书笔记,介绍书中的主要内容,以宣传建立国际化的人民币原油期货市场对中国崛起的重要性。
总之,我通过阅读这些书籍,为自己从事不同阶段的工作寻找经验、教训、思考以及处理方法。多年来的体会是,这些书籍有力地帮助了我的工作,使我受益匪浅。看书引发的灵感与思考,结合国情形成了我的一些监管思路,并运用到了具体的监管实践中。
尤其是在中国期货市场的制度建设上,在总结我国期货市场试点探索、稳步发展、规范发展、创新发展等不同阶段实践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们结合书里的一些国际市场经验教训,通过广泛调研、讨论、协商,最终影响了政策措施、法律法规等的制定,充实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具体内容。
姜洋 著
中信出版社 2023年4月
扫码购书
作者简介
姜洋
1956年生,四川人,经济学博士。下乡当过知青,做过记者。20世纪80年代初大学毕业,90年代起,担任过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副主任、非银行金融机构司副司长,中国证监会机构监管部主任、期货部主任,上海期货交易所党委书记、总经理。2006—2018年任中国证监会党委委员、主席助理、副主席。2018年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2012—2022年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讲授“期货与期权”课程。出版过《润物无声》《中国证券商监管制度研究》《发现价格》《期货市场国际化》等多部专著。
内容简介
我国资本市场,是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通过市场各方的思考和实践,创造性地建设和发展起来的。对于在20世纪90年代参与金融市场监管的工作人员来说,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去探索。看书了解国际金融市场的情况,成为“摸石头”的途径之一。
这本书包含作者多年来在资本市场的阅读思考笔记与实践经验。围绕不同阶段的工作需要,作者选择性地读了一些财经类书籍,做了一些笔记,形成了一些思考与评论,结合国情形成了一些监管思路,并运用到了具体的监管实践中。第一篇是综合性内容,第二篇涉及证券机构监管,第三篇涉及石油、期货与金融衍生品市场,第四篇涉及国外监管者的经验,第五篇涉及金融法律法规。这本书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中国资本市场,理解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推荐词
“知而学,学而思,思而行”。姜洋长期工作在金融监管部门和市场一线,参与了我国证券期货市场一些改革和重大举措的研定实施。作者的学习、思考、实践从多个方面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窗口。
——尚福林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中国证监会原主席、原中国银监会主席
推动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供给,是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长期从事资本市场改革和监管的一线官员,姜洋参与了不少基础性制度改革的酝酿、出台和实操的全过程。这本著作《读书与实践:姜洋资本市场思考笔记》以读书笔记的方式从一个侧面向人们讲述了这些改革背后的故事,记录了奋战在改革前沿的人们如何学习、研究、思考和推动重大改革的方式和方法,透射着“读万卷书、走中国路”的务实创新、开放包容的改革精神。在新一轮改革开放大幕即将拉开之际,这种经验和精神值得学习和提倡。
——黄奇帆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原市长
姜洋与中国资本市场有不解之缘。他既是中国资本市场实践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也是资本市场理论的探索者和研究者。上世纪90年代,姜洋先后在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证监会担任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从事证券公司监管工作,书中多篇文章反映了他在证券商监管起步阶段的思考与行动,比如净资本监管制度的建立。
进入新世纪后他转战期货市场,结合工作实际阅读了大量国外衍生品市场的书,写了一些读书笔记,有不少是结合国情的探索性思考。2006年至2016年,他作为我国期货市场监管工作的牵头人,把这些思考运用于实践,和大家一道推动将相关经验成果写入了法律法规,为构架中国期货市场制度的“四梁八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他的身份和经历,对于资本市场的认识和思考就更有深度,对我们了解和认识资本市场会有很多的启发。所以我向大家推荐《读书与实践:姜洋资本市场思考笔记》这本新作。
——屠光绍 上海市原常务副市长、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原总经理
这本书的特点是:学以致用,结合国情,指导实践。姜洋在30年的金融生涯中,根据自己每一阶段的工作需要,通过阅读国际财经书刊与深入思考,为亲身参与的实践活动提供经验借鉴和智慧支持。书里对证券公司发展、风险防范以及危机应对,金融衍生品利弊得失,国际金融危机经验教训,中国资本市场监管特色,金融法治建设等方面都有深刻见解,闪烁着思想火花,对读者理解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具有启迪意义。特此推荐给关心金融的读者一读。
——朱光耀 原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财政部原副部长
版面编辑:潘潘|责任编辑:潘潘
视觉:李盼 东子
监制:李俊虎 潘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