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全面帮扶汕尾:探索区域协调发展新路
深汕特别合作区50多个项目正在紧张施工。(刘远忠 摄)
人民网10月18日电 (陈育柱 刘远忠 王星)金秋十月,深圳以东60公里——深汕特别合作区,一派繁忙景象:50多个大型工地同时施工,挖掘机挥舞长臂平整土地,泥头车络绎不绝扬起滚滚沙尘……
“未来三年,一座现代产业新城将在这里崛起,推动深圳汕尾一体化。” 汕尾市委常委、副市长、深圳对口帮扶汕尾指挥部总指挥、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主任何学文信心满满。
自2013年底对口帮扶汕尾以来,深圳累计派出干部413名,投入56.4亿元,初步形成深汕特别合作区和汕尾新区、海丰县、陆丰市、陆河县产业园“1+4”共建产业园区新格局,高质量完成扶贫工作任务,推动汕尾“融珠”发展。
深汕合作区:建设现代产业新城
华润集团新一代数据中心今年7月建成投产。(罗钰滨 图)
蓝天青山之下,5栋现代化大楼,于旷野之中,十分显眼:数据中心楼、监控运营中心楼、动力中心楼……今年7月建成投产的华润集团新一代数据中心,能容纳约4万台服务器,承担华润集团总部及旗下各项业务的云计算服务。
“深圳有的,这里就有。”华润新一代数据中心运维经理刘旭华说,把数据中心落户在合作区,是在考察全国20多个地方之后才做出的决定,“在合作区,不仅运营成本低,优惠政策还与深圳一样,企业意见也得到高度重视。”
除了华润数据中心,还有腾讯云计算数据中心、天威内容数据中心、华为云计算基地等也落户于此,初步形成集群效应。
深汕特别合作区成立于2011年5月,规划范围包括汕尾市海丰县鹅埠、小漠、鲘门、赤石四镇,468.3平方公里的总面积,比未扩容前的深圳特区大了将近100平方公里。
为促进招商引资,深汕特别合作区对总部设在深圳的企业,给予同等优惠待遇。此外,在政策、资金、人才、技术方面推出11项政策,加强对落户合作区企业的扶持力度。“深圳总部+深汕基地”模式,在这里遍地开花。
“去年以前,来这里的企业,主要还是我们上门请来的。”何学文介绍说,但是今年,70%以上是自己找上门的。
目前,合作区在建的项目有50多个,今年年底有望达到80个。另外,还有100多个项目正在等着落地。
“届时合作区将成为广东最大的‘工地’,三年以后,一座新的城市,将会在合作区建起。”何学文说。
项目争相落户,对合作区的市政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合作区成立建设投资控股集团,通过PPP模式(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引进社会资金93亿元,计划至2017年,基本建成约30平方公里的城市路网骨架,新建道路总长约125公里。
此外,合作区引进深圳水务、深圳燃气等深圳市属国企,加快合作区水、气、污水处理等配套建设。三甲医院、学校、城市广场、人才公寓、文体中心、垃圾中转站等一批公共设施,或建设完成,或已完成了选址规划。
“深汕特别合作区目前正在积极争取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何学文透露,未来这里将成为瞄准科技前沿的产业高地、适合居住的生命绿洲与低碳智慧的未来之城。
区县共建产业园:实现零的突破
比亚迪二期项目有望在明年春节后建成投产。(刘远忠 摄)
在深汕特别合作区90公里外,陆河县新河工业园区内,比亚迪二期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一个钢梁结构的厂房已经形成骨架,俨然一个钢铁巨兽。百余辆新能源公交车首尾相接停在路边,宛如一排排英姿飒爽的战士,随时准备出征。
新河工业园是深圳坪山新区和汕尾陆河县共建的产业帮扶项目。引进的比亚迪计划总投资65亿元,主要为新能源大巴(零配件)项目、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及新能源产品,新能源汽车测试及科研基地项目。
从签约到投产,比亚迪一期项目(432亩)仅用不到6个月,创造了“深汕速度”。
目前该项目每天生产24辆电动大巴,预计年内可为陆河县带来税收1.5亿元,相当于再造了一个陆河(陆河县2015年全年税收约1.1亿元)。
“园区建设,没有捷径,只有创新思想和主动作为。”回忆起曾是荒草丛生的新河工业园,陆河县委常委、坪山对口帮扶陆河指挥部指挥长屠治明深有感触地说。
“新河工业园区是区县共建产业园中发展比较快的一个。”何学文介绍,过去汕尾没有一个正式的县级产业园区。在深圳对口帮扶推动下,目前除新河工业园区外,还有汕尾新区、海丰县、陆丰市产业园。
与新河工业园引进比亚迪一样,以引进产值10亿元的龙头项目带动县域经济发展,是区县共建产业园的共同点。
其中,光明新区和汕尾城区共同引进了国信通公司:以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孵化器为主体的总部园区设在光明新区,生产基地则迁至汕尾市红草园区。
龙岗区正积极探讨优先安排创维集团城市更新项目,支持创维集团投资60亿元到海丰投资生产基地,同时积极推动华南城控股公司到海丰投资华耀城项目。
罗湖区推动海王医药产业基地落户陆丰,并安排财政资金4.5亿元,其中2.5亿元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用于项目主体工程建设,2亿元用于园区周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一边是深汕特别合作区的火热建设,一边是区县共建4个产业园区的“风生水起”。“1+4”产业共建、多渠道的产业布局,为汕尾的产业园区建设注入了加速度,正逐步推进汕尾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
扶贫济困:采取长效脱贫措施
新山村村民吕成继和他种植的袁隆平水稻。(陈育柱 摄)
与深汕特别合作区大开发、大建设不同,海丰县附城镇新山村村道两旁,满眼都是绿油油的连片稻田。
“这些稻谷,就是村民主要的收入来源,其他副业收入几乎为零。”龙岗区帮扶新山村工作队队长缪国文介绍,新山村全村586户共2987人,其中穷困户163户,392人。
为了提升水稻亩产量,缪国文把袁隆平新型抗倒伏杂交水稻引进了新山村。相比普通水稻,每亩产量有望达到1200-1300斤,增加四五百斤。按稻谷收购价1斤1元计算,村民每亩稻田可增加收入四五百元。
对于参加试种的农户,工作组提供“一条龙”帮扶服务:种子免费,化肥免费,收割免费,并按市场价兜底收购。此外,种植农户还获得自然灾害保险补贴,即使发生天灾,收入也有保障。
在工作组的大力帮扶下,新山村七成农户共试种了100多亩。
“超乎意料,长得高,稻穗长、稻粒多,病害也少。”站在田埂边,村民吕成继望着长势喜人的稻田,一脸喜悦。拥有15亩农田的他,拿出了10亩种植这种水稻。
新山村是深圳对口帮扶汕尾的一个缩影。2013年,深圳开始对口帮扶汕尾的扶贫开发“双到”(规划到户、责任到人)以来,深圳因地制宜,帮扶90个贫困村、5817户贫困户。
“输血”,更“造血”。
龙岗(海丰)扶贫产业园,统筹整合海丰县25个贫困村帮扶资金,在梅陇镇建设扶贫产业园,融合增加村集体收入、培训、贫困户就业等三大功能,租金收入则平均分配给各村,每年保证5万元以上。
“统筹资金建设产业园,实现了贫困村长效脱贫,避免帮扶工作一结束,驻村干部一撤掉,扶贫项目‘黄掉’。”海丰县县委常委、龙岗对口帮扶海丰指挥部指挥长吕海茵说。
截至去年第二轮“双到”工作结束时,汕尾各被帮扶村均有主导产业,产业规模共达4.2万亩,预期收益达1.24亿元;各村集体收入由0.65万元增长到8.46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由4300.56元增长到13179.6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568.65元增长到9008.33元,全面完成广东省扶贫“双到”规定动作。
“每一个贫困村都想由深圳来帮扶。”何学文说,深圳的扶贫效果得到了认可。“在新一轮的精准扶贫中,我们帮扶汕尾的贫困村,从原来的90个增加到了如今的109个。”
区域一体化:推动汕尾“融珠”发展
一个是中国最具活力的经济特区,迫切向东寻求空间,一个是资源禀赋优异的滨海地区,渴望向西融入经济圈,深圳对汕尾的全面对口帮扶,诠释着“协调发展”理念。
在对口帮扶工作启动之时,深圳便积极和东莞、惠州两市协调,并寻求广东省政府支持,使得汕尾率先加入深莞惠经济圈,构建“深莞惠+汕尾、河源”(3+2)经济圈,帮助后二者融入珠三角。
协调发展,交通先行。10月14日,深汕合作区开通两条直达深圳城际定制巴士专线,以合作区管委会为起点,分别直达深圳罗湖黄贝岭地铁站和龙岗龙城广场地铁站。
“深圳至合作区的城际班车的开通,意味着合作区公共交通规划建设又掀开了新的篇章,更紧密地把汕尾与深圳联系在了一起。”何学文说。
海、陆、空、铁……一系列重大交通枢纽的规划建设,将进一步全面缩短汕尾与深圳的时空距离。
厦深铁路捷运系统项目有望近期开通,届时深圳至合作区每日将加开14对列车,其中5列终点延伸至汕尾。
小漠国际物流港规划建设正在加快;深汕通用机场正在酝酿纳入省通用机场规划;广汕铁路和龙汕铁路、G324改建工程、深汕特别合作区园区主次干道建设、珠东快速、新港通道等项目前期工作也在努力推进。
“深圳全面对口帮扶汕尾,是对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特别是‘协调发展’理念的积极实践。”何学文说,深圳和汕尾的探索,努力走出区域协调发展一条新道路。“我坚信这条路能够走得通,对其他地区的协调发展,也将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回顾近三年全面对口帮扶工作,何学文总结说,关键是搭建了一系列共建共享平台。“深汕合作区也好、4个县区产业园也罢,还有搞扶贫‘双到’、精准扶贫,对口帮扶并不是做完就消亡了。”
十月的汕尾,天高云淡。走在热火朝天的深汕合作区、生机勃发的新河产业园,和风吹稻香的新山村……对口帮扶的成果,俯拾皆是。深圳干事创业的精神,已深深写进这片5172平方公里的土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