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我们献给罗尔先生的不是爱心,而是深深的恐惧

2016-12-01 张丰 公大资讯



文 |


深圳的罗尔先生,女儿患了白血病。他写了一篇相当感人的文章《罗一笑,你给我站住》,表达了作为一个父亲的痛苦、绝望与抗争。这篇文章被一个营销号拿来炒作,承诺“你转一次,我给一元”,引来无数朋友的转发——最终,就和中国很多此类事件一样,此事也出现了反转,有人质疑这是“带血的营销”,也有人把矛头指向罗本人,称他有“三套房”。


这可能是自有公众号打赏以来的一个奇迹:营销号和罗本人的公号,打赏都迅速超过5万元,触碰微信公号单篇单日打赏到5万“熔断机制”。在我的朋友圈,有几位做父母的,都一度为不能参与打赏而焦虑不安。短时间内,罗尔和相关人员募集到超过100万的资金,连深圳市民政部门也介入进来,想对资金进行监管。


这个消息的反转,是从传出罗先生在深圳和东莞有三套房开始的。他本人在接受梨视频的采访时,并没有否认三套房的事实,只是表示“没搞清楚”,“东莞的房子房产证还没办下来”。那些对罗先生不满的人,逻辑是这样的:一个在北上深有房的人,为何不先卖掉房子,而是策划出这一个营销事件?募捐的起因,肯定是没钱,因此,一个“有三套房”的人,还有资格呼吁公众为自己患绝症的女儿捐款吗?不少人从同情变成愤怒,从爱心变成了仇恨。


一个现实是,家人的一场大病,会立马让看上去体面的中产阶级生活现出原形。自从有了众筹募捐平台以来,经常看到有人转发求助信息。最让我心惊的,还不是可怕的绝症,而是求助者不得不交代自己的经济实力:家里有存款几万,先期治疗费用已经花掉二十万,已向亲友筹借十几万,后续费用还要几十上百万……在决定走出这一步的时候,同时也就交出了自己全部的自尊。原来,大部分中国人,都没有多少存款,过往在朋友圈晒出的幸福生活,原来只是浮华的表象。


人们对罗尔的不满,某种程度上就在于他并没有“现出原形”。我们献出的不是爱心,而是深深的恐惧。大家都知道,这样的灾难,如果发生在自己身上,同样没有抵抗力,我们之所以还能够在朋友圈晒幸福,只是因为疾病还没降临到自己头上而已。因此,我们特别在意自己的爱心,那就是自己生活境况的表达,也是我们的情绪自救,当我们发现可能上当受骗的时候,就会显得愈加愤怒,就像自己正在滑向深渊一样。


我们假装忘了有医保这回事。我看到有人晒出罗一笑在医院的费用,确实没有罗尔宣称得那么多。但是,像白血病这样的疾病,往往会有一些昂贵的药物,需要自己购买,培门冬酶注射液,一支的价格超过4000元,但是这种有效的药物,往往都属于自费范畴,并不在医保报销名录之中。总体上来说,中国人看病,还是需要自费的:你要想办法搞钱,才能继续保住自己的生命(当然,很多病治不好,这是另外一回事)。如今碰到罗一笑这样的案例,媒体都不会讨论医保的问题了,因为大家知道,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过去很多年,在不同的时机,人们进行了无数次讨论,最终的结果,就是眼前我们能够看到的。



有朋友指责,罗尔陷入争议中,是因为这是很业余的慈善,这样的事情,应该有更专业的人士或机构去做。现实的困境在于,2016年通过的《慈善法》,特别强调“资质”,那些有资质的机构,由于最近几年负面新闻多发,公信力余额已不足。以前,媒体往往会报道这些有感人故事的绝症患者,开通一个账号,就可以帮病人募捐费用。但是根据新的《慈善法》,像报纸和电视台这样的传统媒体,必须去申请,才能获得募捐的资质,相关的审核非常麻烦,最终的结果是,媒体在报道的时候,往往就不再提募捐了,也不能再公布捐款账号。


最终,我们不幸来到了为自己募捐的境地。这个社会上有太多罗一笑,在网络求助平台上,那些求助者自己缺口大多都是几十上百万,但是,在达到我的视野的时候,往往才筹集到几万元。一个人患了绝症后能够得到的捐款总额,取决于自己的人脉(认识的人会多少捐一点)、人品(那些曾为公义付出的记者,患病后募捐的情况也比较理想),某种程度上也是你全部社会价值的体现:你的人生经历,能够写成一个感人的故事吗?这将是你最后一次售卖自己,也是衡量你这条命值多少钱的时刻。


这种个人之间的互助,必然会导致营销或者炒作的出现。大部分人身上都没有感人故事可写,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得了绝症,打媒体热线,记者都不会感兴趣。在互联网时代,只有你身上有可供传播的故事,才能引起“病毒性传播”,当越来越多的反转出现的时候,公众就会趋向麻木不仁。你必须提供更能打动人心的故事,在这个时候,有机构看到有利可图,介入进行营销,也就成为必然了。人们称这种营销为“带血营销”,充分表达了这种愤怒情绪,但是除了再一次受骗上当之外,你又能怎样?


我们会要求求助者要有公信力,互联网众筹求助平台,借鉴了新闻业的做法,不但把受助者个人信息公开,也要求提供医院的诊断和病例,同时,也向新闻业的“多信源”要求那样,找几个人来担保真实性。即便如此,在一桩救助行为因为影响力而成为公众事件后,还是有可能出现逆转。这种个人之间的相互救济,必将导致对个人道德进行更为严格审查:一个接受捐助的人,必须比普通人更干净。如果你曾经出轨,是否还有资格获得资助?如果你被曝光曾经去马尔代夫旅游,你的求助也会大打折扣。如果道德上有亏欠的人出来募捐,将陷入受到公众诘难的境地。


最终,本来应该属于公共范畴的事情(医保或者慈善),演变为个人之间的道德拷问,而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将因一次又一次的道德战争而衰减。


【作者简介】

张丰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读书人,媒体人。


【精华推荐】

吞噬6岁男童的枯井,为什么没有人管

监管部门信息打架,北京活鱼下架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中国没有你们想要的名媛,名妓也没有


 ·END· 


大家 思想流经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见 · 价值 · 美感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ipress@foxmail.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