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谣&打假|盲盒、万元豪礼、纪念T恤 不要信!!!
近期,各大高校频发“校庆盲盒”骗局,声称抽奖可以有机会获取10000元豪礼以及大学纪念T恤等,礼品诱人,且抽奖就有机会,这让不少人的内心蠢蠢欲动,抱着“有枣没枣打三竿”的心态参加了活动。
莫名其妙的刷屏
就是这种
穷得即将吃土的小友发现,在这件事情上,川大未能幸免于难o(╥﹏╥)oo(╥﹏╥)o
有点长, 要多滑一滑
比如这些奇奇怪怪的活动
面对此情此景,小友只想说——
以及——
小友在此郑重辟谣——
我校从未开展过此项活动,且,从未有过官方微信公众号的名字是“川大校园”,各项活动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四川大学”及“四川大学校友总会”。
这是非官方团队发起的虚假抽奖活动,通过注册大量公众号,用虚假抽奖吸引同学们关注,并在点击抽奖时,趁机窃取同学们的各项个人信息,如果有同学掉以轻心未加防范,自己的信息就有很大可能被泄露!
而且——
文末的“本活动由文创创业团队主办,与川大校方无关,保留最终解释权”可能会让一部分同学以为说这不是官方活动所以官方渠道没有相关讯息,但是,只要采用川大校名校徽和校内标志性建筑的文创,都是要经过校方或者是校方和学院授权的,否则就会被视为侵权行为,而获得学校授权的产品推荐肯定会出现在学校、学院或是校级社团的某官方账号上。所以,想要“与川大校方无关”是绝对不可能的。而且,未经允许,怎么可能借“学校校庆”的名头行事。
另外,“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就搞笑了,文创团队的产品图片和学校风景图片怎么可能源自网络,连学校的风景照都要源于网络的话,确定不是抄袭吗?
所以,各位校友们请擦亮双眼哦!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惑——借校庆之由,消费高校学子的爱校情怀,使用高校的校徽和风景图片进行商业用途,还写着“与XX校方无关,保留最终解释权”,是否就能证明企业或个人此举合法?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章第一千零一十二条至第一千零一十七条关于名称权的相关规定,相关企业或个人仿制高校微信公众号,并在该号上举办抽奖活动,如果未经学校有关部门授权,则已涉嫌盗用或冒用高校校名。该企业未经授权使用高校名称,且在公众号上明目张胆地推广,可以确证其已侵犯高校名称权,即便该企业或个人在公众号上标注活动“与学校无关”,其单方面意思表示也不能构成免责事由,仍应承担相应侵权责任。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引人误认为是他人的商品等不正当手段从事市场交易,损害竞争对手。因此,这些行为首先涉嫌构成不正当竞争。同时,由于“川大”作为四川大学所持有的的注册商标,这些行为还涉嫌违反我国《商标法》。
如果相关企业或个人所举行的抽奖活动并没有实际免费送而以此为幌子吸引人气,甚至以此来售卖相关商品,则可能触犯多项违法违规:如所生产或售卖商品质量不合格,则可能该企业、个人涉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同时还侵犯了消费者的相关权益;如以高校名义送纪念卫衣实施了诈骗并达到相应数额,那就是以“虚构事实”骗取公私财物,则涉嫌诈骗犯罪。
而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章第一千零三十二至一千零三十四条,以及《网络安全法》、《电信条例》、《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此类抽奖活动以抽奖链接为名使群众泄露个人信息的行为也涉及犯罪。
所以,面对这些莫名其妙的推销行为,小友只想对他们说——
综上所述,请广大校友不要相信奇奇怪怪的“抽奖”活动和“免费送”活动。习总书记有言——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要把这个蓝图变为现实,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
另外正告某些不良商家,请立即停止你们的违法行为——莫!伸!手!
网络防骗小技巧:
1、不要相信手机或电脑上收到的中奖信息,莫名的网址链接最好不要点击。
2、公、检、法机关相互之间不能随便转接电话,更不会提供所谓“安全账户”,不会在电话中要求存款或转账。
3、不告诉任何人银行卡号和密码,特别要注意支付宝等手机验证码不要提供给任何人。
4、在收到亲朋好友要求借钱的信息时,一定要打电话向其本人核实情况。
5、不要贪心,在街上遇到别人捡到钱包等贵重物品要与你平分转账时,务必保持头脑清醒,切勿贪心,造成损失。
6、不要轻信家人发生意外事故,一定要向本人求证。
●校友活动|首届春季汉服游园会落幕,500校友嗨翻“非遗”!
●会旗传递 激情飞扬——四川大学MBA校友会第四届理事会换届交接仪式圆满成功
校友动态●四川大学宁夏校友会2021年年会暨换届大会举行●校友动态|川大高分子校友聚会暨新材料发展论坛圆满结束●校友动态|校友马波任乐山市委书记
校友之家
●2020届毕业生,四川大学青岛校友会欢迎你!
●情定川大,缘聚福州 | 四川大学福州校友会欢迎你!
————————————————
End
资料来源:民法典、中国青年报
编辑:刘蕊
责编:徐慧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