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祠20周年】从300多人到9个人,这里保存的记忆独一无二

2018-04-15 Kurt 我在大蓝鲸


1998年4月14日,一个叫“西祠胡同”的论坛在互联网世界诞生。至今已过去了20年。

值此周年之际,“西祠20年”大型专题正式上线。

让我们带你走进一个你不知道的“西祠胡同”。


20年前,一档叫做《文化三剑客》的谈话节目在电波中,伴着数万南京人,度过一个个宁静的夜晚。


18年前,南京的大小影院里,有一群人。他们用学术的态度审视电影,客观公正地将好的电影用文字推荐给喜欢艺术的人。


9年前,一群热爱历史文化的有志青年,穿梭在南京的大街小巷,用脚步丈量城市,寻找那条城市历史的生命线!


而这些,都被一名资深的西祠网友印刻在了西祠的记忆中。

他叫舒克(西祠ID: 舒克dy)



文化三剑客(讨论版ID: 32443)、金陵影评人(讨论版ID: 34540)、南京城市记忆(讨论版ID: 950270)是他与众多好友们交流的天地。


至今活跃在西祠的舒克,见证了西祠胡同20年的发展变迁。


从386机主到西祠版主  


20年前,电脑对普通家庭而言还是个稀罕物。普通人的工资仅几百元的年,舒克就花了6000元,在家里买了一台电脑。舒克说,“其实我94年就买了第一台电脑是,当时还是386的主机”。


但在那个年代,即使舍得买电脑,也不见得舍得在家里安装网络,“那年头还是电话线拨号上网,网费死贵,这种条件下聊天真是件挺奢侈的事儿”。




于是,作为最早一批的南京网民,2001年舒克在朋友的帮助下,来到了西祠胡同,成为了胡同里最早的一批“原住民”。舒克说:“那时候都是在单位里上网,西祠的账号是朋友帮我注册的,我的第一个讨论版还是我的听众来电台帮我们建的!”


彼时的舒克正在江苏音乐台,制作一档《文化三剑客》的谈话节目。


那时,电台仍然是许多人休闲消遣的重要渠道,主持人的侃侃而谈随着电波传进千家万户,仿佛有位相识多年的朋友就在面前,唯一让人无奈的就是,不能和这位老友直接交流。


于是,有听众给舒克建议,可以在西祠胡同上建一个《文化三剑客》的讨论版,而这一建议与舒克的想法一拍即合。于是,他们将这位听众请到电台,手把手帮他们将“文化三剑客”的讨论版建立了起来。



2001年2月11日,舒克从一个普通的西祠网友,变成了一名西祠版主。


金陵影评人,为金陵人评电影


对现在人而言,闲暇时去看场电影已经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但曾经,中国人曾有很长时间没有太多电影可看。直到1978年,中国电影迎来了爆发的10年。


如今,南京的星级影院就已经多达90余家。但在80年代,全南京的电影院不到10家,看电影是一件值得“隆重”对待的事。


在南京的胜利电影院,每月会刊发一本油印的小册子:《金陵影评人公映影片优劣榜》。而作为江苏影视评论学会会长的舒克说,这正是“金陵影评人”讨论版的前身。


至今,舒克仍保存着基本堪称文物的《优劣榜》油印本。这本小册子上,记录了当月在南京公映的所有影片,并且对其优劣进行了点评和赏析。“我们做艺术质量鉴定的人,就该有些独立的思考”舒克说,“普通的评奖只有表彰,但我们就敢做批评。”


直到2001年,舒克将《金陵影评人公映影片优劣榜》带进了西祠胡同,建立了“金陵影评人”讨论版,将油印小册变成了大众投票,全民参与的一场文艺盛事。



“金陵影评人”讨论版建立之初,原本是想作为江苏影视评论学会官方讨论版,供会员们交流对电影的评论。但这一点不妨碍喜欢电影的网友默默关注着这个讨论版。


“曾经有网友每天给我发讨论版在线人数的截图,基本都在上百人左右”舒克自豪地说,“虽然普通网友发帖不多,但是我们的每篇影评阅读量都很高。”


如今,电影要在哪里落地宣传,必先邀请当地最知名的媒体试片。而在那时,南京的电影院上映新片,也必要请“金陵影评人”参加看片会,希望通过他们的推荐,提高电影在南京市场的票房。




然而“金陵影评人”做的还不止于此。


2011年,台湾年轻导演杜家毅拍摄的《转山》问世了,虽然这部影片艺术价值颇高,但却因不够商业,几乎被所有院线排挤在外。为了不让这部堪称“驴友教科书”的电影明珠蒙尘,“金陵影评人”版主自掏腰包,在南京和平电影院连包两场。



舒克通过西祠胡同发帖,邀请南京市民免费欣赏这部影片。消息一出,数百名报名参加的网友通过西祠跟帖、飞语、电话等方式迅速联系到了舒克,“虽然是一部文艺电影,但是连着两个中厅的场次,场场爆满!”



从300人走到9人,用脚步记录南京  


舒克说:“相比微信、微博等等新媒体,我还是更喜欢西祠,因为这里能留存我们的记忆。”


如果说西祠留存了网友们的个人记忆,那么“南京城市记忆”版,就留存了南京人关于这座六朝古都,乡关梓里的共同记忆。


2005年,南京的城市建设飞速发展,许多老宅渐次倒下,不少路名被废墟淹没。在南京上学的东北汉子高松,被南京老城南的风韵吸引,从小小的搪瓷门牌开始,到隐秘的街巷,再到背后鲜为人知的历史。



从一开始打发时间,到后来乐在其中,2008年3月,高松在西祠胡同为南京人建立了一个属于南京的记忆原地“南京城市记忆”版。


如今,高松已经回到北京发展,为了女儿东奔西跑,作为副版主的舒克接过了延续南京城市记忆的担子。


从“南京城市记忆”版建版以来,他们每周都会组织寻访南京历史地标的活动,“除了每年比较大的节日外,每个周末我们都会组织南京城市记忆民间记录团的活动”。在2018年3月的最后一个周末,“南京城市记忆”第475期活动,将在浦口举行。


过去的10年终,他们几乎走遍了南京所有的历史遗存,足迹甚至远到安徽地界。而这么多次寻访中,最让舒克印象深刻的,“徒步外十八廓”绝对算作一次。



几乎每个南京人都知道南京鼎鼎大名的明城墙,但实际上,在如今现存的砖砌明城墙之外,曾经还有一道依山势地形而建的明代外廓。据说,这道外廓源自朱棣一句犯上之言。


经过600年风雨,这道夯土而成的外廓早已见踪影,只留下了麒麟门、卡子门、土城头、安德门等等地名。而环绕外十八廓一圈,则有62公里的长度。



2015年,“南京城市记忆”版在西祠发起“再走外十八廓”的活动,两天内徒步走完62公里城廓,一下吸引了300多名网友的报名。“我们出发的时候浩浩荡荡,从安德门集合出发,但是第一天走下来后,只剩60多个人”,由于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舒克在组织报名时就提醒所有人量力而行,“最终,只有9个人完成了这次徒步的挑战。”



从300人的队伍走到仅剩9人,但能坚持到最后的,也都成了同甘共苦的伙伴。这和许多讨论版的发展轨迹也惊人的相似。文化三剑客如今成了舒克记录自己学习成果的日记;金陵影评人喧嚣渐静,又成了学术交流的空间;南京城市记忆依然静静地为这座城市的文化记录添砖加瓦……


在舒克看来,西祠是许多人共同的乐园,在这里可以畅言、交友、学习。但这也是一方自由的天地,来去随心,丰简随喜。


不论多少,来了就是朋友;不问多久,走了也欢迎常来。如果没事儿了,不妨常回来看看。


领导说了

您点个,小编的工资涨五毛!

留个言涨1块


精彩回顾

4岁孩子被推进开水桶?幼师虐童再次刷屏!

3号线被猥琐男骚扰的美女,你还好吗?

途牛又被约谈了!携程飞猪,一线旅游平台集体“挖坑”等你跳

沈阳质疑南大的“师德标准”!这个问题我们恰好也想问

孟非的小面倒闭!张嘉佳小龙虾倒闭!那些明星开的餐厅,现在都怎么样了?

投稿热线/联系我们:025-88018666-8016


更多西祠20周年故事,请戳“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