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直博北大的他,立志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而奋斗!

欢迎关注 浙江工业大学 2022-04-27


精研学业,步履不停

他三年平均绩点4.33

三年绩点位居专业第一


追求卓越,致力创新

他曾获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一等奖

获国家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等荣誉

保研至北京大学医学物理和工程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心怀祖国,勤耕科研

他致力于将所学运用于服务社会之中

希望为中国制造打破西方垄断

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他就是理学院

2018级应用物理学专业本科生

2021年度浙江工业大学十佳大学生

郑夫夫


我们看到的是那个直博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三年专业排名第一、拥有多项专利的他,但在暗地里,他也曾困住,跳出,困住,跳出……这是他成长路上的常态。那些已经错过的“遗憾”、缺席的时间,终让他在科研的道路上臻于完善。


初开物理小盒子


郑夫夫坐在椅子上,忽然感觉左眼镜片上有一丝模糊,他赶忙摘下眼镜,掏出眼镜布,反复擦拭着镜片,又重新戴上,深呼吸了几次。
这是高考的语文考场。郑夫夫焦虑不安,明知是命运般的考试,却“不知道为什么,一遇到难题,就控制不住地走神。也许是4月选考那场打击一直在我心里”。
那次,郑夫夫没能打好物理和化学这两张王牌,白白丢了15分。然而一分就对应着一千人次,横跨于理想与现实间的大峡谷,让他望而却步。上课经常走神,平时努力不进去,到了考场上也总会有一些小动作,这样糟糕的状态一直伴随到高考,结果自然不言而喻。
考完那个暑假,郑夫夫时常陷入长久的思考,回顾过往的高中经历,他想知道“为什么”。“后来我意识到应该是这么一个道理:没有打好基础,过分在乎结果。”
的确,有足够的付出,才能有所收获,但在高中,他找不到使力的点。
“其实高中这种刷题式教育并不适合我”,郑夫夫期望一种,能激发学生在自己所热爱的领域上,不断探索的教育。“我有时就是不想刷那么多数学卷子”,有时他更愿意花时间自学像微积分、原子物理这种可以推进他实验进度的知识。
幸运的是,在物理这门学科中,热爱得到短暂实现。那天,在学完库仑定律(关于电荷吸引力的公式)后,他突发奇想,想去探索有关“磁铁吸引力”的公式。
于是,设计实验步骤、搭建实验装置、自学物理知识、手动建造模型、查阅学术文献……兴趣似井喷一般不断涌出,一发不可收。用他的话来解释:“我当时特别着迷那个实验,上课也在思考它。因为我特别喜欢的就是,自己探索书本中没告诉我的东西。”
这是他第一次如此沉浸于科学探索,最终他用自己所得的理论解释了实验,“这是最令我快乐的”。在种种探索的激发下,日濡月染,他彻底爱上了物理:“物理就像个小盒子,打开它,仿佛就看见了整个世界。” 
迫于升学压力,而后郑夫夫几乎没有闲暇再深入探索。难以实现自己所殷切和喜爱的东西,这样,他在高中阶段就一直处于一个站不实的状态,直到大学。
再出发前,他曾在心里写下:种下梦想的种子,悉心浇灌,静待花开的声音


干与想的拉锯


“我当时是反对的!我们的项目参加‘互联网+’ ‘挑战杯’这种比赛为时尚早,但我还是硬着头皮去做了。”

对于“互联网+”和“挑战杯”这样的比赛,能“进军”省级的项目,一般都已经孵化落地,或即将落地。可他们的项目呢?


2020年5月,郑夫夫加入我校理学院应用物理专业李德钊老师的科研团队。出于“拓宽知识面,锻炼算法与编程能力”的想法,他正式着手“基于脑电信号监测的智能音乐助眠系统”项目(用以帮助睡眠障碍人群,以下简称“助眠小精灵”)。

随着该项目的不断升级,团队得到扩充。然而,很多刚踏入科研的小白,最初是抱着丰富自己的简历、加综测分才加入的。面对这样一个庞大,而前景又有些遥远的项目,大家略显迫切地,想要在本科阶段,获得更多成果。于是那时,团队的科研氛围,渐趋被一种“频繁拿项目去报比赛”的浮躁气所扰乱,而“助眠小精灵”项目,更是被理学院作为2021年‘互联网+’赛事的重点培育项目之一。
“当时我第一反应是反对的!因为项目本身还处在研发阶段,特别是助眠方案的设计与验证,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的确,既作为助眠设备,想要参赛,就应该具备一份测验报告,告诉大家用此设备会有怎样的助眠效果。可是当下,他们面临着短期内,甚至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助眠场地,来验证效果的困境。
项目并不占优势,但作为团队负责人,肩负着成员的殷切和学院的期望,郑夫夫还是硬着头皮去做了,他想尽力做好。
比赛接踵而至,而赛制前期最最看重的就是立项书。因此,团队总是忙着填写各种申报书、打磨“商业计划书”等。可以说,这些完全是商业上的事情,对于项目本身并无增益。“我能感觉到,我们并没有在做实事。”大家好似被赛事的忙碌支配得忘记了项目的本来的样子。按原计划,当下,他们应该专注技术攻坚。
这种矛盾感在郑夫夫内心愈演愈烈,每当团队中经管的同学问及“项目技术到了哪一阶段”时,郑夫夫都特别内疚,“我真的不好意思说‘我们这个技术都没跟上来’”。
比赛一直在推进。他们就像在赶鸭子上架,没有实际成果,却仍在费力绘制和美化商业性的大饼。看似在努力,却始终停留于“想”,以至于在校赛中,他们就被刷下来了。
再回忆起,郑夫夫仍慨叹:“这真的不是我们这个阶段应该做的一个事情。想获得更多实际成果,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我始终认为,最重要的是锻炼能力,以熟悉整个项目的架构和未来进展为目标,争做出自己的创新点。”
对于比赛结果,他明白“差距就摆在那”。转头,郑夫夫又继续“干”。联系心理系的同学,到处筹备实验场地,更改效果验证方案,培养新的负责人……那看似不起眼的日复一日,终让他在将来的某一天明白坚持的意义。
在项目初期的调研阶段,他从当今的白噪声、脑波音乐等助眠方法出发,一直追溯到最早唐朝发明的第一款安眠药,将助眠历史完整地梳理了一遍。日复一日。
拥有鲇鱼体质的他,也曾带领团队,将合力最大化。其中不乏有经管的同学帮忙做市场分析,物理系的伙伴共克算法,信息学院的成员设计眼罩枕头芯片等硬件。为了项目的软件跟硬件更好衔接,同学之间,每两三天就会交流一次想法与问题。每周找导师展开组会,汇报项目进展。后期,在领导整个项目后,郑夫夫更加深究,课间也常被他拿来思考代码里的某个bug。那时,他平均每天科研6小时。日复一日。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日复一日,终让项目在算法上的精确度逐渐提高,尤其在睡眠分析上,现在高达90% 以上,与目前国际上的最高水平相差无几。郑夫夫带领团队在实干中斩获“浙江省物理科技创新竞赛一等奖”,并以他为头,发表了一篇EI论文。如今项目已与企业达成合作,即将孵化落地。
“这是大家一起目睹整个项目变强的一个过程。”他不禁感慨。
在科研渐趋年轻化的当下,郑夫夫要我们扪心自问“自己为什么要做科研,以及热爱的领域是什么?” 
而他好似真的如三年前,自己所期望的那样,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乘风破浪。


种花不问果


2021年7月,郑夫夫即将迎来本科阶段最后一个“大战场”——北大物理学院夏令营。在这里,他要面对来自全国的尖子生,诸如中科大、复旦,与他们进行“七选二”的残酷竞争。这一战,高中的梦魇再一次向他袭来。
为了保研,郑夫夫从3月就开始“操练兵马”。他先为自己明确不同层级的目标院校,从北大物理系,到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再到浙大物理系。划分清楚后,郑夫夫发觉:“就想去北大物理系!”的确,那儿是最高学府,是物理人梦想的殿堂。
面对诗和远方,内心却渐显退缩。他开始不由担心,担心自己的科研经历是否正统,相较纯物理研究,交叉了脑科学和计算机;是否因为忙于科研而没有扎实专业知识,在量子力学上缺乏深入浅出;又或是怀疑到底能不能战胜出身985的对手。担心结果的那种焦虑情绪好像又涌上来了。“可能是高中的心理阴影吧。”郑夫夫坦言。
自古雄才多磨难,谁能说,这不是郑夫夫成长成才路上的一道关卡呢?
距离面试只剩一个星期了。那几天,他每晚吃完饭,都特地到自习室旁边的花坛边散步,给自己一个空间,去理清这仅剩的一个星期,究竟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以往的各种经历在他脑海里争相涌现,有成功,有失败,有失败就倒下了,也有再次爬起来……交织的画面中,他注意到那个拿着百科全书,坐在房间里不为所动的小男孩,画面一转,又来到那个上课偷偷学习原子物理的高中生旁,接着又被那个不问结果,一心投入研究,坚守初心的自己所触动。
热爱笼罩了那颗摇摆的心。“我就告诉我自己,担心结果没有用,如果我再不去做点什么,我内心只会越来越空虚。”

郑夫夫与同学研究智能花盆与相关研究成果

他真的去做了,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郑夫夫降低预期,重新巩固专业课、整理科研中所做的创新点、打磨英文介绍、发十来封邮件联系导师。“我当时是投到北大物理学院高教授那边,他也是第一个给我正面积极的回复的老师!” 
“他和我说,‘同学,你的这个科研经历跟我们实验室目前开展的这个方向非常的吻合’,他就鼓励我参加北大物理学院的夏令营。我也发现,高老师正好是物理专业中做交叉方向的。我突然一下子就感觉,把握住了。”
在百花争艳的大环境下,郑夫夫最终一举夺魁,拿到了“2021年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夏令营优秀营员”称号,顺利保研北大。
再回首,当我们总是担心结果的时候,郑夫夫直言:“如果我们种下去的种子是番茄,就不用担心会长出茄子。”只要悉心浇灌梦想的种子,成功自然会追着你跑,就好像水到渠成。



山的那边还是山


台湾作家刘墉曾说:“你可以一辈子不登山,但你心中一定要有座山。它使你总往高处爬,它使你总有个奋斗的方向,它使你任何一刻抬起头,都能看到自己的希望。”

如果问:“将科研比作成什么好?”郑夫夫会答:


“山。”

科研是郑夫夫心中的那座山。在翻越一座座山的时候,一些变化在他身上显现出来:从原来的多愁善感转向实干主义,从情绪主导步骤到理性搭建框架,慢慢地,放下功利心,自在地享受热爱的事物。科研让他总往高处爬,也让他慢慢沉淀下来,让他打赢了保研北大这一战,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未来,他将从事原子磁强计脑磁图系统研究,一项在脑科学研究和脑疾病诊断有重大意义的量子精密测量技术,但是目前被美国所垄断。他希望通过自己和团队的努力,实现技术的综合性能指标达世界一流,“我们实验室的老师也是这么要求我们每位同学”。

为我国卡脖子技术攻坚,为中国制造打破西方垄断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这是新的一趟登山旅程,每抬起头时,郑夫夫都能看到自己的希望。
山的那边还是山,科学的世界永远探索不尽。在问及“什么时候会是自己的科研尽头”时,郑夫夫似乎有些怔住了。片刻思考后,他坦率地讲到:“一种现实的尽头就是我真的老了,已经不太能够想问题了,没法再站在最前沿了。还有一种尽头,可能是我面临到量子的一个极限,因为不确定性原理,测量一个物理量的灵敏度已趋近极限。等我就走到那一步,也就差不多了。”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山的那边永远是山,科研虽然没有尽头,但他会尽自己所能,在这条道路上战斗不息。
用如山的意志扛起了生命的责任,如水的执着蔓延着青春的斗志,如火的激情燃烧着生命的小宇宙,这是郑夫夫书写青春的方式。
“关注一些更实在的因素,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我希望能够继续坚持这一条路,不被一些功名利禄所迷惑。”这是22岁的郑夫夫在最后想对未来的自己说的一句话。

郑夫夫和父亲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党史学习进行时”专栏第二百一十五期题目来啦~快来跟我们“一期一测”学党史并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学习心得吧!
点击查看答案

往期回顾


@全体浙工大人,校园疫情防控最新提醒!


戳我看看→



每一个“她”都闪闪发光


戳我看看→


浙工大百余件专利向山区26县开放免费许可,助力共同富裕


戳我看看→


记者 / 赵希雅
制图 / 涂虹宇
推送 / 童   杰
投稿邮箱 / officialzjut@163.com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