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视频•面孔〕90后全国劳模缪文钦:我有一个关于葡萄的梦
人 · 生活 · 宁德
〔 第203期 〕
人物 | 缪文钦
年龄 | 30岁
籍贯 | 寿宁
职业 |寿宁县祥瑞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
在寿宁县凤阳镇说起“90后”小伙缪文钦,大伙都知道,人们都称他为“葡萄王子”,2020年他还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的称号。一个“90后”的后生仔,如何能成为“全国劳动模范”,这还要从缪文钦的一个关于葡萄的梦说起。
缪文钦,一名“90后”创业青年,毕业于福安农校传播学院。毕业后,他在深圳经营茶叶生意,一次偶然返乡,发现家乡寿宁县凤阳镇官田村的葡萄口感非常好,而且一次投入多年丰收,就有了回乡创业的念头。说干就干,缪文钦深入考察,他发现凤阳位于寿宁县东南部,地处白云山麓,平均海拔600多米,日照强,水源充沛,土壤含锌,种植葡萄有着天然优势,非常适合推广大棚葡萄种植。2012年,凭着一股敢闯敢试的冲劲,他毅然决然放弃在深圳的茶叶生意,回乡种葡萄。这让许多人都很费解,因为在当时整个寿宁县种葡萄还不到十亩,好多人都不知道寿宁凤阳有葡萄。
第一年,缪文钦带头试种了100多亩葡萄,当年种当年就产生效益了。看到了效益,很多农户心里也想种,但是由于大棚种植葡萄前期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许多农户望而生畏。为调动群众,缪文钦与相关部门对接协调,争取到每亩7500元的大棚补贴,并通过合作社为种植户提供贷款担保,邀请专家为种植户授课指导。很多群众看到希望,纷纷加入种植大军。
对于种植葡萄,缪文钦有着自己的规划,他说:“农业的产业化非常重要。不仅仅你自己赚钱,要把乡亲们带动起来。”
从个人带头试种,到30户青年返乡加入,再到全镇13个行政村中有12个村规模种植葡萄,葡萄种植已成为当地村民的主要增收渠道。
但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缪文钦告诉我们:“2014年,由于我们的技术不够完善,葡萄挂果挂得太多了,不懂得修剪,导致有些葡萄不转色,销量受影响。那一年,很多种植户都因此失去信心,我也曾经有过打退堂鼓的念头,想直接回到深圳。经过很多晚的思考,最后还是决定留下来,因为我们把农民都带动起来发展这个产业了,就等于剩最后一公里,也许攻克了这个难关,就不一样了。为了给种植户们一颗‘定心丸’,我又特意去山东买酿酒的设备,这样,就算行情差,我们还可以把葡萄拿回来酿酒。后来,我们去请省、市、县级的专家,大家探讨,最终把这个难题突破了。”
经过努力探寻,葡萄种植取得良好的成果,但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缪文钦意识到产业发展需要更加专业化。为了让产业走上标准化、规模化、企业化、品牌化、信息化“五化”之路,他成立了寿宁县祥瑞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采取土地入股、土地租赁、劳务技术等方式,吸收发展社员100多个,流转土地3500余亩,从业农户人均年收入从2012年的6256元增加到2019年的17059元,年增长率均在10%以上,带动全镇103户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摆脱贫困、增收致富,带动全县种植葡萄1万余亩,产值过亿元。合作社先后获评省级农民创业园、省级示范社、国家级示范社。其本人被授予“宁德市十佳农民”“福建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昔日荒草地变果园,葡萄大棚种植的小康甜蜜之果在大山间绵延。
缪文钦:“如今,每当我走进葡萄园,看着一串串葡萄挂在那里,硕果累累,看着乡亲们的笑脸,我就感觉心里甜滋滋的。”
从十几亩到一万多亩,从一个人到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从一名默默无闻的创业青年到全国劳模,缪文钦带着农户们一起实现了一个关于葡萄的甜蜜生活之梦!这就是本期《面孔》“90后”全国劳动模范缪文钦的故事,下期我们又将和什么样的面孔什么样的故事相遇呢?让我们一起期待!
编导 统筹/陈小虾
摄像/郑镇 吴圣锦
剪辑/郑镇
栏目包装/李 婧
监制/ 缪洪通
总监制/郑承东
感谢对《面孔》栏目的关注,如果你的身边有宁德人或者在宁德打拼的外地人,他们从事特殊少见的职业或者是个有励志故事的人/有正能量故事的人/工匠和手艺人/有趣好玩有故事的人,欢迎推荐给我们,可将基本资料、联系方式等发送至邮箱nspmklm@163.com,我们希望不一样的面孔不一样的故事能够让更多人倾听。你会是下一个《面孔》吗?期待遇见你!
[ 这里是宁德网,感谢您的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