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对化工学院的“Bravo5”团队来说,是双喜临门的一年。这一年他们团队参加了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并获特等奖,同时,团队的5名成员在这一年里集体保研上岸,收获了自己心仪院校的offer。这样的令人欢欣雀跃的成果,对于他们五个人来说,并不是“从天而降”的惊喜,也不是灵光乍现的成果,就像队长林海瑞所说的那样:“对于这些收获,感觉更多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
“要创新需要一定的灵感,这灵感不是天生的,而是来自长时间的积累和全身心的投入。没有积累就不会有创新。”对于工大化工学院“Bravo5”团队的五名队员来说,这句话他们有着切身的体会。
已经保研到浙江大学的林海瑞,在大一的时候就开始为保研而不断努力。“保研并不是我的最终目的。”他说。最初他选择读研,是想要继续深造,丰富自己的经历,拓宽自身的视野。为此,他注重学业,扎扎实实地学习专业知识,获得过省政府奖学金。“我大一的时候因为微小的分差与国家奖学金失之交臂,为了弥补这样的遗憾,离自己的梦想更近,我在辅导员的建议下开始接触学术竞赛。”林海瑞分享道。一同和林海瑞开启“学术竞赛之旅”的,还有他的同学董诏熙、叶俊颖,前者成功保研到华东理工大学,后者保研至南方科技大学。从大一到大三,他们“铁三角”一同参加了“运河杯”、“节能减排大赛”等多个学术竞赛。“不仅仅是为了保研,我参加这些学术竞赛更多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我一直认为,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董诏熙谈起自己参加学术竞赛的初衷时这样说道。2021年,赵佳怡和张朱涛也相继加入这个团队。他们都是从大一大二起就开始为读研而做准备。赵佳怡曾经参加其他高校的夏令营,在夏令营中她发现“除了学习成绩,科研经历也是能否成功保研的一个重要因素。”她加入了“Bravo5”团队,如今也成功保研到南方科技大学。保研至天津大学的张朱涛,是最后加入这个团队的,他说:“大学四年里,保研的目标就像一种内在驱动力,鞭策着我在各个方面不能松懈,这几年我参加了很多竞赛,也正是这些经历让我能在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做出令人满意的成果。”从大一到大三,五个人虽然在不同的班级,但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成功上岸。2021年的3月份开始准备全国大学生化工竞赛,他们组成了这只“Bravo5”团队,开始有了一个共同的的新目标——齐心协力,共同冲击8月份的胜利。“在学业方面我一直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也去积极尝试了各类学科竞赛。在准备这次化工设计竞赛期间我才发现,从前扎实的专业学习和丰富的竞赛经历,已经成为了我最宝贵的财富。”队长林海瑞回忆起那五个月的竞赛经历,如是说道。从前的各式各样的竞赛经历,让团队成员在准备这次化工竞赛过程中,在分析问题、查阅文献、论文格式等方面具备了充足的经验。“团队协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从前的其他竞赛的经历让我们的分工更加合理,每个人都能发挥长处,也调动了各自的积极性。”队员们说道。本次全国大学生化工竞赛,主办方给出的关键词是“异丙醇”,要求参赛队伍自行设计合适的工艺,将书本理论应用于实际生产,这对于每一个队员来说都是全新的挑战。在比赛的前期,最重要的是确定设计工艺路线。摆在“Bravo5”团队成员面前有两种选择:第一种是传统方案,相关的文献资料齐全,有着全套现成的工艺路线,但是相对保守,缺乏创新性。第二方案创新性强,绿色环保,符合国家十四五规划的要求,但由于涉及的化学反应动力学和有关反应器、分离工艺等方面的文献少,工艺相对不成熟,风险比较大。“我们最终选择了创新的方案,因为我们全体成员共同的目标就是走到最后,难度高、挑战性强的项目才具有更强大的竞争力。”队员董诏熙说。正是因为全员一致的决心和挑战的勇气,“Bravo5”团队最终才得以将全国特等奖收入囊中。确定完工艺路线的方案后,团队开始如火如荼地逐步推进研究的进度——设备设计、三维建模、可行性研究、流程模拟、环境评价、文档编写......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相关的困难也逐渐显现。对于赵佳怡和张朱涛来说,比赛的初期是一段难熬的时期。不同于其他三人都是化工智能制造班,赵佳怡和张朱涛学习的是应用化学。“就像是学习理科的我们要去从事工科的研究项目。”赵佳怡说。张朱涛分享了一些准备过程中的细节:“因为专业性的问题,像是最基本的CAD,我们要从头学起,一边学习一边实操。好在我的队友都会不断地指导我们俩,比如有些东西我不会画,他们会给我演示一遍。然后我们慢慢就逐渐上手起来了。”从3月到8月,漫长的比赛周期带给每一位队员的挑战,不仅是学术的困难,更是心理状态上的考验。在比赛最紧张的时期,与大三的期末考试正好“撞车”——“为了保证一贯以来的绩点水平,期末考试自然是不能松懈的,但也要继续推进研究的进度,学业和竞赛的平衡很重要,”林海瑞说,“在考试周的后期,我复习一两个小时,都会去B站学习比赛软件,把这当做另一种放松。”而对于董诏熙来说,比赛后期的心理疲劳是一场难以克服的挑战,从三月份的热情高涨,在经过数月以来数不清的熬夜后,身心俱疲是难以避免的。“我至今还记得7月16号,那天我第一次看到了朝晖凌晨四点的样子,”董诏熙回忆道,“那时候已经是比赛的冲刺阶段了,那天其他人已经陆续走了,我当时在准备经济分析的内容,因为内容连贯性强,所以我想要一次性完成。当我结束工作走在朝晖的桥上,看着已经泛白的天空,是一种非常奇妙的感觉,”董诏熙说起那种感觉:“我感觉是一种自我成就感,从前我认为我是一个挺浮躁的人,经过这次比赛的历练,我突然发现我是能静下心来的,是能沉住气做研究的。”也正是因为这场全国大学生化工竞赛,董诏熙逐渐发现了科研的魅力,更坚定了自己走科研道路的决心。“以前我觉得自己是不适合从事科研工作的,相比我的队友们,他们能够做到因为一个知识盲区,就坐一整天去查阅几十篇文献,我觉得自己是属于心浮气躁的那一类,没法做到整天泡在实验室里,”董诏熙说,“但参加竞赛的那个几个月,要求我们每天看各类的文献,去画图纸,去写文档,去操作各种仿真软件。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我能沉心静气做研究的时间越来越长了。”董诏熙坦言道很感谢这次竞赛,让他发现了全新的自我:“我想,既然现在的我都能够沉下心来做竞赛的研究,那以后也一定能专心从事科研。科研这条路,我走定了!”在问到团队特色时,赵佳怡作为团队里唯一一名女生,有着不一样细致的观察和思考:“和而不同的团队氛围和严谨的学术态度,是我们胜利的法宝。我们团队的董诏熙是一个心直口快的男生,我们常常因为学术问题产生分歧,有时候也会吵架。但吵完架的第二天,大家又能很快回到之前快乐融洽的气氛,而且他是一个内心坚定,积极乐观的男生,在大家动摇的艰难时期,他就是团队的定心针。”在朝晖校区其中一个教室的黑板上,曾经记录了“Bravo5”团队比赛末期的一点一滴。在这块黑板的正中间,是距离初赛截止日期的倒计时,周围密密麻麻的记录了团队成员的自我勉励的话语“坚持就是胜利!”,还有各个队员负责的区块内容的简要记录。“提交作品的时候就因为大家有负责的区块,每个人都有自己要改的东西,他大家就把各自的任务列在黑板上,一目了然,这样就可以避免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除了扎实的学术基础和全身心的投入,往届参赛的学长学姐也将自己的经验倾囊相授,具有丰富的工程经验的老师也在文稿和画图方面给予每一位队员最细致的指导。在2021年的8月份,“Bravo5”团队从华东赛的60支队伍中脱颖而出,最终在全国赛的强强争霸中获得特等奖的出色成绩。“正是因为这次比赛,我拿到了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的入场券。但我的收获远不止这些。”董诏熙说。和团队其他四名成员不同,在此之前他并没有获得保研资格,在参加竞赛的同时,他也在准备考研。因为竞赛和考研复习的时间是冲突的,这次比赛对于他似乎是一场“豪赌”。“我从没将这次比赛看做一次‘赌博’,就算最终没有获奖,我也不会失望和后悔,”董诏熙说,“能和能力出众的队友们去参加化工专业‘天花板’级别的学术竞赛,这段难得的经历对我而言就已经足够了,我相信我的队友,我也不会后悔自己的选择。”赵佳怡则是将这次比赛比作一项工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以致用,全面思考,不能忽略任何的细节。“毕竟,实际生产中任何的小疏忽,都会酿成巨大的灾难,我也认识到对于未来读研生涯的科研工作,严谨是多么的重要。”回忆起五个月的竞赛经历和三年为保研奋斗的点点滴滴,不难发现,竞赛和保研需要付出的努力是那么的相似。“它们就像一个复杂的模型,你没法在短时间内分析清楚他的原理,但当我们把它们剖析成一点一点,耐心地去弄清楚每一点,不急不躁、沉心静气地走完这条长征路。”“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研就像一条“光荣的荆棘路,探索着人类知识的边界,虽然这种探索难免伴随着压力与痛苦。但在这个过程中,科研不仅托起个人之梦,也托起了强国之梦。在科研的道路上,五人积累深厚的知识,诞生出色的想法,捕捉乍现的灵光。与此同时,他们也在漫长岁月中不断发掘自我,在风险与挑战中勇于尝试,在团队成员中感受合作的魅力。竞赛国奖,集体上岸,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次全新的开始,山高路远,前途可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党史学习进行时”专栏第一百九十七期题目来啦~快来跟我们“一期一测”学党史并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学习心得吧!
点击查看答案▼|往期回顾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有作为——浙工大技术构建全球最大维生素D3系列产业链
戳我看看→
美丽有才!锂电之父都为她点赞!这位浙工大培养的女博士了不起!
戳我看看→
特别的寒假,特别的他们
戳我看看→
投稿邮箱 / officialzju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