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五四-广外扶贫青年|决战脱贫攻坚,广外青年在行动!

热心脱贫攻坚的 广外青年 2022-05-05



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2020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我们要万众一心加油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打赢脱贫攻坚战,助力乡村振兴,青年的力量不可或缺。我校王明哲、李锦鸿等青年学子响应国家的号召,积极投身决战脱贫攻坚。他们立足于广袤的乡村大地,为脱贫攻坚贡献青春力量,在乡村振兴中树立广外榜样。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五四精神,为自己的人生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让我们走近王明哲和李锦鸿两名同学,看看新时代广外青年们如何践行五四精神,发挥青春力量


人物介绍


王明哲,新闻与传播学院2016级播音主持专业,中共党员,现已保送中国社会科学院。曾到清远市阳山县岭背镇蒲芦洲村、连州市丰阳镇柯木湾村、揭阳市揭西县钱坑镇月翁村等多个地方进行脱贫攻坚与实地调研工作,为脱贫攻坚贡献青年力量。其撰写的《精准扶贫高校在行动——高校定点扶贫模式与扶贫成效研究——基于广东省高校定点帮扶贫困村的持续追踪调查》获得“挑战杯”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


(王明哲参加脱贫攻坚全国博士后论坛)



李锦鸿,中国语言文化学院2016级的涉外文化管理专业,中共党员,现任校级“青马工程”示范班临时党支部副书记、临时团支部书记、班长及中文学院文管专业党支部副书记。他曾多次前往贵州省三都县水各村、清远市阳山县秤架村、英德市黎溪镇等地参与扶贫工作。


(李锦鸿参加中文学院“点亮中文”活动)





发挥青年力量,弘扬五四精神





青年是国家的栋梁,在脱贫攻坚战中,青年人更是中坚力量。


谈及五四精神,李锦鸿跟我们分享道:“五四精神的核心就是爱国主义。我认为爱国就是应该要尽力把祖国变得更好一点。”

(李锦鸿与当地干部交谈)


王明哲认为:“作为一名青年,就要去奉献,去努力,并且愿意扎根基层。每个青年都应该有家国情怀,心系祖国,要始终将其作为自己的初心。”

(王明哲参加分享会)



沉心静气,厚积薄发





李锦鸿从大一的暑期“三下乡”开始便在心中埋下了扶贫的种子。当被问到为何会想到参加扶贫时,他这么说道:“我们作为大学生,在未来,总会有属于我们的一个时代,而且我们也终将成为这个社会的中坚力量。”


在刚参与扶贫工作时,李锦鸿也曾经怀疑过自我,大学生去到贫困地区能干什么呢?这到底值不值得?但渐渐地,在多次的工作经验总结与反复自我定位、自我审视中,李锦鸿找到了自己的答案:大学生积极投身扶贫攻坚事业,能够通过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帮助贫困村低收入者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而王明哲则是在大二寒假时偶然接触到精准扶贫的,在深入了解之后,他对扶贫攻坚产生了更加强烈的实践欲望。也是从那时起,王明哲开始想要进行一个持续跟踪的调研工作


每次在进行工作之前,王明哲都会花很多时间去准备,因为他觉得:充分的准备可以使团队进行工作时更加高效、目标更加精准。例如:提前对接工作,设计相关问卷,了解相关政策,在图书馆查看相关资料,在各高校之间交流经验等等。王明哲所做的工作,为高校脱贫攻坚教育与实践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将一次次调研与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与所学的理论相结合、相印证,才能不断深化自身对脱贫攻坚的理论认识,才能不断提高自身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实践能力。

(王明哲与他的团队)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





鲁迅先生曾说:“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只有实践,才能真正理解、领会扶贫攻坚的建设理论,才能更好地投身到乡村振兴的建设中去。


在未开始工作前,王明哲对具体的扶贫工作内容也是不甚了解的。如何能真正地做到“精准扶贫”?如何有效、有力地振兴乡村?


在进行具体的调研工作后,王明哲便深刻认识到“扶贫”二字的真正含义。扶贫不是仅仅为贫困户们提供生活必须品的“输血”,更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的“造血”:这就需要发展当地产业,培养贫困户自身技能,才能让贫困地区在接受扶贫改造后能自主地创造财富、走出贫困。

(王明哲走访当地居民)

思想建设工作在乡村振兴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有良好的“乡风”,脱贫攻坚才有坚实的群众思想基础。为此,李锦鸿与他的同伴们着手于乡村的党建活动。他们为当地四位先进党员撰写事迹、拍摄宣传片,号召当地村民向榜样学习,营造更好的村风民风,实现习总书记强调的“乡风文明”。

(李锦鸿队伍协助规划的红色瑶乡馆)

    

这些实实在在的实践成果让李锦鸿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大学生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的力量是独特而不可替代的。


王明哲与李锦鸿的经历让团团明白:作为大学生,我们不应固步自封于几尺书案之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历亲为,才能明白理论的深意。


扶贫以智





习总书记曾说:扶贫要扶志,也要扶智。”


关于“智”,王明哲有着这样的看法:“我们高校学生就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李锦鸿也认为:大学生走进乡村,可以给当地带来许多不一样的视角去看问题,同时用智慧为扶贫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疫情期间,为助力“停课不停学”政策在乡村的落地实施,李锦鸿和青马班的学员们,也在线上为乡村里因为疫情而停课的学生们提供辅导,青年的智慧切实地、多样地运用到乡村振兴中去。


(李锦鸿在线上为孩子讲解题目)


从李锦鸿与王明哲的工作经历中我们不难看到他们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初心与坚持,正是这份热忱,让他们坚守在脱贫攻坚的青年岗位上。但众所周知的是,脱贫攻坚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无惧困难,砥砺前行





在脱贫攻坚的工作中,碰壁、遇到困难是常有的事。例如:家人会担心,会疑惑做这些对未来有何帮助;当地的环境会比较艰苦,可能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刚开始做扶贫,工作方面不是很熟悉;有时语言不通导致交流不便......


但对于这两位优秀的广外青年来说,困难并不可怕。他们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扶贫工作中。

(王明哲走访当地居民)


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候,“思想认识方面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要摆清楚自己的位置,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作出一定要给当地带来非常大的改变的承诺。”李锦鸿如是说道。

(李锦鸿与当地居民交流)


不虚此行,各有收获






在扶贫工作进行的过程中,虽艰难困苦,两位青年也都各有收获。


对于王明哲来说,收获,是来自当地村民们的善意与温暖。那些温暖是仅有一面之缘的老爷爷的热情,是那一声声关切的问候与关怀,也是独居老奶奶的一句“希望你们去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事”。


而对于李锦鸿来说,收获,是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锻炼与提高,来自一次次与人民群众的面对面交谈;来自一遍又一遍对文书工作的整理;来自一次次在田间里亲历亲为的劳作……

( 李 锦 鸿 和 他 的 同 伴 们 在 田 地 间 劳 作 )

走进乡村,或许会是一次完全陌生的旅程。过程或许会艰苦,我们或许会迷茫。但只要脚踏实地,就一定不枉此行,有所收获。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当你在做一件事并且相信它能给其他人带来益处的时候,去做永远比不做好。要相信你做的每一件事,都会对未来提供帮助。”

——王明哲



 “我真的非常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广外青年能够一起投身到脱贫攻坚事业,一起来为乡村振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李锦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担当时代责任。时代呼唤担当,民族振兴是青年的责任。青年一代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在王明哲、李锦鸿等广外青年学子身上闪耀着新时代青年的担当精神与家国情怀。在投身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时代课题中,广外青年们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应有的爱国奉献、务实奋进的进步思想。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青年人应该将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在为人民服务中增长才干、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充分展现新时代青年的精神风貌。


这是最好的时代,青春是最好的笔墨,我们将在时代的画卷上,落笔书写乡村振兴最壮丽的篇章。




图片:受访者提供
受访者:王明哲、李锦鸿采访者:黄春霖、谢淑华、刘晓盈、容巧莹编辑:郑晓仪 陈韵婷 余艺瑾
责编:邵文浩 许健才初审:郑悦 陈家惠复审:吴   怡终审:万东方


往期回顾


广闻外事

一起来听!《会见晴空》

活力在基层 | 这些团支部入围省级“百优”项目,有你的吗?

最近,广外有一批主播出道了?


你好,广外

青年大学习,我是第一名!

绥芬河,这位广外学子每日爬45层楼防疫消毒!

三个月没回去的学校宿舍,现在怎么样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