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姚洋:我一直对中国经济保有很强的信心

在疫情期间,中国的外贸增长速度提高了,出口增长速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出口占世界贸易的比重非但没有下降,反而在上升。疫情三年,整个世界对中国的依赖度在增加,而非下降,因此所谓“整个世界离中国而去”等言论是错误的

产业转移是必然的,由于中国居民的工资性收入要持续上涨,意味着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必然要转移出去,不可能永远留在中国。产业转移也未必是坏事,一方面根据国际经验,中国的海外投资会持续扩大,另一方面,低端产业链的转移利于我国制造业升级,加强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我们是改革开放最受益的一代,但也要看到改革开放带来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要在新时代进行矫正。房地产和地方政府债务就是明显的例子,需要对其积累的问题进行校正,这需要靠“结构性办法”来解决,甚至需要依靠改革,如何找到平衡点是治理的艺术。把这些问题都解决好,中国经济仍能够行稳致远。—— 姚洋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学术顾问、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

*本文刊发于《北京日报·理论周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CF40立场。

我一直对中国经济保有很强的信心文 | 姚洋

我一直对中国经济保有很强的信心,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一下国际经济格局变化中的中国经济走势。

世界是否与中国脱钩

自疫情开始,所谓的脱钩论甚嚣尘上,疫情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人说世界要和中国脱钩断链。但这不符合经济规律。恰恰是在疫情期间,中国的外贸增长速度提高了,出口增长速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所以我国出口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在上升。疫情前我国出口占世界贸易比重也就11%、12%的比重,现在达到了14%,换言之,这三年整个世界对中国的依赖度在增加,而不是在下降,因此所谓“整个世界离中国而去”等言论是错误的

为什么中国在外贸方面不仅能保持住地位,而且能够增强?因为中国制造业实力很强大,不仅有一定技术优势,更有综合成本优势,这种成本优势让其他国家追上的难度变大,首先发达国家是不可能的,它们已经过了这个阶段,不少发展中国家虽然有劳动力优势,但在其他方面赶不上中国。

说一个简单的物流成本,大概是七、八年前,我们还在讲物流成本太高,占到整个销售成本的30%,今天谁还谈物流成本?买东西送物流,不知不觉我们的物流变成了世界第一,我们生活在国内,很多时候觉察不到这一点,等出国就能觉察到。我前不久在德国,从德累斯顿坐火车到柏林,需要两个小时,如果在中国,这样的距离一个小时都不用。这两个小时火车上没暖气非常冷,而且走走停停,两个小时的路程都晚点了25分钟,在中国这是不可想象的。

从出口额上来看,今年前三季度中国货物出口同比略有下降,但今年全球的出口总额都在下降。中国的优势是贸易顺差仍然很大,而且出口亚非拉国家的份额在上升。有很多人担心失去发达国家的市场,但发达国家的人口占比很小,亚非拉国家才是世界的主体,西方不亮东方亮。这段时间我们对亚非拉国家的出口在增加,“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已经占到中国出口额的46.5%,这个比例还会增加。

此外,中国“新三样”的出口额也在猛增,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板、锂电池的出口占比不断增加,而且是对全世界的出口都在增加,也包括对发达国家的。

有人说外资在下降,外资的确在下降,但外资下降早在金融危机之后就开始了,为什么2008年之后会下降呢?因为2008年中国取消了外资超国民待遇,同时,国内企业迎头赶上,外资感觉到了压力。

中国在技术领域落后吗

实际上,中国在很多方面已经进入世界技术的前列。在中等技术领域,总体而言,中国已经是排在世界第二了,仅次于美国,甚至在某些领域超越了美国,比如说动力电池、太阳能电子板等新能源产品,我们领先美国20年。这也体现在中国制造业大且强,2020年中国制造业的增加值已经超过美国、日本、德国制造业增加值的总和,对制造业来说大就是强,成本降低就是优势。

国内有一个非常错误的观点,觉得只要技术不是第一就不强,但经济学家永远是说成本最低就是最强。如果你有很高的技术,但是一个产品都卖不出去,对于企业来说等于零,没有作用,企业拼的是成本,当成本比别人高时,情怀和技术并不能让市场认可。

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未来30年是我们千年以来最好的时刻。我们有领先世界的AI、新能源、电动汽车。有人说我们的AI不领先,还被人家控制算力,但是在算力方面中国也能做好,现在更多是语料面临着差距,因为西方国家积累了300年、500年,我们积累还不到100年。但是,中国AI的应用超越了其他任何国家。

中国的前沿技术也不落后,中国在核聚变、量子计算、量子通讯、光子芯片方面都在世界第一阵营,甚至这些顶尖技术有可能在中国取得突破。

产业转移不是坏事

产业转移是必然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必然会转移出去,不可能永远留在中国。中国人收入的90%都是工资型收入,工资要涨,劳动密集型产业就得转移出去,这个过程已经持续十几年了,是必然发生的。

当然,美国的脱钩企图也造成了“寒蝉效应”。美国建“小院高墙”,其中限制的很多产品其实跟国家安全关系不大,甚至完全无关,但是美国很多经销商就要求中国企业在中国之外再设一个厂,以免万一,所以很多企业只好去国外办厂。

即使是这样,也未必对中国是一个坏事。日本经济在过去30年几乎没有增长,但这不等于收入没增长,因为日本在海外有海量的投资,美国同样如此。事实上,海外至少还有半个日本、半个美国。中国现在也到了一个这样的阶段,再过20年、30年回头一看,海外还有半个中国。所有的发达国家都走过这条路,这个转移实际上是加强了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以前中国这个“世界工厂”还有原材料这条线,中国组装起来销往欧美发达国家。现在我们把一些中间产品卖给亚洲发展中国家,东盟这些国家组装好再卖到欧美去,这实际上就是中国的产业升级。我们在做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产业,把组装产业转移给东南亚。例如中国市场上不少服装已经是东南亚产,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没有弱化中国跟美国的联系,因为中国的很多产品是通过这些国家再出口到美国的。

技术脱钩美国成本更高

先来看美国的举措,首先是Keep Away,就是惩罚中国、限制中国,设立实体清单,这是最常用的,之后又加了几个企业上去。现在我国在其实体清单上有700多家企业及实体,并面临着一揽子出口管制。

另外一个举措叫Run Faster。美国也在制定产业政策,比如说《芯片和科学法案》,5年之内美国投资大概1500亿美元,芯片领域能分到570亿美元。《反通胀法案》实际上是千亿级别的新能源投资法,通过这些资金来建设美国的再工业化。美国自己也知道惩罚中国是有成本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芯片市场,占到世界份额的40%左右,失去了中国市场,芯片企业损失很大。

所以脱钩对美国来说,成本非常高,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长期来说,很可能是自损一千五。现在中国在芯片领域的投资不断增加,光子芯片已列在世界第一阵营,极有可能中国先实现突破。本来美国已经在传统芯片领域领先,中国根本没必要做这个事,转而可以集中力量做其它产业的研究,这对于全人类都有好处,但因为这个限制,我们得继续做这个事情。

中美不会完全脱钩

当然,美国是世界霸主,“寒蝉效应”也确实存在。禁令之后,中美之间的投资基本上断掉了,特别是美国对于中国的投资几乎降低为零,中国对美国的投资也越来越少。

但是,如果问未来中美两国会不会全面脱钩,或者说美国全面遏制中国,我的回答是否定的。没有迹象表明美国要全面遏制中国,全面脱钩成本太高还有其盟友也不会跟随。欧洲就是两边下注,对中国的生意没有减少,很多是回到国内办一个新厂,再到美国办一个新厂来分散风险,即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中国这一个篮子里。

中国经济本身没有问题

中国经济复苏经历了波折。从2021年年底以来,国内的投资增长率一直在下降,投资是一个提前量的效应,投资看的是未来。

看中国的经济,一定要政治、经济联动来看,光看经济面是看不懂中国经济的,一定要跟政治结合起来看。我们是改革开放最受益的一代,但我们也要看到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要在新时代进行矫正。

房地产和地方政府债务,就是明显的两个例子。这一系列校正措施背后有一个点,就是长痛不如短痛,如果不去做那些校正,很多问题越积越多,最后会形成大问题,现在把这些问题都解决,短期内经济要承压,但是比长痛要好。这些要靠“结构性办法”来解决,甚至要靠改革来解决,这其中如何找到平衡点是治理的艺术。把这些问题都解决好,中国经济仍然能够行稳致远。

总之,中国经济本身没有问题。依我的计算,中国未来一段时间潜在增长速度为5.5%左右,因为中国的储蓄量足够大,储蓄仍然占GDP的45%,中国的技术进步速度不慢,所以整体增速不可能太低。


版面编辑:瑟瑟|责任编辑:瑟瑟

视觉:李盼 东子

监制李俊虎 潘潘

来源:《北京日报·理论周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