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口语,我走过的弯路

塔主 巴别塔 2021-12-26




















好吧,今天本来想写一句话就退下,然后等待西红柿跟臭鸡蛋抛过来。

语重心长的说,我的口语其实走了一条大捷径:

1 起步时间不算晚:9岁开始正规学习。

2 有大量的输入:塔爹当年的各种灌输。(请看过往贴,戳这里

3 有关键期的强力浸泡:加拿大呆了三个月。

4 有彪悍老师、朋友的点播:看过往贴,戳这里

我并不是有天赋,只不过是在对的时间做了对的事情,时间成本骤然降低

反之,你把对的时间浪费了,错过了好时光又不肯加倍努力,加之又没有好老师的话…… 我负责的告诉你——没有任何出路了。



正文的分界线

我学习英文的过程相对自然,先从听力入手,然后自己会说,再到语法、词汇、阅读、写作。外加我喜欢用听觉解决问题,所以口语也不太难,即便这样,还是绕过几个弯,这些弯路都是高段位玩家遇到的阴沟死角,一般人家也不会写给你,所以只有我来写了。


弯路一:玩 Role Play 玩上瘾。

很多口语好的同学都有过“英文的Me上身”的经历,仿佛说英文的自己跟说中文的自己不一样。这是一种 linguistic identity,其实很多老师也利用这一点,能够让学生剥离人格,从而更加自如表达。

我在高中的时候,也有过这个阶段。我说中文的时候往往气势恢宏,甚至不惜使用脏字助阵,但一到英文就变得敏贤心细、温柔可人,有时候自己听着都鸡皮疙瘩掉一地。一开始觉得很好玩,可以有不同的人格,但久了之后也很郁闷 —— 为什么我要成为两个人呢? 

我就在想:如果有一天我生活在一个英语国家,岂不是要完全丢掉中文的性格?而我英文的朋友们也永远不知道我有另外一面?这跟说谎一样的难堪,我并不喜欢。

这个问题真心没解,只能靠时间。

从9岁开始学习英语,到今天已经有20多年,用了这么久的时间,我才觉得中文的自己和英文的自己能够和平的相处,甚至她们就是同一个人。我用中文时有多凶狠,也可以转移到英语。我用英文开的玩笑,也能找到中文的对应。

弯路攻略:

1 可以利用抽离的身份减少使用外语的紧张感。

2 当自己词汇量和文化知识丰富起来之后,两个人格会合并,结束 Role Play 阶段。


弯路二:看了太多美剧。

我大学时习惯看一些英文纪录片或者文艺女青年的电影。其实看美剧的起点很晚,大概是工作之后才开始所谓“追剧”。

后来在电视台工作,现实生活烦闷、紧张、抑郁(整天接触新闻,很难有正能量),下班之后完全不想再承担文艺女青年的社会理想,只想看不走大脑的傻呵呵的喜剧片。

在当年办公室男同事的推荐下,我追的第一部剧是 —— Two and a Half Men 好汉两个半。

我看剧有个奇幻的特点:一部剧可以看两年。每天都看这一部,下班之后回家就把电脑开着,随便找一集点开看,就算看过也看,听着也可以。每天都要看这一部剧的某一集,两年下来,几乎台词都可以背下来了。两年期间,我对其他剧失去探索的兴趣,也不会因为重复厌烦。(心理学系的同学给分析分析,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所以至今为止,我看过的剧只有两部:好汉两个半和生活大爆炸,每一部各看了两年,对每一集都记忆深刻。

这样把自己玩死的结果就是:我在07-09年期间,说话跟个嫖客一样(好汉两个半的主人公是个花花公子,嘴巴超级毒辣)。我在12-14年期间,常带着一副讨打的傲娇表情(请百度谢耳朵)。外加,那是碰到的美国朋友还会私下跟我说:你有洛杉矶口音(两部剧都发生在洛杉矶)。

这个问题不仅仅我有,很多英文口语已经高阶的同学都有类似的问题。我甚至有这么个爱好,根据对方的表情、词汇偏好、和口音,来猜一猜她常看哪部剧,结果往往很有趣。

弯路攻略:

1 看剧的时候要提醒自己,这只是虚拟的生活,我还是要过我自己的生活。

2 到国外生活一阵子,接触活体的外国人,也让外国人接触活体的你,就可以从剧的幻觉里醒来了。


弯路三:国际友人的 language baby。

小时候看过一则新闻片,写一个美国小伙儿来到天津开酒吧的故事。这位小伙是天津女婿,操一口纯正的天津话,跟卖啤酒的小哥讨价还价非常流利。这就是 language baby 的效果:你接触最多的那个外国人,通常影响着你的口语。

话说当年在香港大学念书时,我常常和哲学系的同学厮混,尤其是哲学系的帅哥。这位小哥180,气质类似卷发版本的花泽类。而且此人生平坎坷,小时候父亲离家出走,妈妈把4个孩子带大,一度还住在平民窟里,外加先天心脏病,最后身残志坚,一路获得了港大奖学金,来用英文研究中国哲学。

跑题:当年啊,英文好、外形潇洒、再加上研究哲学…… 这样的男人谁不爱,怪不得夏老师的《哲学的故事》这么受欢迎……

我记得这位小哥还常常喜欢在一楼电视房看电视,一个晚上可以喝完一瓶惠佳超市买来的廉价Gin酒,然后跟其他环境系、法学系的同学高谈阔论。这样的场合,当然少不了我。

可是,小哥虽然屌丝逆袭成绩可人,他说话却也有自己的特色,后果就是我发觉自己开始喜欢加一个副词,就是f***, 例如: I had a f** long paper to read. The language is just as hard as *. No idea when the * I can finish it. 

请不要咋舌,脑补一下你是想看见16岁跳街舞的我呢,还是满嘴副词、形容词、名词的我呢? 

这种说话习惯居然是工作之后才改善一些,但由于我的直接上司也是个屌丝逆袭典范,我又学会了另外一个套系的俚语,由于没有知名的f词,我还不知不觉。直到有一天:

我精神振奋的写稿子,这时摄像走进来,跟大家问好,How are you guys today? 

我一高兴就回答说:Superb! I’m so productive as if I was on crack. 

这时,摄像大叔再也忍不住了,走过来跟我语重心长的说:

小崔(他会中文),我们一般不用 crack 这个词,这是不好的字。我知道 Marsha (关于Marsha的故事,大家可以戳这里)喜欢用,这是她的问题,我不评价,但是你最好考虑换另一个说法。

—— 同一天,我发现美国人的社会也是分层的。

弯路攻略:

1 交朋友总是好事,但交外国朋友时,心里要清楚:他只是他自己,不可能代表全国人民。

2 了解自己外国朋友的社会语言特点,有意识的甄别。

3 到国外生活一阵子,接触活体的外国人。这一条不容易做到,但却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有效途径。

今天讲到的这三条弯路都是高段位玩家可能会遇到的阴沟死角,平时没人跟你们提到。各位都是人中龙凤,早晚也会遇到高段位的苦恼,所以提前写在这里供大家参考。

最后抱歉一下,我没有讲什么发音、什么拼读、什么流利表达…… 各位纠结这些问题的同学们,请相信自己的耳朵,你可以考虑从听力上入手,然后加上口语的模仿。英文的发音规则不稳定,与其去背那些有14条例外的所谓的“规则”,还不如闭上眼睛仔细听,张开嘴巴努力模仿,能找到一个出国的机会就争取出门泡一阵子,自己出不去就找好老师帮你锻炼。

再回到开头说过的话:

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时间成本骤降。

如果没赶上好时光,就要加倍去偿还错过的时光。

如果错过了、又不肯努力,也没有好老师指点?

Then, no way out。

最后,话说起来都容易,卷起袖口干活的都得靠自己。

【跨越语言界限,加快二次发生,关注巴别塔,TheBabelTower】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