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了那么多年独立思考,不曾想被一个问题打回原形
这有提升幸福感的一切
看了权游大结局的朋友估计会懂我为什么选这张做封面
今天想分享一个我最近不时会咀嚼反思的小故事。这故事,我听到的当场,就把我震住了,后劲也够大。
这个故事,我是在Super Y的演讲中听到的。
他讲,在《塔木德经》中有这样一道题——
两个小男孩清扫完烟囱后,一个人脸上是脏兮兮的,一个人脸上是干净的。犹太人就会问小孩一个问题:这时,谁会去洗脸呢?
Super Y 提出这问题后,对现场观众说:“如果你觉得脸干净的小男孩会去洗脸的,请举手。”
我看到这里,在心里默默举了个手。
因为我依稀记得,小时候在某本书上看过这故事。
当时标准答案是,那个脸干净的小男孩会去洗脸,因为他看到脸脏的男孩,以为自己脸也脏,就会去洗。而那个脸脏的男孩则因为看到脸干净的男孩,错以为自己脸和人家一样干净,反而不去洗了。
Super Y接下来说,“如果你觉得是脸脏的男孩会去洗脸的,请举手。”有一些人举了手。
这时,Super Y 说,两个人去扫烟囱,怎么可能一个人扫完脸是干干净净的,另一个人扫完灰头土脸的呢?如果你认为会出现这种情况,就代表你没有扫过烟囱,你对扫烟囱这件事缺少实际理解。
也就是说,犹太人在教育孩子时,会故意给孩子一个假问题。然后告诉孩子,这个问题,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这种方式,其实是在培养一个人的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
Super Y 说,当你遇到一个问题时,不用着急去回答这个问题。而要先想下,这个问题能够被提出来,它背后是有什么前提和假设的,这个前提和假设是否成立。
他说,我们需要学会去质疑那个问题的前提。注意,不是质疑问题,而是质疑问题的前提。
比如,像之前那个扫烟囱的问题,其实是预设了一个前提,那就是扫完烟囱后,就是会有一个人脸脏,一个人脸干净,但是如果你对扫烟囱这事有所了解,你就知道,这预设现实中不成立。
我听他讲到这里,内心一阵惭愧。
同时也轻轻谴责了我小时候看过的那本书的作者。你看看,人家犹太人用来培养小孩有批判思维的经典故事,怎么到了你手上,就被编成了一道有标准答案的题来祸祸祖国花朵呢。还让我在时隔多年之后,又犯了次傻。
感觉这情况像是一个寓言。很早就被灌输了标准答案的人,需要花费余生去抛掉那些植入其脑中的错误信念。
马克思曾说,要怀疑一切。很多人觉得激进,我却觉得,起码对于我个人来说,是一种必要的矫枉过正。
因为在成长中,我已被教导了太多关于服从和温顺的道理,而我所得到的和质疑精神相关的鼓励太少太少。我需要重新在精神层面养育、教导自己。
当我们有了去思考问题的预设前提的意识,我们会发现,要解决一个人的疑惑,不一定是就其所提的问题去回答,而可能是要让其看到,ta所提的问题,反映出的ta自身的信念是什么,这个信念又是否有不合理之处。
举个例子:之前有朋友问我一个问题大意是,“一个人因为自身主客观的原因,做了一些事后,特别内疚,但是又没有办法修正,但ta内心又想要获得救赎,这样的人该怎么做才能得到救赎呢?”
听了这个问题后,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想了下,这问题的前提其实是:
有一个人人把错误完全向内归责于自身(“一个人因为自身主客观的原因”);而且抱有一种固定僵化看问题的思维(觉得这个错误就是不可修正的)。并且,会用“救赎”这样比较严重的字眼来暗示自身罪行的深重。
但一般而言,人有自我合理化的本能。我们除了向内归责,也会向外归责,不会把所有错都认为就是自己的错。
这种完全归责自身的想法,看上去是自我贬低,但换个角度来看,也一种自恋和自我抬高,把自己的作用对于事情的进展想得过于重要。过强的自恋和自卑其实是一体两面,都是一种心理失衡的表现。
我于是跟朋友说,我其实觉得如果有人真的这么想,那这个人本身可能心理健康堪忧。我猜测,ta可能处在一种抑郁的状态下。因为人在抑郁状态时,会更容易强自我谴责,把遇到的问题严重化、固定化、长久化,觉得一切都没有希望,无法改变。
很可能这个人真正需要做的不是fix那个ta觉得自己犯下的无法弥补的错,而是好好照顾自身,听一下自身情绪试图传递给ta怎样的信息。我比较建议ta去看一下专业的心理医生,很可能当ta的心理状态恢复健康,ta就不会再被这一问题困扰。
我说完后,提问的朋友,告诉我,“你说的这些是对症的。”
我们后来的交流就不用围绕那个“本身就有问题的问题”打转,而可以比较进入到真正问题的核心去讨论。
另一个例子是,之前有读者留言。大意是说:
她跟男友提分手,男友说,自己尊重她的选择,如果她想分手,那就分。她很不高兴,觉得,为什么男友就不能明确告诉自己,他选不选择分手呢。
这个问题里,其实也能看到留言者内心的一些信念。
比如,分手这事,最终决定权不是在她自己,而是在她男友手上。她的分手提议最终生效需要经过男友批准。只有当男友明确告诉她“我决定和你分手时”,他们才算分手。
但分手这事,其实不需要两个人合意通过,只需要有一方下定决定就可以。
这种把是否分手的决定权交给对方的做法,其实会让自己很被动——
让自己成了那个等待裁决的对象。
但明明你是有力量,有自主权的。你完全可以左右你感情的进程,完全可以决定是维系还是放弃一段感情。
这种希望对方替自己做最终决定的心态,反映的可能是一个人不愿意承担选择所带来的后果的不确定性。
让别人做决定的好处是,如果决定带来的生活不如你意,你可以怪罪那个做决定的他人。
坏处是,你体会不到自身的真正存在。
你只有敢于为自己做选择,为后果承担责任。在这个过程中尝过痛苦、后悔的苦涩滋味,也尝过确认自身能力、智慧的甜蜜滋味,你才会觉得自己真正活过。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这句话,我很早就听过,但直到最近才有点懂了。
因为我们所提的很多问题,其前提都是基于固有认知的,属于旧问题。
而当我们可以提出新问题时,意味着,我们找到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认知作为前提。我们可以跳出旧框框去思考。这也是为什么,爱因斯坦说,这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
我们在生活中,不时会听到一句话,叫“请正面回答我的问题”。
我觉得,比正面回答问题更重要的是,不要被问题局限了你的思考。
当你把问题当成一个发现和检查脑中信念的工具,不是就问题去回答问题,而是就问题找出自身信念的bug。
如此,我们的人生,大概率会过得更开阔一些。
—END—
edited by Themis
猜你喜欢
商务合作 请联系邮箱
yakicreator@foxmail.com
或 微信:wuweiqu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