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组织地做有用科研,跑出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欢迎关注 浙江工业大学 2024-05-20

编者按:勇担新使命,奋进新征程。第七次党代会以来,浙江工业大学心怀“国之大者”、锚定“省之大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主政浙江期间,对学校“两个基地”重要办学指示精神,充分发挥学科特色和人才优势,实现了新的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在第八次党代会即将召开之际,浙江工业大学融媒体中心推出系列通讯,全面呈现学校五年来改革发展成就,激励全校师生牢记嘱托,砥砺奋进,加快推进学校事业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本期推出《浙江工业大学科学研究工作纪实》


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
浙江工业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论述,围绕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以“四个面向”为根本遵循坚持“立地顶天”,全面增强科研创新能力。五年来,学校牢记嘱托,不断建强“工程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基地”,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着力培育重大科创平台、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创新成果,构建全链式有组织科研创新体系,把学问做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第一线,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的创新之路。

改革驱动提升治理能力和管理效能


“有组织科研”工大实践获教育部点赞。五年来,学校主动落实中央各项部署要求,积极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浙江省创新强省发展战略,深化学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和管理效能。学校共制定修改重点任务推进、科技评价与改革、科技项目及经费、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各类制度性文件40余个。2022年4月,学校对标“双一流”建设要求,进一步树立“有组织地做有用科研”的科研理念,制订《浙江工业大学科技创新能力跃升计划实施意见》,全面系统提升六大科技创新能力,构建具有工大特色的“有组织科研”创新生态体系。同年11月,学校受邀在《中国教育报》刊发《做强有组织科研 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讲述学校“有组织科研”实践案例,受邀作主题报告30余场。

《中国教育报》刊发郑华均署名文章
《做强有组织科研 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

重大关键任务突破机制成效显著。2021年4月,学校谋划开展为期8个月的“科研大讨论”活动,讨论设置七个专题,开展了近百次辅导报告和研讨交流活动,让“有组织地做有用科研”的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全校科研工作者的价值认同。大讨论期间,学校形成“2021-2025年标杆性杀手锏科研任务清单”,为搭建具有工大特色的“四个面向”科研创新体系奠定坚实基础。五年来,学校实施“一年一大事”科研目标任务责任制,加强战略目标引领,与各学院、直属研究机构签订“一对一”任务落实责任书,建立了校院联动机制,强化学院主动谋划意识,拓展任务设置方式,加大科研诚信考核和绩效实施力度。自科研目标任务责任制实施以来,学校相继实现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重点研发、国家杰青等质点科研目标的突破。学校通过建立“重大科研任务推进专班”制度,制定重大科研任务推进工作实施办法等制度文件,明确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重点实验室(含省部共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重点突破任务推进期间的组织实施和经费落实,有组织地推动学校重大科研指标的突破。

学校举行“科研大讨论”活动‍‍‍‍


科研工作“一年一大事”签约仪式


目标导向实现加速领跑和重大突破


科技创新步入高质量加速跑新状态。2023年,学校首次入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全球400强。五年来,学校相关科研团队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获得重大突破,聚焦双碳目标、新能源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以第一单位/通讯单位在《Cell》《Nature》《Science》国际三大顶刊上发表论文5篇,在CNS子刊发表论文80篇;牵头制定国际标准1项。代表基础研究水平的自然指数排名,学校位居全国高校57位全球排名204位9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前1%,其中化学、工程学进入前1‰。

科研经费到款数实现历史性突破。五年间全校科研经费到款总计50.1亿元,跑出了“工大范式”的高质量加速度。重大项目竞争力显著提升,连续八年以第一完成单位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数累计达17项。五年来,学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91项,立项数和资助经费数稳居省属高校第一;获国家杰青1项,优青(海外)19项,重点类基金项目立项33项。主持省重大专项、重点研发、“一带一路”国合专项项目55项,签订千万级重大横向项目38项

2019-2023年科研经费到款情况


国家及省部级奖获奖等级和数量创新高。五年来,学校牵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各1项;牵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2项;牵头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等具有提名国家奖资格的重要社会力量一等奖及以上27项,获奖质量和数量均创近年来历史新高

2023年,学校牵头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6项,获奖总数、一等奖数双创历史新高,实现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三大奖项一等奖全覆盖。


为满足国家军用特殊装备、航空轮胎、医药等重大需求,打破国际垄断,李小年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工业催化剂技术与绿色工艺等研究。“只有拥有了源头创新、水平领先的自主技术,从源头上消除了安全隐患和污染,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才能实现安全、绿色、高效地生产高品质取代芳胺,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他带领团队潜心探索、持续钻研,实现了催化剂技术与工艺装备的跨越突破,成功研发高纯度取代芳胺绿色催化合成关键技术,确定了我国在橡胶抗老化技术领域的国际领导相关成果获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精密钢球要表现出高性能,就必须让球面上每个点的状态、尺寸、形状都非常完美”袁巨龙比划着球体的整个轮廓,“但传统方法就像在锅里炒豆子,不可能让每一粒豆子受热均匀,炒得一样熟一样透。用这样的方法不可能做出高一致性的精密钢球。”抛弃“炒豆子”的办法,袁巨龙教授团队创新成形加工原理与技术,不断攻克陀螺仪轴承、火箭燃料涡轮泵轴承、航天员生命保障系统的耐强酸碱自润滑全陶瓷轴承等系列高性能轴承超精密加工难题,系列产品在我国航天领域占有率达90%以上,实现了航天轴承的自主保障相关成果获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聚焦需求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成效显著


五年来,学校工程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全校企业委托横向科研经费累计达13.55亿,科研经费纵横向比接近1:1。专利申请和成果转化双丰收。五年来,累计授权专利9253件,其中发明专利6540件。累计完成成果转化1700余项,其中合同金额1000万元以上项目2项。


“感谢学校的宣传,让企业能看到老师的研究成果!”莫干山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对“浙工大科技”微信公众号科研成果的大力宣传表示感谢。2022年4月14日,推文《低压点“石”成“钻”—浙工大胡晓君教授颠覆性成果获<PNAS>报道!》一经发布,唐合科技的负责人便通过莫干山研究院联系上了胡晓君教授团队,双方一拍即合,旋即签下了1200万重大横向科技项目。2023年11月,莫干山金刚石研究中心和浙江工业大学-唐合科技金刚石联合研究院正式挂牌启用。

莫干山金刚石研究中心正式启用

成立于2021年7月的德清县浙工大莫干山研究院聚焦地理信息、生物医药、激光制造、碳中和四大领域,成立不到两年时间,成绩颇为亮眼:实现“鲲鹏计划”顶尖人才零的突破,创新模式引育国家级人才10余人、省级人才20余人;共建浙江省制造业创新中心1个、浙江省技术创新中心1个;与上市公司等龙头企业共建联合研发中心15个,签约千万级横向项目3项,年均R&D投入3000万以上;引育科技型公司70余家,产值超过3亿元。
学校先后与省内外60余个市、县(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在全省范围内建立了20家地方研究院。地方研究院牵头建设获批2个国家级众创空间,获批2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主要牵头2个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获批1个杭州市概念验证中心。校地合作建立或牵头建设了15个技术转移中心和产业联盟服务企事业单位3000余家,先后获得16项“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

地方研究院浙江省分布图


五年来,学校一大批科技工作者穿梭车间、躬耕田野,以使命和责任、情怀和担当,在浙江大地上写下一个个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生动故事。


2023年8月24日,浙江省科技特派员工作20周年总结表彰大会在杭州召开,材料学院郑精武老师被评为全省优秀科技特派员。“我是农民的孩子,大学期间,每到‘双抢’时节,都要赶回家帮忙,现在正儿八经有机会用自己的知识‘反哺’农村,有什么理由不去呢?”作为浙江工业大学派驻青田县祯埠镇的科技特派员,材料学院郑精武老师积极发挥专业优势,为祯埠休闲椅产业转型升级研发多项关键技术,帮助企业成长为“规上企业”“科技型企业”,并促成青田县与浙江工业大学达成战略合作。近年来,青田企业与浙工大的科研合作经费达1100多万元,为全县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郑精武被评为全省优秀科技特派员

新征程上,学校将进一步聚焦“四个面向”战略指引,做强全链式有组织科研创新体系,全面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断彰显学校在科技自立自强中的新担当。


 往期回顾 

来源 / 科学技术研究院文字记者 / 科研院 陈微微 药学院 路凯歌编辑 / 全媒体中心新媒体工作室 孙思懿
校对 / 全媒体中心视觉摄影工作室 吴骅成责任编辑 / 徐铖铖 包晗终审 / 周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