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刑事责任年龄解释汇总(办理未成年案件必备)

法度 2022-03-23

法 度 微信号faduit

基层民警都在关注

关注


现行有效的刑法规范


1、 关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承担刑事责任范围问题的答复意见(2002年)


2.关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承担刑事责任范围问题的复函(2002年)


3.关于相对刑事责任年龄的人承担刑事责任范围有关问题的答复(2003年)


4.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6年)


5.关于在检察工作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若干意见(2007年)


6.关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若干意见(2010年)


7.关于对涉嫌盗窃的不满16周岁未成年人采取刑事拘留强制措施是否违法问题的批复(2011年)


8.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2年)


9.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2013年)


10. 张某、沈某某等七人抢劫案(2014年指导案例)


11.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2017年)


失效的刑法规范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79年)


2.关于对少年儿童一般犯罪不予逮捕判刑的联合通知(1960年)


3.关于在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斗争中具体运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答复(1984年)


4.关于是否可以将行为人年满十四岁前后连续进行盗窃行为一并作为惯窃罪的根据问题的批复(1984年)


5.关于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人犯强奸罪是否应负刑事责任问题的电话答复(1984年)


6.关于如何掌握“重大盗窃罪”问题的批复(1985年)


7.关于对未成年犯能否附加剥夺政治权利问题的电话答复(1985年)


8.关于人民法院审判严重刑事犯罪案件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答复(三)(1985年)


9.关于少管人员释放后犯罪的能否适用《关于处理逃跑或者重新犯罪的劳改犯和劳教人员的决定》问题的电话答复(1985年)


10.关于重大盗窃犯罪数额标准问题的电话答复(1988年)


11.关于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人多次盗窃数额能否累计计算问题的电话答复(1990年)


12.关于15岁的未成年人过失致人重伤是否应负刑事责任的批复(1990年)


13.关于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未成年人过失杀人是否应负刑事责任问题的复函(1991年)


14.关于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所犯罪行特别严重能否判处无期徒刑问题的电话答复(1991年)


15.关于如何认定被告人犯罪时年龄问题的电话答复(1991年)


16.关于不满16岁的人犯脱逃是否构成脱逃罪问题的电话答复(1991年)


17.关于已满十四岁不满十六岁的人犯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应当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批复(1992年)


18.关于未成年的劳教人员解除劳动教养后三年内犯罪是否适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处理逃跑或者重新犯罪的劳改犯和劳教人员的决定》的批复(1993年)


19.关于办理假释案件几个问题的意见(试行)(1993年)


20.关于适用《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处理逃跑或者重新犯罪的劳改犯和劳教人员的决定》的几个问题的批复(1993年)


21.关于适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禁毒的决定》的若干问题的解释(1994年)


22.关于已满十四岁不满十六岁的人破坏交通工具、交通设备、电力煤气设备、易燃易爆设备应否追究刑事责任问题的批复 [(1995年)


23.关于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1995年)


24.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1997年)


25.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2002年)


26.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2006年)


27.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2010年)


1979年刑法之前发布的未宣布失效的刑法规范

1、关于少年犯罪应如何处理的批复(1955年)


2.关于宋北新盗窃案应如何处理问题的批复(1955年)


3.关于未成年人杀人应如何处理问题的批复(1955年)


4.关于已满十六周岁的强奸犯应否负刑事责任问题的批复(1956年) 


现行有效的刑法规范


关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

承担刑事责任范围问题的答复意见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2002年7月24日,法工委复字(2002)12号]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关于你单位4月8日来函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八种犯罪,是指具体犯罪行为而不是具体罪名。对于刑法第十七条中规定的“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是指只要故意实施了杀人、伤害行为并且造成了致人重伤、死亡后果的,都应负刑事责任。而不是指只有犯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的,才负刑事责任,绑架撕票的,不负刑事责任。对司法实践中出现的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绑架人质后杀害被绑架人、拐卖妇女、儿童而故意造成被拐卖妇女、儿童重伤或死亡的行为,依据刑法是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的。


关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

承担刑事责任范围问题的复函

[2002年8月9日最高人民检察院高检发研字(2002)17号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四川省人民检察院:


你院关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承担刑事责任范围问题的请示(川检发研[2001]13号)收悉。我们就此问题询问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现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的答复意见(该答复意见内容请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承担刑事责任范围问题的答复意见>》)转发你院,请遵照执行。


此复。


关于相对刑事责任年龄的人

承担刑事责任范围有关问题的答复

[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2003年4月18日,(2003)高检研发第13号]


四川省人民检察院研究室:


你院关于相对刑事责任年龄的人承担刑事责任范围问题的请示(川检发办[2002]47号)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一、相对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实施了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行为,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其罪名应当根据所触犯的刑法分则具体条文认定。对于绑架后杀害被绑架人的,其罪名应认定为绑架罪。


二、相对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实施了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规定的行为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以抢劫罪追究刑事责任。但对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可根据刑法第十三条的规定,不予追究刑事责任。


此复。


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

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2005年12月12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373次会议通过,2006年1月11日公布,自2006年1月23日起施行。

法释(2006)1号]


第一条  本解释所称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是指被告人实施被指控的犯罪时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案件。


第二条  刑法第十七条规定的“周岁”,按照公历的年、月、日计算,从周岁生日的第二天起算。


第三条  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应当查明被告人实施被指控的犯罪时的年龄。裁判文书中应当写明被告人出生的年、月、日。


第四条  对于没有充分证据证明被告人实施被指控的犯罪时已经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且确实无法查明的,应当推定其没有达到相应法定刑事责任年龄。


相关证据足以证明被告人实施被指控的犯罪时已经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但是无法准确查明被告人具体出生日期的,应当认定其达到相应法定刑事责任年龄。


第五条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实施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以外的行为,如果同时触犯了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应当依照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确定罪名,定罪处罚。


第六条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偶尔与幼女发生性行为,情节轻微、未造成严重后果的,不认为是犯罪。


第七条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使用轻微暴力或者威胁,强行索要其他未成年人随身携带的生活、学习用品或者钱财数量不大,且未造成被害人轻微伤以上或者不敢正常到校学习、生活等危害后果的,不认为是犯罪。


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具有前款规定情形的,一般也不认为是犯罪。


第八条  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出于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或者寻求精神刺激,随意殴打其他未成年人、多次对其他未成年人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公私财物,扰乱学校及其他公共场所秩序,情节严重的,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


第九条  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实施盗窃行为未超过三次,盗窃数额虽已达到“数额较大”标准,但案发后能如实供述全部盗窃事实并积极退赃,且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


(一)系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


(二)在共同盗窃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或者被胁迫;


(三)具有其他轻微情节的。


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盗窃未遂或者中止的,可不认为是犯罪。


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盗窃自己家庭或者近亲属财物,或者盗窃其他亲属财物但其他亲属要求不予追究的,可不按犯罪处理。


第十条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盗窃、诈骗、抢夺他人财物,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当场使用暴力,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或者故意杀人的,应当分别以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的规定定罪处罚;情节轻微的,可不以抢劫罪定罪处罚。


第十一条  对未成年罪犯适用刑罚,应当充分考虑是否有利于未成年罪犯的教育和矫正。


对未成年罪犯量刑应当依照刑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并充分考虑未成年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动机和目的、犯罪时的年龄、是否初次犯罪、犯罪后的悔罪表现、个人成长经历和一贯表现等因素。对符合管制、缓刑、单处罚金或者免予刑事处罚适用条件的未成年罪犯,应当依法适用管制、缓刑、单处罚金或者免予刑事处罚。


第十二条  行为人在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前后均实施了犯罪行为,只能依法追究其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后实施的犯罪行为的刑事责任。


行为人在年满十八周岁前后实施了不同种犯罪行为,对其年满十八周岁以前实施的犯罪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行为人在年满十八周岁前后实施了同种犯罪行为,在量刑时应当考虑对年满十八周岁以前实施的犯罪,适当给予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第十三条  未成年人犯罪只有罪行极其严重的,才可以适用无期徒刑。对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一般不判处无期徒刑。


第十四条  除刑法规定“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外,对未成年罪犯一般不判处附加剥夺政治权利。


如果对未成年罪犯判处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应当依法从轻判处。


对实施被指控犯罪时未成年、审判时已成年的罪犯判处附加剥夺政治权利,适用前款的规定。


第十五条  对未成年罪犯实施刑法规定的“并处”没收财产或者罚金的犯罪,应当依法判处相应的财产刑;对未成年罪犯实施刑法规定的“可以并处”没收财产或者罚金的犯罪,一般不判处财产刑。


对未成年罪犯判处罚金刑时,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判处,并根据犯罪情节,综合考虑其缴纳罚金的能力,确定罚金数额。但罚金的最低数额不得少于五百元人民币。


对被判处罚金刑的未成年罪犯,其监护人或者其他人自愿代为垫付罚金的,人民法院应当允许。


第十六条  对未成年罪犯符合刑法第七十二条第一款规定的,可以宣告缓刑。如果同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对其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应当宣告缓刑:


(一)初次犯罪;


(二)积极退赃或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


(三)具备监护、帮教条件。


第十七条  未成年罪犯根据其所犯罪行,可能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悔罪表现好,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免予刑事处罚:


(一)系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


(二)防卫过当或者避险过当;


(三)犯罪预备、中止或者未遂;


(四)共同犯罪中从犯、胁从犯;


(五)犯罪后自首或者有立功表现;


(六)其他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


第十八条  对未成年罪犯的减刑、假释,在掌握标准上可以比照成年罪犯依法适度放宽。


未成年罪犯能认罪服法,遵守监规,积极参加学习、劳动的,即可视为“确有悔改表现”予以减刑,其减刑的幅度可以适当放宽,间隔的时间可以相应缩短。符合刑法第八十一条第一款规定的,可以假释。


未成年罪犯在服刑期间已经成年的,对其减刑、假释可以适用上述规定。


第十九条  刑事附带民事案件的未成年被告人有个人财产的,应当由本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不足部分由监护人予以赔偿,但单位担任监护人的除外。


被告人对被害人物质损失的赔偿情况,可以作为量刑情节予以考虑。


第二十条  本解释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未成年人

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

(法发〔1995〕9号)自本解释公布之日起不再执行。


关于在检察工作中贯彻宽严相济

刑事司法政策的若干意见

[2006年12月2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届检察委员会第六十八次会议通过,2007年1月15日印发实施

高检发研字[2007]2号]


11.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依法从宽处理。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应当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要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情况进行调查,了解未成年人的性格特点、家庭情况、社会交往、成长经历以及有无帮教条件等情况,除主观恶性大、社会危害严重的以外,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可捕可不捕的不捕,可诉可不诉的不诉。对确需提起公诉的未成年被告人,应当根据情况依法向人民法院提出从宽处理、适用缓刑等量刑方面的意见。


关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若干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2010年2月8日印发,法发[2010]9号]


20.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在具体考虑其实施犯罪的动机和目的、犯罪性质、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其是否属于初犯,归案后是否悔罪,以及个人成长经历和一贯表现等因素,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进行处理。对于偶尔盗窃、抢夺、诈骗,数额刚达到较大的标准,案发后能如实交代并积极退赃的,可以认定为情节显著轻微,不作为犯罪处理。对于罪行较轻的,可以依法适当多适用缓刑或者判处管制、单处罚金等非监禁刑;依法可免予刑事处罚的,应当免予刑事处罚。对于犯罪情节严重的未成年人,也应当依照刑法第十七条第三款的规定予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犯罪人,一般不判处无期徒刑。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对涉嫌盗窃的不满16周岁未成年人采取刑事拘留强制措施是否违法问题的批复

[2011年1月10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一届检察委员会第五十四次会议通过, 2011年1月25日公布施行]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


你院京检字〔20101107号《关于对涉嫌盗窃的不满16周岁未成年人采取刑事拘留强制措施是否违法的请示》收悉。经研究,批复如下:


根据刑法、刑事诉讼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法律规定,对于实施犯罪时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且未犯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之罪的,公安机关查明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时年龄确系未满16周岁依法不负刑事责任后仍予以刑事拘留的,检察机关应当及时提出纠正意见。


此复。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2012年3月14日]


第二百七十一条  对于未成年人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规定的犯罪,可能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符合起诉条件,但有悔罪表现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人民检察院在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以前,应当听取公安机关、被害人的意见。


对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公安机关要求复议、提起复核或者被害人申诉的,适用本法第一百七十五条、第一百七十六条的规定。


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人民检察院决定附条件不起诉有异议的,人民检察院应当作出起诉的决定。


第二百七十二条  在附条件不起诉的考验期内,由人民检察院对被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进行监督考察。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监护人,应当对犯罪嫌疑人加强管教,配合人民检察院做好监督考察工作。


附条件不起诉的考验期为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从人民检察院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之日起计算。


被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 遵守法律法规,服从监督;


(二) 按照考察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三) 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考察机关批准;


(四) 按照考察机关的要求接受矫治与教育。


第二百七十三条  被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考验期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检察院应当撤销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提起公诉:


(一) 实施新的犯罪或者发现决定附条件不起诉以前还有其他罪需要追诉的;


(二) 违反治安管理规定或者考察机关有关附条件不起诉的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


被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考验期内没有上述情形,考验期满的,人民检察院应当作出不起诉的决定。


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

 [2002年3月25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九届检察委员会第105次会议通过,2006年12月2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届检察委员会第68次会议第一次修订,2013年12月19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二届检察委员会第14次会议第二次修订,2013年12月27日印发,高检发研字[2013]7号]


第二十六条  对于犯罪情节轻微,具有下列情形之一,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一般应当依法作出不起诉决定:


(一)被胁迫参与犯罪的;


(二)犯罪预备、中止、未遂的;


(三)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


(四)系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的;


(五)因防卫过当或者紧急避险过当构成犯罪的;


(六)有自首或者立功表现的;


(七)其他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情形


第二十七条  对于未成年人实施的轻伤害案件、初次犯罪、过失犯罪、犯罪未遂的案件以及被诱骗或者被教唆实施的犯罪案件等,情节轻微,犯罪嫌疑人确有悔罪表现,当事人双方自愿就民事赔偿达成协议并切实履行或者经被害人同意并提供有效担保,符合刑法第三十七条规定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依照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三条第二款的规定作出不起诉决定,并可以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予以训诫或者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或者由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罚。


第二十九条  对于犯罪时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


(一)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规定的犯罪;


(二)根据具体犯罪事实、情节,可能被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


(三)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符合起诉条件;


(四)具有悔罪表现。


第四十六条  被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考验期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检察院应当撤销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提起公诉:


(一)实施新的犯罪的;


(二)发现决定附条件不起诉以前还有其他犯罪需要追诉的;


(三)违反治安管理规定,造成严重后果,或者多次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


(四)违反考察机关有关附条件不起诉的监督管理规定,造成严重后果,或者多次违反考察机关有关附条件不起诉的监督管理规定的。


第五十九条  对于具有下列情形之一,依法可能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有悔罪表现,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具备有效监护条件或者社会帮教措施、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未成年被告人,人民检察院应当建议人民法院适用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未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主观恶性不大的初犯或者胁从犯、从犯;


(三)被害人同意和解或者被害人有明显过错的;


(四)其他可以适用缓刑的情节。


建议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建议禁止未成年被告人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人民检察院提出对未成年被告人适用缓刑建议的,应当将未成年被告人能够获得有效监护、帮教的书面材料于判决前移送人民法院。


第八十条  实施犯罪行为的年龄,一律按公历的年、月、日计算。从周岁生日的第二天起,为已满××周岁。


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2013年12月23日发布,2014年1月1日起实施;2017年3月9日印发修订稿并于2017年4月1日起施行。

法发〔2017〕7号]


常见量刑情节的适用


量刑时要充分考虑各种法定和酌定量刑情节,根据案件的全部犯罪事实以及量刑情节的不同情形,依法确定量刑情节的适用及其调节比例。对严重暴力犯罪、毒品犯罪等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犯罪,在确定从宽的幅度时,应当从严掌握;对犯罪情节较轻的犯罪,应当充分体现从宽。具体确定各个量刑情节的调节比例时,应当综合平衡调节幅度与实际增减刑罚量的关系,确保罪责刑相适应。


1、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应当综合考虑未成年人对犯罪的认识能力、实施犯罪行为的动机和目的、犯罪时的年龄、是否初犯、偶犯、悔罪表现、个人成长经历和一贯表现等情况,予以从宽处罚。


(1)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减少基准刑的30%-60%;


(2)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减少基准刑的10%-50%。


张某、沈某某等七人抢劫案

[检例第19号,最高人民检察院2014年9月15日印发]


【要旨】


1.办理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共同犯罪案件,一般应当将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分案起诉,但对于未成年人系犯罪集团的组织者或者其他共同犯罪中的主犯,或者具有其他不宜分案起诉情形的,可以不分案起诉。


2.办理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共同犯罪案件,应当根据未成年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作用,综合考量未成年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动机和目的、犯罪时的年龄、是否属于初犯、偶犯、犯罪后的悔罪表现、个人成长经历和一贯表现等因素,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3.未成年人犯罪不构成累犯。


来源丨两高法律资讯

法度笔录U盘

即插即用,随时笔录

点我获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