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中人 | 吴观真:8000年古老工艺的新玩法,不确定性才迷人
用大漆作画的一定会被称之为漆艺家吗?一个艺术家的“东方性”源自哪里?大漆的语言边界在哪里?不想被材料限制,也不想限制材料,吴观真,一个以漆为介的艺术家,舍弃了传统大漆的形式,转而去寻找大漆更具突破性和源头性的表现,在苎麻上层叠他眼中心中的自然、故乡和记忆。
他的作品中所具有的东方特质,也让他成为了《走进香奈儿》展览项目的合作艺术家。回到大漆的源头,抵达记忆的深处,这是吴观真以为的,漆的自由,人的自由。
《DECO艺中人》,一档从“艺术与技艺”角度挖掘意中人的栏目,在喧嚣的时代,他/她们的身上却有着某种近乎奢侈的确定性,内核稳定而强大,创作自由而又有秩序感。人与作品,皆一见倾心。
1984年出生于福建南平市,现居厦门和上海,作品被多所美术馆收藏,同时也是《走进香奈儿》展览艺术项目的合作艺术家。吴观真将来自于自然的大漆和可透性苎麻契合于一体,呈现出灵动而飘逸的气质。不拘泥于传统大漆的程式化表现,而将大漆作为材料载体,去表现看不见的心灵世界。
吴观真在上海的工作室位于太原路上一个老社区里,道路两旁是梧桐树荫,社区内居民爱惜种植的蓝雪花初秋盛放,近闹市,却异常安静,推窗一片绿,光线极佳。
房屋并没有重新装修,只用中古家具来装点。三年前,吴观真就有在上海做工作室的念头,直至最近才得以实现。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闽北人,吴观真不喝咖啡,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离不了茶,在工作室的大部分时间里,他不是在喝茶,就是在画画。午后阳光从阳台洒入,照在画布上,隐藏在画布中的许多记忆与自然的密语,以光影的形式重现。
以漆作画的艺术家不算少,吴观真对这个材料的理解却另辟蹊径。
工作室的一侧悬挂着作品《那水——21.02.01》,材料选用天然大漆和苎麻,自然永远是吴观真不竭的创作题材。
大漆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独有的装饰风格和工艺特点,譬如蛋壳漆、菠萝漆等,这些大漆工艺的风格和特点深入人心,也成为许多艺术家表达的重心,吴观真却放弃大漆的这部分,转而将大漆作为一种纯粹的绘画材料来使用。
在他看来,装饰风格和工艺特点是大漆的宝藏也是枷锁,大漆的源头是自由清晰的,不该有任何的历史负担。掌握大漆,理解大漆,而后让这个材料为我所有,才是漆的自由,也是人的自由。
他自小生活在有大漆的环境中,对漆再熟悉不过,以前的人们对大漆的想象力很丰沛,大漆的用途很广泛,他们用它来涂抹家具、装饰房梁、制作寿材,甚至治病,从生到死,闽北人的一生和大漆紧密关联。于是,大漆成为深深烙印在他脑中的事物。
吴观真自幼见过漆的流动感、凝滞感、透明感,与矿石颜料的融合,以及大漆随时间变化的色泽,在他看来,大漆有一种与时间和解的从容气质,天然蕴含东方人的生活哲学和美学。
正式因为看到这一点,吴观真才将大漆作为自己的创作媒介。
一开始他只是用大漆作画,就像使用普通油彩或丙烯那样,不过他很快发现,大漆这个材质太不一样了,一则大漆的干燥原理和其他材料不一样,二则大漆的材料附着性也不一样,因而载体非常重要,他必须寻找到一种能够和大漆完美契合的画布。
经过多年实验,吴观真选择了重庆的手织苎麻布,画布所需的尺寸要比织机宽幅大得多,为此他又特意和供应商一起改造了织机,以便织出合适的粗麻布,之后钉上画框。
在粗麻布之前,他还尝试过绢布、纸张、亚克力、玻璃、金属网,这些最后因为种种原因被舍弃了:绢布和纸张易裂,亚克力和玻璃的工业感与大漆并不相融,而金属网的通透度达不到吴观真的要求,最后是最普通的苎麻布,以其柔韧、天然和质朴,完美地契合了吴观真的要求。
大漆覆盖在粗麻上,大漆轻轻包裹每一个麻结,矿物颜料在不同角度折射出细腻闪光。在光线下,画布上的画面和光影合二为一,影影绰绰,似曾相识,这才是吴观真作品的正确观赏方式,也是他的追求。“大漆应该是通透的。”
吴观真出生闽北,闽北有山有水,人和自然零距离,日常生活保留了许多传统习俗。
他从小林间和溪边行走,美好的乡村生活在他心中留下了强烈的印象和回忆,也塑造了他之后对许多事物的看法。
他到京都,见到日本古典生活的一面,回想自己的童年,自己也曾有极富细节和诗意的生活,譬如整洁的庭院、繁缛的日常仪式,以及对美的感受力。
他举例子:闽北人家喜爱种植花草,一块破瓦也要拿来种花种草,日子久了,瓦上遍布青苔,那不就是侘寂之美嘛。
传统中悠远和隽永,在现代化中逐渐消失,生活中幽微的感性也被切割成了片段,但那些东西永远存储在记忆之中,是这份记忆塑造了一个人。
“我为什么是我”,吴观真问。他带着这个问题向内去寻找,一旦确定了内寻的方向,就开始了对记忆中故土的重访。
他有一个系列,名为“那山那水”,这个“那”字所代表的就是记忆的不确定性,大漆随时间变化的特性正好契合了这种不确定性,变成最好的抒写材质。
闽北生活的重心之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而自然是流动的整体,吴观真想要在作品中展现出这部分。
《那水——23.5.1》材料:天然大漆、苎麻、银箔、木屑,用大漆来表现更多色彩和质地,也是吴观真不断尝试的方向。图中搭配Butterfly Lounge Chair和Kristian Solmer vedel 的 Modus系列。
他喜欢一片竹林,每一次回到故土,他都会到那片竹林里去,观察植物生长,光影变化,直至一切印入记忆,之后执笔作画时,再从记忆中抽丝剥茧,将层叠着时间的事物重现。
在创作过程中,他选择不断地回到记忆的某个节点,把每一次看到的和感受到的东西展现出来,不去定格某个瞬间,而是描绘一种只存在于意识之中的流动变化。
为了抓取到这种整体,他作画时会让自己陷入一种迷狂状态,完成之后大睡一场再恢复。吴观真画的并不快,可以说慢,一副作品完成时间总要好几个月。
吴观真不喝咖啡,每天都离不开茶,即使去国外参展,也要在行李箱塞上茶具和银壶,坚持每天瀹水泡茶,维持着一种稳定的生活方式。
在展会上,他的作品总是被人一眼识别出来是出自于中国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他并没有去表现自己来自哪里,但在异国的视野中,蕴含其中的东方性却那么醒目。
“艺术家无法摆脱自己的地域性,因为我们谁也无法摆脱自己的生活。他人眼中的‘东方性’,只是因为我们是这样的人,这样生活,这样表达而已。呈现东方性,其实是尊重了自我。”吴观真说。
在吴观真看来,艺术可以给人提供不同文化的思考,但一定要用新的视角、新的形式、新的语言。
一个来自中国的艺术家,内在的表达,使用的材料,都应该不一样,可以学习和借鉴西方,但一定要保留自我,尊重自己的生活,尊重自我的感受,而后如实地呈现这些,就已经在作品中留存了东方特质。艺术的作用并不是为了确立这些分野,而是跨越文化之间的藩篱。
除了耗时数月的作品之外,吴观真也会用毛笔或铅笔快速记录下灵感瞬间,这些画作灵动轻松,是他日常所思所感的抽象表现。
在介绍自己的作品时,吴观真会把“漆”的介绍放在最后,先让观众们看,无论使用什么材料,作品必须先打动人,之后他才会告诉对方,创作材料上的特别之处,以及这种材料带来的独特艺术效果,他并不想强调作品“漆”的部分,更愿意将之视为作品整体的一部分,不可分割,也不必突出,也不必局限。
在吴观真采用大漆和苎麻的组合之后,也有其他人开始模仿,这些一开始给他造成了一些困扰,但当他把视野开放之后,这些困扰逐渐消退,材料可以复制,“自我”是无法复制,这些才是艺术最宝贵的部分。
艺术家最终所有只是作品,作品接受大浪淘沙的洗礼,后来人能够从这些作品中感受到这个时代人的思想、精神面貌和选择,这就够了,而一个人的名字,其实微不足道。
看完大漆的故事,你最喜欢吴观真的哪一组作品呢?欢迎下方留言和我们分享你的想法,DECO将选出一位精彩留言送出一本新刊。
监制 | 庄娅琼
摄影 | 朱海 造型 | 吴量
文 | 东来 视觉 | Freda
编辑 | 冷面 助理 | Robin
部分图片来自吴观真提供
本文为《ELLE DECORATION家居廊》版权所有,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投稿,请联系留言获取转载、投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