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2016的“葛优躺”到2017的“保温杯”:不同的社会热词,相同的社会问题

赵皓阳 大浪淘沙 2019-06-23



(一)满满“正能量”的网络用语

 

每一年网络上都会产生新鲜的词语,这些新鲜的词语有的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的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一部分有的改头换面以另一种表达方式再次出现。我们来看一下在去年年初(2017),光明日报总结的2016年度网路用语:

 

“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充满正能量。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十大网络用语总体上充满阳光向上的气息,不用说“洪荒之力”“定个小目标”的激励作用,就是“葛优躺”“辣眼睛”“老司机”“蓝瘦香菇”“吃瓜群众”“全是套路”“友谊的小船”“厉害了我的哥”,也都饱含着对生活诙谐的调侃与热爱,充满正能量。——《光明日报:洪荒之力、吃瓜群众等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充满正能量》

 

这一段新闻怎么说呢,满满都是槽点。如果非要说“正能量”吧,也就“洪荒之力”稍微搭一点边。剩下的词语都是一言难尽。

 

“定个小目标”紧跟着的话是“先挣一个亿”,王健林这一句话迅速走红网络不过是对巨大的贫富差距的自嘲。“葛优躺”是在高强度、高压力工作下的一种慵懒态度,是对学习工作生活低动力、低期望的表现。“蓝瘦香菇”也类似如此,不过是对负面情绪的一种诙谐化派遣。至于“辣眼睛”“全是套路”,怎么也看不出是正能量吧?

 

而最不能理解的是《光明日报》为何要把“老司机”划作年度正能量网络词语……这话出自于云南当地带有情色味道的调情山歌:“老司机,带带我,我是初中生”。而网络上使用“老司机”这一词的时候,最多的后面都要跟一句“求种子”。类似的还有“友谊的小船”,紧跟着下一句就是“说翻就翻”……虽然说有许多调侃的性质在其中,但是要强行“正能量”也说不过去吧。

 

“吃瓜群众”则更值得说道说道,最早的“吃瓜群众”前面还有一个定语是“不明真相的”——是从“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和“前排吃瓜”两句话中演化而来。而“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就是为了调侃出现群X性事件后官方报道中常见的那句“不明真相的群众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说白了还是对曾经官方处理应急事件、高关注度事件遮遮掩掩不尽如人意的表达。后来才发展到对明星八卦关注、围观网络撕逼时应用。

 

所以说强行将这些网络用语赋予“正能量”的属性,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作者确实不了解这些词的来源与使用环境,对网络用语的称赞只是叶公好龙,类似于公权机关一窝蜂的开办官方新媒体,但运营中官僚作风浓厚反而起到了反效果;另一种可能是作者明知道这里不少词语带着负能量,但还要强行说成正能量,那就是掩耳盗铃了——网民是肯定不信这套说辞的,只好拿来骗骗自己,或许再加上几个不懂得网络用语但喜欢听漂亮话的领导。

 

好,关于2016年的网络用语我们说完了,下面来看一下2017年的,这两年的网络热词有一些继承性,都能反映一定的社会问题。但是今年《光明日报》是没发了,我们可以综合一下其他机构来看一看:

 

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的“2017年度十大网络用语”。这些用语是基于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采用“以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为主,以人工后期微调为辅”的方式提取获得的。本次发布的十大网络用语依次为:“打call”“尬聊”“你的良心不会痛吗?”“惊不惊喜,意不意外”“皮皮虾,我们走”“扎心了,老铁”“还有这种操作?”“怼”“你有freestyle吗?”“油腻”

 

这个“以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为主,以人工后期微调为辅”就很有意思啦,至少有所筛选,不会像《光明日报》那样“强行正能量”了。而人民日报微博发表了九图年度热词,与上面基本重合,不过把“油腻”换成了“保温杯”,还多了一句“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这句话跟“先定个小目标”类似,不过是对于巨大贫富差距的自我解嘲。

 

而在一些民间商业机构评选的年度网络热词中,“佛系XX”“脱发”“第一批90后已经秃了”纷纷上榜。当然还有这一句话——“当然是选择原谅她啊”,我个人感觉这个不评为年度十大网络热词实在是说不过去,去掉这句话可能是官媒这次评选真的走心了23333


(一些商业机构提供的热词指数)


2015年的“我能怎么办,我也绝望啊”,2016年的“葛优躺”“咸鱼”,与2017年的“佛系青年”“我可能XX了假X”是一脉相承的。《光明日报》还写过一篇文章批判“丧文化”,我们来看一下:

 

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其实并不是很想活”“漫无目的的颓废”“什么都不想干”“颓废到忧伤”,这些散发着绝望特质的话语,配上生动的“葛优瘫”“懒猫瘫”等表情包,成了新聊天形式的流行内容。从这些话里,我们明显地感受到了某种情绪——什么都不想干、只想蹉跎岁月、找一个最省事省力的方式活着的消极情绪。这与大家对青年朝气蓬勃的一贯印象格格不入,令人费解,也令人担忧。——《光明日报:引导青年人远离“丧文化”侵蚀》

 

我在《生而贫穷》书中说过:“官方的媒体看问题倒是看到了,然而看到了能说明什么问题呢?单靠喊几个口号,进行几轮思想教育,强迫学生背点正能量价值观,年轻人就能不“丧文化”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永远坚持唯物史观的立场,永远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关系分析问题,年轻人为什么“丧”,简单得很,工作压力过大,上升渠道渺茫,别说事业有成开创未来什么的,就连房子都买不起。人又不傻,你能看到的未来预期就这么点,努不努力差别不大,那肯定就“丧”起来了。日本的现在就是我们的一面镜子。还是那句话,当你发现努力、奋斗都改变不了什么的时候,那还奋斗做什么呢?”




(二)没有中年危机,只有阶级晋升危机

 

从根本上来讲,这些“丧”类的年度热词,是跟上升渠道狭窄、阶级晋升困难密切挂钩的。我们先从2017年度热词“油腻”“保温杯”说起,“油腻”是“中年人”固定的修饰词,而“保温杯”的出处则是一条朋友圈——(一位摇滚歌手)“不可想象啊!当年铁汉一般的男人,如今端着保温杯向我走来。”这两个词有一个密切关联的社会现象——“中年危机”。这一次媒体说的还是比较到点子上:

 

中年男性大多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状态,生活压力较大,加上职场的天花板开始显现,难以取得更大的成就,继而心理上出现自我否定、怀疑不安等情绪。而“油腻”、“肥胖”或是中年男性早出晚归、蓬头垢面、拼命工作赚钱养家,过度使用快餐品,无暇顾及自身形象所致。——《中国日报:将“中年油腻男”当做一种善意提醒》

 

从社会心理学上讲“中年危机”描述的是一种状态——“你所拥有的一切,家庭、工作、财富,看似美好坚固,但你已有些力不从心;你怀疑人生前半场的意义,却得不到答案,你感到虚无。”(卡尔·荣格语)

 

中年危机与年轻人的“丧”有异曲同工之妙(“枸杞”与“脱发”也是相对应的):上升渠道中出现了天花板,你无论怎样都难以改变客观现实,那就对自己的主管要求变得放松了起来,于是中年人开始了“油腻”,年轻人开始了“葛优躺”。


众所周知,我们的社会是分层的。我们可以粗略的分为统治阶层,精英阶层,普通民众。

当然,大家都是想要过一个更好的生活嘛,都在努力的奋斗,于是产生了阶级流动。

从上图就是一个阶级晋升的简略示意图,普通群众由于自身奋斗或历史的进程,成为了精英阶层,实现了阶级晋升;而另一部分精英阶层,是统治阶级的“传教士”,他们是统治者们“钦定”的助手、仆人或走狗,他们负责宣扬统治阶级的价值观,负责帮助统治阶级规定整个社会的秩序,换句话说,阶级晋升的方式,就是统治阶级通过传教士,规定到普通群众中的(例如科举考试、“美国梦”的宣传)。


但是,这里就有个问题,阶级晋升是可以无底线的吗?并不,统治阶级是不允许其他阶层“分一杯羹”的,所以这里就会有一个阶级晋升的天花板,对于绝大多数普通群众来说,能成为精英阶层,就走到头了;而对于“传教士”来说,虽然说统治阶级“钦定的”,但也依然是即利用,又提防,反正不会把他们当做自己人——简而言之就是“你也配姓X?”。于是,这里就形成了阶级晋升的天花板。

 

而我们所说的“中年危机”,根本上讲就是触碰到了自己人生中阶级晋升的天花板,而产生的迷茫、焦虑、不安,甚至于自暴自弃。

但是呢,随着社会的发展,阶级流动性越来越固化,对于一些底层人民来说,他们或者他们的孩子成为精英阶层,都成为了难事——无论在《生而贫穷》中还是在本公众号中,我们已经探讨了很多这方面的问题。于是阶级晋升的天花板是在一个下移的过程,用术语来说就是“阶级固化加剧”。

这里的“下移”和“加剧”有两重含义:第一重是社会空间维度的下移,原本是越往上走阶级晋升越困难,因为社会资源有限,本身金字塔尖人数少,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现在呢,底层人民阶级晋升都非常困难了。去年我写过两篇关于大凉山儿童的文章,讲的就是这话题。(“天价暑假”和“大凉山格斗孤儿”:不同阶级所面临的共同危机

另一重含义是时间维度的下移。一般来说,人们奋斗到中间,从精力、才智、身体上都到了一个饱和期,再想向上晋升出现了困难,这就是所谓的“中年危机”。但是现在随着阶级固化加剧,年轻人群众也早早的就触碰到了社会的天花板,就是下面这条新闻所说的“90后不算中年人,但是90后遭遇了中年危机”。

还是那句话,从根本上讲,“中年危机”就是“阶级晋升危机”,跟年轻人的“丧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当你发现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改变什么的时候,那为什么还要努力呢?

 

不如咸鱼和葛优躺吧。



(三)当然是选择原谅她啦

 

这一句话也特别有意思,值得深入深入分析。关于这一句话的来源,我看网上一个说对的都没有。这句话最早出现在虎扑论坛,是一位男性网友分享了自己被女朋友劈腿等一系列经历,后来下面评论问后续,楼主说:“我还能怎么办,当然是选择原谅她啊”。于是这一金句首先在虎扑火了起来,有许多同感深受的男同胞们纷纷分享自己遇到“渣女”的经历,一时间故事与表情包齐飞,虎扑也被称为“原谅扑”

这是最早的出处,后来通过表情包文化,火遍各大网络平台。(后来发现孩子还不是楼主的,心疼)

 

其实这个内核并不稀奇,跟几年前的网络热词“接盘侠”“喜当爹”如出一辙,就像“咸鱼”换成了“佛系”一样,表达的都是类似的内容,反应的都是同样的社会问题。

 

我们首先要科普一下,虎扑是一个体育论坛,所以论坛用户青年男性较多,这也能够理解为什么虎扑用户能在短时间内输出众多“当然是选择原谅她”的故事。其实从虎扑官方做的赚钱衍生品来看,就能一窥这个平台的主要用户群体:

所以说为什么当年的D8产生了“屌丝”“接盘侠”“喜当爹”,现在的虎扑产生了“当然是选择原谅她”这样的网络热词,这两个平台用户多为社会中下层男性(当然当年帝吧也有各种炫富的,虎扑也有好多大老板,这只是浮在水面上的少数,我们不能用个例代替整体,总体而言这两个平台的用户都处在社会金字塔的中下层,这里没有歧视的意思,只是陈述客观事实)。我们通过男性女性的区分,把两性进行金字塔分层:

需要明确的是,我们现在是处在一个男权社会中。男权社会,就意味着女性上升渠道狭窄。我来举两个我身边的例子,我两位女性朋友,都是高智商高情商的精英,一位在某商业大银行,一位考上了公务员,在部委工作。我这位银行的朋友就跟我说,她对于未来很迷茫,因为往上一看司长部长全是男性;就算不在总行干调到分行求发展,基层的行长副行长也一水的男性。她说在银行里面就有这种默认的“歧视”,觉得女生(反正能进银行的都很漂亮)“找个好人嫁就行了”。在银行圈,能够听到最多的话就是“她老公是总行的XXX,所以她当上了支行的XXX”,个中含义大家自己去体味。

 

同样,我在部委工作的女性朋友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用她的话讲处级再往上基本看不到女的了。因为公务员要想往上走,除了家庭背景,就得领导提携,领导是想发展一批“自己人”。但是她就说,四五十岁的领导也都是男性,男的都喜欢找男的做“自己人”,可能潜意识中觉得女性不靠谱。然而让她最难受的是,公务员中的女性群体都主动放弃了“向上走”,觉得这是个铁饭碗一辈子没啥问题了,她单位那些大姐大妈们干的最多的事就是给她介绍相亲对象,觉得女孩子都进部委了还求啥呢,“再嫁个好人就行了”。

 

这就是男权社会在我们生活中的一个投影,在银行、部委这样的社会精英聚集的场所,上看中高层已经绝少女性了。这个社会的上升渠道狭窄,对于女性来说更为狭窄,而女性的唯一出路在上面两个故事里都不约而同的提及——“嫁个好人就行了”——对,就是婚姻。

 

因为上升渠道狭窄,大多数女性只能通过婚姻来完成“阶级晋升”,这就是为什么相亲中男性看中的关键词更多是“漂亮、温柔、顾家”而女性对男性的要求中中“事业心”“未来发展”尤为重要。女性都选择社会价值优于自己的男性,这就出现了普遍上迁婚的现象:

当今社会普遍的女性“上迁婚”现象,就是因为他们不得不通过婚姻选取社会价值高于自己一个等级的男性来实现阶级晋升。在这其中就形成了普遍的“剩男”与“剩女”现象。我们看上图,最底层的男性无法满足女性对于高社会价值的需求而被自然选择淘汰,尤其是在男女比例失调的状态下,最贫穷的农民群体成为了最直接的受害者,诸如“光棍村”等现象早就十分普遍,这也成为了拐卖女性的罪恶土壤。同样,我们想象一下把“剩男”以上的男性三角平移过去,如果每个女性都选择高出自己一个等级的男性,那么理论上讲男性是不够用的,于是那个阴影部分就形成了无法匹配到高价值男性的“剩女”。很明显,现在作为一个社会现象的“剩女”们,他们不是找不到配偶,而是找不到符合自己高要求的“配偶”,尤其是越高价值的女性(诸如女高管、女博士),他们需求的配偶价值就更高,自然就很难匹配了。

 

所以说男权社会中,受伤害的不仅仅是女性同胞们,还有广大的底层男性们。谁是真正的受益者啊,只不过是男性特权阶层。这个在封建时代就有非常明显的表现形式:男性特权阶层三妻四妾,而底层男性则只能通过“无后灭绝”的方式被不断淘汰(这一点很多学者都有分析,平均一个没有土地的家庭,在3-5代之后就没有后代产生,所谓“富不过三,穷不过五”其真实意思就是穷人过五代左右就绝户了)。

 

再说回我们的网络热词,当女性普遍需要通过寻找社会价值更高的配偶来实现阶级晋升时,中下层男性“被绿”注定是一个普遍现象。所以说只要男权社会一天存在,男性网络社区中还会持续出现与“喜当爹”“当然是选择原谅她”类似的网络热词。


所以男性同胞们都应该有这样的意识:男权社会的受害者们不只是女性,还有我们这些处在社会底层的男性们。对于女性同胞来说也要意识到,千年以来束缚在女性身上的枷锁并未解除——在男性身上的枷锁也没好到哪去——同无产阶级一样,女性只有解放了全人类,才能解放她们自己。



 

(四)“脱发”与“佛系”——这不是年轻人的命运

 

“脱发”“秃头”等词也在去年迅速走红网络,说明这个问题也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为啥脱发呢,无非就是工作压力大、加班频繁、焦虑、压抑、睡眠晚,当然也有一部分年轻人作死自己打游戏玩手机熬夜的原因,但是打游戏不会形成心理压力嘛,所以还是要从工作上面着眼。

 

我们上文中说了,年轻人为什么“丧”,因为阶级固化,上升渠道狭窄,努力付出也没有结果,人生看不到希望。诸如“我能怎么办,我也很绝望”“我可能XX了假X”“佛系”,要把“脱发”与这些联系起来,为什么年轻人压力这么大,他们明明是为了生活和前程在付出、在奋斗、奋斗到头发都没了,但依然只能选择被动的接受“努力了也没有结果,只好自我放弃”的结局呢?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认为,哲学甚至包括整个人文社会科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其使命不外乎都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个方面;而我们每个人要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相统一,认识世界的目的就是去改造世界。但是呢,现实世界太固化了,现在的年轻人非但不能改造世界,甚至不能改变自己的未来,久而久之他们就只能“葛优躺”“都行,可以,没关系”了。

 

个人力量是有限的,所以说要想改造世界现在的年轻人必须要他们的前辈们学习。曾经的无产阶级是怎样的,联合起来了。一次又一次罢工,一场又一场革命,整个地球都要抖三抖。那歌里怎么唱的:

 

咱们工人有力量,

每天每日工作忙,

……

开动了机器轰隆隆地响,

举起了铁锤响叮当!

造成了犁锄好生产,

造成了枪炮送前方!

咱们的脸上发红光,

咱们的汗珠往下淌!

为什么?为了求解放!

为什么?为了求解放!

 

现在的打工仔们,别说有力量了,天天咸鱼了都。从上面很有代表性的歌词就能看出来,那个年代的工人们为什么有力量了呢,因为联合起来了;他们为什么又挥铁锤又汗流浃背还不累得“葛优躺”呢,因为他们有了共同的目标——为了所有人同时也是为了自己的目标——“解放”。

 

但是现如今我们的时代,又跟当初的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齐格蒙特·鲍曼为代表的诸多社会学家,用“现代”和“现代性”来分析工业革命以来的社会;用“后现代”来定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社会。后现代的一些鲜明的特点,包括“原子化”“消费主义”“异化”等。在现代社会,工业化流水线大生产,无产阶级之间就有这密切的纽带,很容易就团结起来。而在后现代社会,个人“原子化”成为了时代的主流,是指由于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社会联结机制——中间组织(intermediate group)的解体或缺失而产生的个体孤独、无序互动状态和道德解组、人际疏离、社会失范的社会危机。

 


这里的“中间组织”包括曾经的大工厂、工会等。在后现代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每个人不需要这样的“组织”都能相对不错的生活下去。就比如说工业化时代工人们吃穿住行娱乐都是在一起的,因为社会生产力和他们收入不足以支撑他们脱离这个群体,吃就得吃大食堂,住就得住集体宿舍。现在年轻人不一样了,生产力的发展足以支撑他们点外卖、租单间(就算合租也基本跟室友没有交流没有生活交集),周末抱着个电脑刷一天的剧,基本没有与他人交流的需求和欲望——“尬聊”能成为年度热词,就是社会原子化的一个表现。这样的原子化生活,可能连同事的真实姓名都不知道(平时就以微信昵称相称呼),怎么可能指望他们联合起来,去对抗“让自己秃头”的老板呢?这是新时代左翼运动面临的新局面,至今没有一个答案。


新书已出版:《生而贫穷》正式出版,感谢大家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