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子旸:解决“996”的问题需要站在谁的角度?

李子旸 铅笔经济学 2022-05-31

本文共计2609字,建议阅读时间15分钟。



“过劳死”最初是个日语词,现在也成了中国社会的舆论热点。其实,只要人群足够大,虽然是极小概率,但猝死一定会发生,要不然为何地铁等公共场所有安装急救神器AED呢。

 

不过,猝死虽然是极小概率,但无法否认的是,加班、超过法定工作时间持续工作,以及由此而来的身心疲惫、生活质量不高,的确是广泛存在的事实。或许可以称之为“996”问题——上午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实际上,很多加班的时间比这还要长。

 

应该如何看待和解决“996”问题呢?

 


对“996”问题,支持者和反对者的意见都有一定道理。

 

支持者认为,“996”问题,其实是是否允许人们努力工作的问题。答案当然是应该允许。现在中国经济发展很快,互联网等新兴高科技行业的发展尤其快。在这些行业中,不少工作岗位需要人们格外努力,只有这样才能跟上快速发展的业务。这样一来,“996”也就难免了。

 

而且,不少“996”的工作岗位虽然工作辛苦,但收入很高,甚至堪称丰厚。这些工作岗位,其实是职场中的“香饽饽”,很多人欲求而不可得,竞争很激烈。如果有人不愿意接受“996”,他大可以辞职走人,去选择那些不那么辛苦,当然收入也就不那么高的职业去干。

 

反对者则认为,虽然表面上看起来,“996”的工作岗位收入高,而且确实是公司业务快速发展所需,但这种工作方式是不可持续的,是在寅吃卯粮。资方用高收入或者业绩压力等手段,高强度地压榨年轻的劳动者,待到他们三四十岁以后,往往就会被一脚踢开。这简直就是“割韭菜”。

 

反对者进而认为,之所以“996”现象会广泛存在,就是因为劳资双方的力量失去了均衡,资本的力量过于强大。劳动者,尤其是年轻的劳动者,武力对抗强大的资本力量,在“要么忍受,要么滚蛋”的情况下,只能无奈地选择忍受。

 

应该承认,这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都有其正确之处。

 

现在,中国经济的发展很快,社会整体也在快速变迁之中。这当然很好,也很难得。很多其他国家想必都很羡慕。但这种快速变迁的社会,也会给个体带来一种很大的压力——担心落后的压力。想要摆脱这种压力,人们只能拼命工作,尽量增加收入,希望能赚到足够的财富,出人头地,至少不要被社会的发展落下。

 

而且,那些发达国家,在其经济快速成长的过程中,都有这么一段“拼命工作”的时期。经济从来都不可能轻轻松松地发展起来。中国要想保持国家良好的发展势头,无数个体的“拼命工作”,恐怕不可避免。

 

但反对者的意见也值得思考。

 

人毕竟不是机器。人需要有工作之外的空余时间陪伴家人、进行文娱活动、享受生活。要求人把睡觉以外的所有时间都用来工作,这显然不合理。而且,如果“996”的现象长期持续,家庭破裂、低生育率、消费被抑制、人的压力过大、平均健康水平下降等等社会问题势必越来越严重。

 

如果公司的业务增长,代价是社会整体成本的提升,甚至提升到“得不偿失”的程度,对社会来说,也不是什么好消息。

 


很多人的思维方式是黑白分明的。面对社会问题,他们习惯于区分正确和错误,并且认为一定是有人正确有人错误。实际上,对于那些复杂的社会问题来说,往往很难清晰区分出正确和错误。各方的观点往往都既正确也错误,或者说,是“灰色”的。

 

如果问题是黑白分明的简单问题,那么需要的只是做出正确的选择——选择正确的观点,拒绝错误的观点。但是,对于复杂的“灰色”问题来说,需要的则是权衡和调整,并接受不完美的解决方案,然后逐渐改进。

 

因此,对这类复杂社会问题来说,最重要的,是要保持能做出权衡、调整和改进的行动主体,进一步说,就是要有一个能从全局角度出发做出判断和利益调整的力量。否则,就无法做出权衡调整,只能像对待简单问题那样“做出选择”。

 

比如,对“996”问题,有人就主张,因为劳动者无法对抗资本,所以,劳动者应该组织起来,结成工会,和资本谈判或者对抗。只有这样,劳动者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才能解决“996”问题。

 

这也是很多国家发生的事情,但这种阶级对抗并不能解决“996”问题。

 

西方国家往往习惯于通过这种阶级对抗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他们在司法上的控辩制度,在竞选上的政党制度,在社会问题上的集团对抗制度,在国际问题上的结盟对抗,都是这种思维方式的表现。

 

很多人推崇这种“对抗式”的解决办法,大错特错矣。原因在于,形成阶级对抗的局面以后,劳方和资方就只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考虑和处理问题,不再有人从全局的角度考虑和处理问题。而没有从全局角度思考问题的行动主体,复杂的社会问题就无法解决,甚至无法缓解,只会愈演愈烈。

 

很多中国人认为西方这种阶级对抗式的方式,更先进。其实这是妄自菲薄了。中国的文化传统一直排斥这种阶级对抗的方式。当然,这不是说中国没有阶级矛盾或者阶级斗争,而是说,中国自古以来就强调从全局视角思考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仅仅从自身所属利益集团出发考虑问题的,在中国的政治传统中,不是正道。

 

所以,当代中国很强调政治协商制度,主张在保持全局视角的情况下,组织各方之间的对话和沟通,强调顾全大局,尽量兼顾各方利益,而不是面对面的对抗和争夺。

 


西方国家的实践,也证明了阶级对抗不是解决问题的出路。比如工会,“初心”是帮助工人争取利益,但一旦这种狭隘的利益集团成形了固定了,就会具备自身的利益诉求,就会“忘记初心”,成为一个新的对社会有害的利益集团。利益集团已经够多了。继续增加利益集团,就是“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直到盆里盛不下为止……”

 

很多国家的工会,已经“贵族化”了。工会领导人的收入很高,但普通劳动者的利益反而因此被进一步损害。即使参加工会的工人的利益在表面上提高了,但往往也以社会受到更大的损害为代价,比如迫使政府实行贸易保护主义。资方和工会都只考虑本集团的利益,国家社会的整体利益成了各方争相瓜分的“无主财产”。

 

回顾历史就能发现,任何国家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的时期,都是利益集团还没有固化,阶级对抗还不严重的时候。在这时期,无论是政府、商界、公众,都还能从国家社会整体的角度思考问题。

 

等到各个利益集团成形、固化,没有人关心国家社会的整体利益,大家都只从本集团本阶级的利益思考问题的时候,国家就要开始走下坡路了。

 

所以,在中国,一方面,“996”的问题应该设法解决,至少不能无视或者否认。另一方面,解决这个问题,一定要从国家整体的利益出发,而不是通过阶级对抗来解决。既要照顾到劳动者的利益,也不能大幅压缩企业发展的空间。没有任何一方是完全正确或错误的。可行的解决方案,一定是妥协和权衡的结果,并根据现实情况持续做出调整和改进。

相关阅读:

李子旸:我们需要反垄断吗?

李子旸:互联网巨头卖菜为什么惹众怒?

李子旸:是时候忘掉“垄断”,考虑“节制资本”了

李子旸:从“节制资本”的角度看新中国的经济史

如果觉得不错,随手点个“赞”或“在看”吧。


李子暘为铅笔经济研究社主编,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以下二维码是作者的个人公众号,欢迎大家关注。


商业合作请后台联系,谢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