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丨端午:一篇正儿八经的考据

小图 四川大学图书馆 2019-06-16

端午安康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端五”就是“初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


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评议将中国端午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目录”,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中国古代认为五月不太吉祥。至晚在战国时,北方人就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东汉时期,崔寔的《四民月令》里认为五月是阳气到达端点而亏、阴恶的害虫萌生之日。这其中的缘由,根据考证是因为五月在我国是初夏时节,气温开始上升,蚊虫滋生,在古代卫生和医疗条件不好的情况下,人们的健康容易遭到疾病侵袭。


在无力与自然相抗的情势下,为自保身心康健安全,谨慎辟忌是当时人的普遍心态,很多地区因此而出现了“躲午”的习俗。作为季节转换之际一个重要的时令,端午在传统中国民众的辟疫观念中居于相当重要的地位。所以在这个时节会举行一些贴近生活的辟邪禳灾活动。


从这一层意义上讲,端午节是作为中国最早的季节性保健卫生节。积极对付恶月、恶日的办法有不少,这些习俗,实际上通过采取一种很简单但又很实用的办法,来达到我们除病、除疫、保健的功能。


一是以药克毒。战国时代成书的《夏小正》记载:“此日蓄采众药以蠲除毒气。”端午采药之俗十分兴盛,人们认为端午节特别是午时所采的药格外灵验。二是沐浴。此俗起源甚早,战国时代已有明确记载。《楚辞》讲:“浴兰汤兮沐芳华。”三是以饰物禳除灾祥,它表现在人们佩戴和家门装饰两方面。汉代流行以五色丝系臂的习俗,《艺文类聚》卷四引《风俗通义》说:“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生病瘟,亦因屈原。”还说以五彩丝臂叫做长命缕,又名续命缕、辟兵僧、五色缕、朱索等,并解释道:“五月五日续命缕,俗说以益人命。”门饰禳毒之物主要是艾。《荆楚岁时记》说:“采艾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艾有药用价值,以艾草所束人形悬门上,可把守门户,辟除毒气。端午节人们在身上要佩戴一些饰物。端午节在历史长河不仅包含着防疫祛病、辟瘟驱毒的民俗意义,一个重要的文化内涵就是全民健身、保卫生命。


与此同时,端午节还被赋予了不畏自然和社会的险阻的社会文化意义,如楚地的竞渡仍保留着救屈原的传说,山西认为端午源于对介子推的祭祀,江苏认为与伍子胥有关,浙江认为端午源于对孝女曹娥的祭祀。在学术界还存有效仿勾践操演水师端午起源说、吴越民族祭祀龙图腾说、古代越人新年说等。这些都是端午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我们的先辈对天、地、人———身体和心灵融合的感悟、调和、调适的精神文脉。


端午不得不提的还有美食。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现在流行的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出现,但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主流食品。晋周处《风土记》是有关粽子的最早文献记载,《太平御览》卷三一引该书:“仲夏端五。端,初也。俗重五日同夏至同。先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以粟枣灰汁煮,令熟,节日啖,煮肥龟,令极熟,去骨加盐豉秫蓼,名曰俎龟黏米,一名粽,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包裹未(分)之象也。龟表肉里,阳内阴外之形,所以赞时也。”这其中也介绍了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龟”,但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只有称为“角黍”的粽子,千百年来,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咸党甜党来战一波?反正小图心里蛋黄肉粽是一生挚爱


 从《风土记》中记载的作法看来,当时的粽子是以黍为主要原料,除了粟子以外,不添加其余馅料。但在讲究饮食的中国人巧手经营之下,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粽子,不论是造型或内容,都有五花八门的变化。粽叶的材料则因地而异。南方因为盛产竹子,就地取材以竹叶来缚粽。一般人都喜欢采用新鲜竹叶,因为乾竹叶绑出来的粽子,熟了以没有竹叶的清香。北方人则习惯用苇叶来绑粽子。苇叶叶片细长而窄,所以要用两三片重叠起来使用。就口味而言,粽子馅荤素兼具,有甜有咸。北方的粽子以甜味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料的内容,则是最能突显地方特色的部分。


 

【1】中国民俗学会.寻觅中国端午文化魂脉:中国端午习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2】萧放.端午节俗的传统要素与当代意义[J].民俗研究,2009 ,(4):229-238.
【3】罗杨.端午与屈原:中国端午节俗与屈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 2016. 


文:古小微/楞个想

编辑:熊

责编:Lily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