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年!浙工大教授的2封越洋信见证中美友谊!
4月18日,“杜立特行动”衢州大救援
主题展览开展暨重要史料捐赠仪式
在杜立特行动纪念馆前隆重举行
浙工大机械工程学院教授
临安救援者张振华的儿子张康达
曾在衢州工作二十多年
在得知衢州杜立特行动纪念馆
征集相关史料后
便主动联系委托家人
将珍藏多年的私人史料捐献出来
张康达收藏史料捐赠仪式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希望有更多人能了解这段历史
更加珍惜中美两国人民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结下的友谊。”
4月15日,88岁的张康达
刚接受了一场紧急手术
躺在病床上的他通过电话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杜立特行动纪念馆
2023年11月15日晚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旧金山
出席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并发表演讲
提到了二战期间
中国军民奋勇救助
美国杜立特突袭行动飞行员的往事
及美国军人后代
访问浙江衢州杜立特行动纪念馆的故事
“浙江衢州有一个杜立特行动纪念馆
当年获救的美国军人的后代经常来到这里
向见义勇为的中国人民表达敬意
我相信
血与火铸造的中美两国人民友谊
一定能够代代相传。”
1942年为反击日本偷袭珍珠港
美国派出第十八航空舰队轰炸日本东京等地
史称“杜立特行动”
轰炸结束后舰队计划飞往浙江衢州等机场降落
由于燃料不足,15架飞机坠毁在中国境内
机组成员弃机跳伞
或迫降至浙江、安徽、江西等地
当地军民自发施救
用人力将飞行员从山上转移到安全地带
最终80名美军飞行员中有64人被成功营救
被营救的四个机组成员
在衢州汪村衢州第十三航空总站防空洞前合影
图片由杜立特行动纪念馆提供
历史缝隙里透出血火交织的战争景象
永恒不变的底色
是中美两国人民牢牢交握的双手
如今,纪念馆静静矗立于衢州市中心
展陈里的故事、展陈外的纪念
都见证着中美民间深厚的友谊
主题展览一角
两封从美国飞往浙江的信件保存如新
记录下杜立特突袭者与临安救援者张振华后裔
数十年的书信往来与深厚情谊
杜立特写给张康达的亲笔信
书信背后,是被还原的一段历史:
1942年4月18日
杜立特执行任务的1号机
坠落在西天目山豪天关岭上
时任浙江地方银行於潜分行经理的
张振华参与救援
1947年
张振华的小儿子张生达感染了结核性脑膜炎
在药物紧缺的困境下
张振华不得已向杜立特求助
杜立特将青霉素等药物通过特急邮件运往中国
张振华救了杜立特,杜立特又救了他的儿子
“这就是生死之交。”
“1992年,大哥(张康达)
写了一封信给杜立特
当时杜立特已经九十多岁了
但还是坚持回信
也还记得那场救援
说明中国人所付出的
努力和牺牲是被记得的。”
张振华后裔金志坚
指着信件落款处杜立特的签名说
杜立特机组领航员亨利·波特给张康达的信件
除了信件
张康达教授还捐赠了亨利·波特珍藏的纪念册
这本宝贵的纪念册上
有着1992年仍在世的17位飞行员的亲笔签名
82年前
降落于衢州的飞行员
成了缔结中美民间友谊的使者
82年后
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延续着“杜立特”之约
续写着中美民间友谊的真挚感情
中国民众为何不顾生死奔赴营救?
因为曾经遭受欺凌和战争苦难的经历
让中国人民更加珍视生命、渴望和平
历史不会被波涛吞噬
也不会随岁月消逝
这些敢于牺牲自己、平凡善良的中国人
用自己的血肉之躯
为来自异国的勇士提供人道主义坚盾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贡献
张康达教授简介
1952年毕业于浙江工业干部学校,留校任教。1953年随学校转入杭州化工学校(浙江工业大学前身)。1954年赴大连工学院进修,师从苏联化工机械专家。1956年回校,筹建化工机械专业(过程装备和控制工程专业前身),专业逐步从中专发展成大专、本科,1979年招收学校首批硕士研究生,学科也成为学校首批省重点学科。1983年,张康达晋升教授,赴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高温断裂力学合作研究。回国后,他一直在学校化工机械设计研究所从事化工过程机械的研究和开发,压力容器的疲劳断裂、机械的可靠性和安全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1992年起,张康达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从教几十年来,他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化工机械行业和核电装备国产化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往期回顾
来源 / 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 浙江日报
中国新闻网 潮新闻等
文字记者 / 陈汶钰
编辑 / 全媒体中心新媒体工作室 林姝含 刘励勤
校对 / 戚凤
责任编辑 / 徐铖铖 包晗
终审 / 金伟娅 周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