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想回到“她”的怀抱......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进一步推动我市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充分发掘五邑银信(侨批)的红色印记和背后的故事,中共江门市委宣传部联合省、市媒体,推出系列融媒体报道——《侨批中的党史》,带你回顾那段峥嵘岁月,感受华侨华人的家国情怀,通过讲述五邑银信中的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




一封请人代写的银信,

一腔满怀对祖国欣喜和期冀的热忱


《侨批中的党史》之一


“喜鹊喜,贺新年,阿爸金山去赚钱,

赚得金银千百万,返来起屋兼买田。” 
这首流传在江门五邑民间的童谣,展现了侨眷对银信的期盼和收到银信的喜悦。


在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

收藏着许多珍贵的五邑银信(侨批)。

一封1953年从印尼寄回江门的银信

就是其中之一。

这封银信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几经辗转,

我们找到了当年的收信人陈成长。



这天,

沿着江门市新会梅江村的乡间小路,
记者来到九旬老人陈成长的家。


‍屋内的大屏电视机
正播放着老人喜爱的节目,
九十多岁的老人身体依然硬朗:
“我耳朵好着呢,我听得清......
今天真热闹,我结婚都没这么热闹过......”


在老人家里,
收藏着不少他与远在印尼家人的
往来书信、照片和银信。


陈成长的父辈一代就在印尼谋生。
老人回忆道:
“木材生意、冰室、金银铺,这些都有做过......
我五岁那年,
和弟弟、堂姐、外公从印尼回国......
回来干什么?读书认字啊,
那边(国外)没有中文学的......”

看着尘封已久的“家书”
老人讲述了那些艰难的岁月。
抗日战争期间,
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祖国大地,
哀鸿遍野,民不聊生。

身处异国他乡的亲人寄回的银信,
不仅使思念之情得以缓解,
一同寄来的银钱
更使他们经济状况得到改善。

新中国成立后,

陈成长的生活终于有了好转。

如今,

那段苦难的日子已经成为过往,

老人回忆起来依然很有感触。

据了解,

今年96岁的陈成长老人,

自90岁起,

每个月都能领到国家的高龄津贴。



那些年,
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梅江乡亲们,
不仅关心远在故乡的亲人,
同时也心系祖国的发展,
他们见证了不少重大历史事件,
并把个人感想和意愿告知
相隔千里万里的家人。
一封封银信记录了他们的
桑梓之情、家国情怀。



陈成长老人的妹妹陈金秀
当年与父母一同在印尼生活。
1953年,
她寄给远在江门新会家乡哥哥和大嫂的银信
为记者一行人还原了当年的故事——
有那么一群人,
他们不远万里,
只为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一纸银信,寄托多少深情!

让我们一起通过这些银信里的故事,

重现书信中的红色印记

👇👇👇

“中国人民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正确领导下获得了彻底的解放,强大的,自由、独立、幸福的新中国已屹立在世界上,中国人民成为真正的主人翁了,不能否认,海外的华侨都一批一批的投入祖国的怀抱里。”


新中国成立,一批批华侨回来了,积极参加新中国的建设。银信中的内容反映了新中国的成立受到广大海外华侨华人的拥护,欣喜之情跃然纸上。


写信人陈金秀在信中描述到:解放后的新中国在短短三年中,全国的一切都焕然一新,人人都有工做,有饭食,各城市恢复热闹。


陈金秀向大哥表达了想回国读书的意愿,并拜托哥哥和嫂子了解政府是否对华侨学生回国求学有相关的扶持政策。陈金秀表示,不仅她本人有这样的意愿,他的同学们也等待答复后,准备集体回国。


信件具体内容大意如下

(部分措辞有调整):


亲爱的大哥、大嫂:

  时代不断地前进,时间也一日一日地过得水流一般快。解放后的新中国在短短三年当中,全国的一切都焕然一新,建设方面也日增一日。目前,人人都有工做,有饭食,各城市恢复热闹,生产力增加数倍,生活好转,这可是真的吗?我自己也常常看《人民画报》的内容,我认为和事实是相同的,你们现在也必定是过着同样的幸福生活吧!

  中国人民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获得了彻底的解放。强大的,自由、独立、幸福的新中国已屹立在世界上,中国人民成为真正的主人翁了,不能否认,海外的华侨都一批一批的投入到祖国的怀抱里。最近,我有很多同学已回到中国去了,他们给我们的消息和信,令我也想回到国家去。故此我请求你们答复这几个问题。前几天我听到朝鲜已经停战的消息,胜利到底是属于爱好和平的人类,这大概你们也听过了,而感到说不出来的欢乐,同样我们华侨也有这种无比的痛快。

  大哥,请问现在如果我们华侨青年学生初三毕业后回国是好吗?亦且在你的想象中如果我明年要回国怎么样?关于学费方面是否由国家负责,使我们的家长不必寄款可能吗?因为我听说在中国念书的华侨可以免费,这可真吗?


陈成长老人家里的相框

贴着不少亲人的旧照片。



可见这是一个人丁兴旺的大家族。

陈成长老人提到,

妹妹从小在国外长大,

并不会中文,

因此寄回家乡的银信都需要找人代笔书写,

但这并没有阻挡她对祖国的向往。


↑陈金秀照片


其实不仅陈金秀有回国意愿,

上世纪60年代初期,

陈成长的父亲还曾写信告知他,

想将家族里的几个孩子送回国内读书认字。



即使身处异国他乡,

依然不能忘却母语和乡音,

这是华侨华人们对祖国最质朴的情感。



新中国的成立,

让身居海外的华侨扬眉吐气。

中华儿女的命运,

与党和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

无数海外华侨满怀着对新生国家的期待,

纷纷回到国内定居、工作和生活,

形成了一股回国浪潮。

而在这股归国潮中,

华侨学生是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些还未完成学业的年轻学子早早相约,

成群结队地登上轮船奔向远方的祖国。

或许他们已经忘记了曾经的乡音,

但大洋对岸,

那是“她”在召唤着游子归来,

“她”是崭新的中国。



尘封在五邑银信(侨批)中的

那些家风故事、诚信故事、爱国故事

是中华民族近代移民史、

创业史、奋斗史的重要见证。


一封封泛黄的银信,

就像一场场跨越百年时空的对话,

诉说五邑先辈爱国爱乡的浓烈情怀,

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行。


陈成长一家的故事

正是那个时代里

热切渴望归国的华侨华人的一个缩影。



江门台山海口埠银信博物馆。谭楚明摄


归侨学子:

希望的种子播撒在祖国大江南北


从1949年至1953年,经各地侨务部门接待安置的侨生约有1.9万人,连同未经侨务部门接待而直接入学或参加工作的估计有2到3万人。

对于源源不断回到国内的华侨学生,政府至感欣慰和欢迎,并从接待、考试、入学、补习等环节对侨生给予适当照顾和安排。

“集中接待,分散入学”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针对华侨学生回国求学制定的方针。广州和北京是侨生回到祖国后的主要集中地,他们在这里参加由教育部组织的统一招生考试并等待分配。单纯的入学考试照顾不足以解决回国时间不一、课程和学制衔接不上、难以迅速适应国内生活环境等问题,为此,国家先后在侨生集中的北京(1952年)、集美(1953年)、广州(1952年)、汕头(1959年正式改名)、南宁(1960年)、昆明(1960年)和武汉(1960年)七个城市设立了“归国华侨学生中等补习学校”,集中接收新回国的华侨学生,为其提供文化课程的补习教育,使之达到国内学校相应水平后,即转入各级正规学校。随着各地华侨补校的建立,侨生的接待方针也进一步完善为“集中为主,分散为辅”,即将绝大多数侨生安排到华侨补校学习,再分送到各地学校就读。
在国家政策的照顾下,归国侨生陆续出现在祖国大江南北的各个角落。不管是去到边远地区的侨生,还是留在大城市工作的华侨学子,他们在到达工作岗位后都兢兢业业,辛勤劳动,为新中国的建设奉献自己的青春。
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不少学有造诣的华侨知识分子也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工作条件,怀着拳拳报国之心,冲破重重阻力,回国或振兴科研,或投资建厂,或兴学助教……第一个回到新中国的彭桓武教授,是中国原子弹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当他从爱尔兰启程时说,“回国是不需要理由的”。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的五年间,各行各业的华侨华人归国者近18万人,据悉,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位科技专家中,有21位是从海外留学归国的。正是钱学森、陈宗基、王淦昌、钱伟长、钱三强、华罗庚等科学家奋战在新中国的各条战线上,缓解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科技人才短缺的艰难局面,奠定了新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展示国力的最初基础。

爱国华侨:

出资出力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


一张张斑驳的照片,一段段动人的故事,一件件感人的壮举,组成了无法忘却的珍贵历史画卷。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华民族一步一个脚印,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100年筚路蓝缕,100年奋斗不息,通过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华人民共和国已成为促进世界进步的中坚力量。五邑籍华侨华人与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与家乡的故事,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见证了100年的沧桑巨变。党的事业蒸蒸日上、祖国的繁荣富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海外华侨的积极参与。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1951-1965年期间,台山侨汇收入累计1.043亿美元,开平侨汇收入累计6039.6万美元。华侨投资也有不少成绩,江门市建成华侨新村、华侨戏院和华侨造纸厂等;台山建成大隆洞水电站、蛮坡头水电站、华侨自来水厂、 华侨粮食加工厂、华侨瓷厂、三合糖厂等;开平建成较大的氮肥厂。新会龙潭水电站、华侨电机厂、磷肥厂等都是利用华侨投资款兴建起来的。教育方面,江门、新会的华侨中学,是华侨捐资兴建的。


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教授刘进介绍,在开平碉楼申遗和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筹建的过程中,发现和征集了大量的银信,这些银信都记录了他们对祖国和家的眷恋,是五邑华侨历史的重要见证。


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刘进教授:


“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些暗藏的不甘心失败的反革命势力妖言惑众,暗中破坏。一些海外华侨写信给家乡亲人说,新中国在国际上已经具有很高的地位,虽然国内尚未完全安定,但过两年一定会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这说明,当时海外华侨对新中国满怀信心,对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革命初心非常认同。”


华侨华人们都有强国梦想,在过去,由于背后没有一个强大的祖国作为坚强的后盾,他们在国外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他们参加支持辛亥革命、抗日战争、支援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实际上都是华侨华人为民族复兴梦想的努力。


爱国华侨领袖司徒美堂


谈起华侨支持革命事业的历史,就不得不提到大名鼎鼎的爱国华侨领袖司徒美堂先生。1868年,司徒美堂生于江门市开平,由于家境贫困旅美谋生。


1904年,孙中山在美国宣传革命时,在司徒美堂家住了5个月。孙中山远大志向让司徒美堂钦佩不已,于是他毅然开始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事业。


司徒美堂虽身居海外,却继续关心着祖国的命运。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消息传到美国,华侨各界一片震怒,司徒美堂更是奔走呼号,积极投身于,祖国的抗日救亡运动。在他的组织、宣传和倡导下,募得数以亿计的巨额款项,有力地支持了祖国的抗日战争。据统计,仅当时的纽约一地,广大华侨平均每人就捐了近1000 美元。


1942年初,司徒美堂在重庆出席了周恩来为他举办的欢迎会,并发表了坚持抗战、反对投降的演讲。皖南事变爆发,司徒美堂旗帜鲜明地表示了自己的愤慨,他坚持团结,反对分裂的义举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肯定。


△司徒美堂在中共驻重庆办事处门前与周恩来等的合影。(左起:司徒柱、董必武、司徒美堂、周恩来、徐汉、邓颖超)


司徒美堂曾言:“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新的生活已经开始,这也是为什么我并没有感到老的原因,我的心是年轻的。”


1949年1月20日,毛泽东电邀司徒美堂回国参加新的政协会议。司徒美堂收到邀请后,力排众议,毅然决定回国。


△出席政协会议的部分代表合影(前排右四为司徒美堂)。


1949年10月1日,已是耄耋老者的司徒美堂站在天安门城楼上,与开国元勋们并肩而立,共同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


爱国也爱乡的司徒美堂还十分关心家乡的发展。司徒美堂曾回侨乡江门调研,为侨乡土改政策提出中肯的建议,保护了华侨、侨眷的利益。


建党100周年

充分挖掘侨史与党史的紧密关联


位于江门五邑大学鹤山楼的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是2019年江门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建设这一重要任务而设立的。

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刘进教授:


海外华侨大多数是底层的劳动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理念有所了解的华侨,都非常赞同和支持党的革命事业。新中国成立之时,美国华侨得知消息,万分激动,纽约衣联会的华工们,不顾国民党势力和美国反共当局的威胁,在美国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他们为百年前赴后继的斗争,实现国家独立而欣喜。


从银信中看党史有着合理的历史逻辑,譬如,珍藏着许多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海外华侨捐资、投资祖国的档案,他们主动提出,捐助家乡学校,捐赠国内急需的化肥,购买拖拉机等农具等。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华侨对祖国的贡献以往很少为人们所知晓。华侨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从未间断过,国家改革开放大环境为他们积极参与祖国和家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广东作为华侨大省,江门作为著名侨乡,挖掘银信中的党史是题中应有之义,有助于我们凝聚侨心侨力,同圆共享中国梦。


点击下方图片,

了解更多

👇👇👇


资料来源: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江门市侨务局等

江门广播电视台综合整理

编辑:东聆



戳上图或戳链接了解更多详情☞火速围观!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江门还没考驾照的恭喜了!


集体涨价!很多江门人爱喝!


爆汁鲜甜!江门这种水果成熟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