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位杰出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在不断的科研攻关中形成了自己的科研态度。她在科研第一线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从一个研究支点出发,不断深入,逐渐延伸出自己科研的主赛场。今天,小编带你走近2021年度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浙江省巾帼建功标兵、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钱丽萍教授的故事。
谈及最初信息工程专业的选择,钱丽萍回忆,“我当时保送浙大,专业可以任意选择。”出于对数学的热爱以及当时所处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钱丽萍最终选择了信息工程专业,也逐渐对这一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04年,本科毕业拿到学士学位后,钱丽萍直博在浙江大学继续深造。国家移动通信的发展经历了从1G到5G的五个阶段,那时正处于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阶段即3G时代,人们对移动网络的需求不断加大。正是基于此环境背景,从2005年开始,钱丽萍跟随她的导师踏上了从事无线网络通信的研究之路。 “当时我的大导师有很多学生,他带的学生很多都在美国,他们回来的时候把美国一些新的网络架构的概念带进来。我的大导师就提出我们也可以研究无线网络,那个时候我也慢慢开始去接触无线网络这一概念。当时英特尔的网络芯片很火,我们就经常做无线路由器、无线交换机这些无线网络设备的设计和调试。” 在浙江大学读完两年硕士之后,钱丽萍不满足于当下的环境,想去外面更大的世界看看,感受不同的科研氛围。于是,钱丽萍准备托福考试,和她的先生吴远老师共同申请了香港高校的博士,开启了香港中文大学的读博之旅。 在香港中文大学攻读博士期间,钱丽萍感受到了与浙大不一样的科研氛围。 “我比较感兴趣大团队的那些教授们在研究什么”,跟随着国外的大团队,钱丽萍继续进行无线网络通信的研究。 2009年,钱丽萍去往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交流访问,主要从事的也是无线网络资源管理的研究。
“我读博时,多媒体服务已成为移动通信的主要应用之一,所以全世界的移动通信研究者都在关注怎样才能提升移动通信的速率,研究发现无线网络资源优化管理可以通过合理利用有限的网络资源有效提升网络性能。这算是当时的一个研究热点,我也就'蹭'热点去了,后来发现这一领域有很多值得研究的东西,就坚持下来,无线网络资源优化管理这项研究便逐渐成为了我科研的一个支点。” 在无线网络资源优化管理理论的研究中,钱丽萍和她团队在无线网络多维资源管理的大规模非凸优化、无线网络多维资源管理的离散连续混合型非凸优化、无线网络多维资源管理的多目标非凸优化三个方面取得了一些创新性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作为保障5G无线通信网络高频效、高能效、低时延以及海量连接性能需求的关键技术,在智慧高速系统、智慧粮库、智慧农业、智慧电网中得到应用,可实现实时视频低时延、低抖动的传输,适应实时视音频QoS要求的交换能力。
“First or Best?”这是钱丽萍对待科研的两种不同态度。“科研只有两种,一种是‘挖坑’的,另一种是‘埋坑’的。做科研要么你去挖个坑开辟一个方向,很多人往这个坑中灌水;要么你把这个坑埋了,大家都没得做了,你是这个研究所谓的收尾者。但往往可能很多的人做的学术科研都在‘挖坑’和‘埋坑’之间,最后一定能产出一些研究成果,不过这其中的含金量及意义,每个人的评价就不同了。”
钱丽萍认为,大多数人做科研要想做到“Best”过于困难,那就只能从“First”入手,因此自身对于科研具有敏锐的嗅觉就尤为重要。"我们说狗的鼻子很灵,那么其实科研的嗅觉就跟‘狗鼻子’差不多,你要想到你研究的内容或方向可能会成为未来的一个热点、一个热门,这样你的科研就会进行得比较顺利。" 对于钱丽萍来说,她的科研之路上最具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就是基于单调性优化的无线网络资源优化理论。在钱丽萍提出该理论之前,如何合理利用有限的网络资源有效提升网络性能这一问题已存在将近20年。全世界相关的研究很多,但大多研究者都是思考如何将无线网络资源优化构建成一个简单的凸优化问题,之后凭借成熟的凸优化理论来解决这一问题。但无线网络中用户传输信息的电波是相互干扰的,这导致无线网络资源优化如果构建成一个简单的凸优化问题,势必会损失一些网络性能。 “如果在不损失网络性能的条件下考虑无线网络资源优化,应该怎么做呢?”钱丽萍在脑中思考。当时钱丽萍经常会阅读一些纯数学的论文,像美国运筹学和管理学研究协会INFORMS的期刊《OPERATIONS RESEARCH》《Management Science》等。有一次钱丽萍无意中读到了一篇越南数学家的关于单调性优化的论文,这套纯数学的理论给予了钱丽萍一些灵感。“其实整个通信系统里的很多工程就是数学理论的应用,我感觉其中很多问题都符合这篇论文中关于单调性的特征。因为网络性能对信噪比肯定是单调递增的,这是个物理特性。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可以采用单调性优化来做无线网络资源优化呢?”于是,钱丽萍“另辟蹊径”地提出了基于单调性优化的无线网络资源优化理论,后来经过算法设计、网络拓扑等进行验证,与已有的一些经验算法进行比较,并且从理论上去证明,经过一系列的研究设计验证了理论的可行性。 这个创新性成果也让钱丽萍获得了无线通信领域顶级期刊《无线通信汇刊》的年度唯一最佳论文奖。在钱丽萍提出这一理论之后,有很多欧洲的研究者根据这套理论解决了一些其它通信或信号处理方面的问题,也产出了许多基于这一理论的论文和书籍。正如钱丽萍所述,这一研究相当于一个开辟性的工作,自己在这一块科研上“挖了个坑”,钱丽萍成为了做“First”的那个人。
钱丽萍在博士期间跟随博导从事无线网络资源优化管理理论与应用相关研究,之后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化,无线网络资源优化管理这项研究逐渐成为钱丽萍科研的一个支点,就像科研树的一个根基。在这个根基上,钱丽萍将自己的研究向外延伸,形成树干、树枝、树叶,钱丽萍也慢慢深入认知无线电网络、智能电网、物联网系统设计与开发、车联网等研究,从一个支点出发形成了一个系统化的科研体系。 “我一直觉得,做科研尤其是偏工程性的,不可能在一个点上一直研究一辈子,也不能今天研究的是这一方向,明天就立马换到另外的一个方向,这也不现实。 ”钱丽萍认为,要做系统化科研首先要有一个研究支点作为入门的渠道,然后进一步向外扩展、向前演进,这样才能将科研的路走宽。 “像资源管理在一个智能系统里只是微乎其微的一个点,你没有这个入门点,就没法扩展进一步的研究。 所以如果你连一个点都做不好,怎么可能做一个系统的科研? ”这就是所谓的科研工作者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首先做好自己赛道内能力可及的研究,进一步展开深入的研究,拓展更大的科研项目,进行团队合作共同科研攻关。 在此基础上,将自身的科研眼光放远,多多涉猎,去探索其它领域或者其它学科,将它们与自身的研究融合起来,并将科研成果落地进行实际应用,进而形成自己的科研主赛场。 “我一直坚信科研应该为应用服务,工程科研的本身应该是用理论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钱丽萍当前从事的国际合作专项“近海海域立体边缘计算网络关键技术”研究,可以通过海洋信息采集、信息处理技术,对台风等自然灾害进行预警。除此之外,钱丽萍从事的车联网研究,致力于未来的无人驾驶和智能网联车的应用。面向智能工厂应用,钱丽萍团队提出了语义物联网的概念,构建了感知域-网络域-认知域-任务域多域融合的智能系统,利用信息技术,对无生命体的机器赋予一定的智慧,实现智能化的控制。 钱丽萍表示: “未来,团队的研 究重心会继续放在智能网络与计算上,展开一些围绕浙江省数字经济特色的应用型研究,下一步的研究目标是构建语义物联网的体系架构,希望可以为智能工厂塑造一个‘工厂大脑’,为浙江省的智能制造添砖加瓦,加速浙江省数字经济的发展。 ” 心心相融,@未来
Heart to Heart, @Future
今天是杭州亚运会倒计时第161天
回顾亚运历史,传递亚运精神
2022年,让我们一起相约亚运,相约工大!
“我们的亚运会”专栏第八期题目来啦~
快来点击一起了解亚运小知识
并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学习心得吧!
点击查看答案
▼
| 往期回顾
“核”“器”有幸——在浙工大护“核”安全的十载青春
戳我看看→
李俊源:规尺里的守望
戳我看看→
坐标杭州,年薪可超60万 !浙工大487个博士后岗位“职”等你来!
戳我看看→
文字 / 姜程科
制图 / 吴雨纯
推送 / 厉嘉怡
校核 / 王劲骁
投稿邮箱 / officialzju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