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PUA渣男”还是“精神控制”?北大不幸自杀的女生究竟遭遇了什么

赵皓阳 大浪淘沙 2021-09-04



北大女生被所谓的“PUA渣男”被逼自杀一事,开始我觉得并没有网上说的那么简单,但是这个事情不是我的专业,我也不敢乱说,于是我就找了一位心理学专业的朋友当外援,就是我那位做粉圈研究的朋友《关于年轻人“粉圈现象”和“追星行为”的心理学研究》老读者们应该还记得。结果我这位朋友又说他也不是特别的专业,又拐弯抹角找到了现在北美读博士后的大牛,跟两位博士交流了之后对于整个事件的脉络就很明晰了,这件悲剧的本质不是PUA,而是IPV。
 
IPV,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译为“亲密关系暴力”或“亲密关系伤害”。以下内容来自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官网,用的是谷歌机翻,我自己又润色了一下:

 
亲密关系暴力是指在亲密关系中发生的虐待或侵略。“亲密关系”包括伴侣、父母、兄弟姐妹等。IPV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可能有所不同,它的范围从一次可能会造成持久影响的暴力事件到多年来的慢性和严重事件。IPV包括以下四种类型的行为:
 
第一,身体暴力。
 
第二,性暴力。指当伴侣不同意时,强迫或试图强迫伴侣参加性行为、性接触或非身体性行为。
 
第三,缠扰行为。是指伴侣反复、不必要的关注和接触的一种方式,会引起受害者对自己的安全、或与受害者接近的人的安全的恐惧或担忧。
 
第四,心理侵害。是指使用口头或非语言交流,目的是在心理或情感上伤害他人或控制他人。
 
通过这个明晰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包丽所受到的伤害主要是第四种——心理侵害,也伴随着第三种——缠扰行为。讲到这一步我们就需要科普另一个心理学概念:心理侵害。


Psychological aggression(心理侵害)或者Psychological abuse(心理虐待),本质上属于同一行为,心理侵害是指本质上是情感而非身体上的任何形式的虐待:它可以包括言语羞辱和不断的批评,以及更微妙的策略——例如恐吓、操纵和拒绝。
 
那么下面要划重点了:心理侵害与侵害关系中的权力失衡状况有关,除了亲密关系之间的侵害,还包括在工作场所中的欺凌、操控(Gaslighting)和虐待。
 
Gaslighting这个名词其实是心理学上的一个专有名词,脱胎于一部反映此问题的影视作品。在很多情景下我们翻译为“控制”或者“催眠”。这次报道包丽事件的媒体,很多都用到了“精神控制”这个词,其实内涵是一致的。不过我心理学专业的这位朋友讲,你就说“控制”就好,一说业内人士都知道你指的是什么,就没必要说“精神控制”,因为这个词看起来非常野鸡,像什么江湖术士或者红警里的尤里。
 
西奥多·多帕特(Theodore Dorpat)描述了“控制”的两个特征:施虐者希望完全控制受害者的感觉,思想或行为;施虐者在情感上谨慎地虐待受害者,但采取敌对,辱骂或胁迫的方式。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特征与包丽所遭遇到的完全一致。下面就是重点中的重点了:控制的产生往往来源于——来源于高权力者对低权力者的心理侵害。
 
所以这件事情的本质就非常明晰了:包丽所遭遇到的是亲密关系伤害中的心理侵害,而心理侵害的具体形式是控制/操控,而其根源来自于男女双方的权力地位不平等。

IPV有多么严重?据美国的统计,有五分之一的女性和七分之一的男性都遭遇过亲密关系下的肢体暴力。而精神暴力同样严重,超过4300万名女性和3800万名男性在一生中经历了亲密伴侣施加的心理侵害。所以说这件事情无论男女都需要重视起来,每个人都可能是受害者。

那么pua又是什么呢?为什么我们的讨论不涉及pua?因为pua只是一个被炒作的商业概念,完全无助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Pua最早是美国人发明的,在英国全面的商业化,开始是帮助一些内向的宅男培养与异性交往的能力,但是后来越跑越偏,传到台湾之后就彻底变成骗子技能了,等再传到大陆就已经完全邪教化了。比如这种“自杀邪术”之类的东西:
 
 
虽然看起来与我们这个案例有类似,但并不能一概而论。Pua的核心是欺骗:一方面是欺骗女性,把男性包装成一个高权力者/高价值者,从而达到对女性的操控;另一方面是欺骗男性,其实就是收割屌丝的智商税,利用人的贪婪与欲望,专门针对梦想通过学课而三妻四妾、后宫满堂的低权力/低价值男性。Pua的套路并不稀奇,其实就是我们上面说的那一条线,通过伪装成高权力者,来达到对低权力者的支配与操控。

但是网络上关于包丽男友牟林翰的批判跑偏了,因为他明显不是pua,他本身就是一个高权力者——北大学生会副主席,高材生,官二代。他不需要去欺骗去伪装,就足以能对包丽实施心理侵害。


南周的那篇报道就很详尽:微信聊天记录还显示,牟林翰曾支持包丽竞选新一届的校学生会副主席,并频繁通过微信予以指点。他建议包丽多找校学生会的人“聊”,并给出了具体的策略:和对手聊,要“表现得越蠢越好”,“见(学生会)主席们”,则“一定要好好表现,最真诚地去聊”。他还建议包丽去接近当时的学生会主席,“你好好跟着某某哥,有不懂的就多问问他,他挺厉害的,而且很重感情。”发给包丽这条微信之后,他嘱咐后者将这段话“截个图,明天发给孙某某”。还有一次,得知包丽要去见一位与自己存在过节的学生会干部,牟林翰建议包丽在跟他聊的时候“想办法加一句,牟林翰总是说你是他在学生会最对不起的人”,并且强调“要加得自然,真实”。在竞选的同时,包丽还操办了北大最大的文艺活动“校园十佳歌手比赛”,并拥有决赛部分门票的分配权。牟林翰指导包丽用好这一资源,送票给能够影响选举的人,以“广结善缘”,且要把“话术用好”,“让那群人(指可以影响选举的人)感激涕零”。


(即便在学生会中,类似的心理侵害与控制就比比皆是)
 
牟林翰作为官宦子弟,自然从小就对官场上的明暗门道耳濡目染心知肚明,从他与包丽的聊天记录来看,他明显就把官场上所谓的“御下术”“立威术”“厚黑学”等手段用在情感生活中了。
 
所以说类似的事情在我们社会中比比皆是,并不仅仅存在于情感生活中。很简单的例子——老师对于学生,领导对于下属。为何高校性侵事件频频发生屡禁不止,因为老师对于学生——尤其是导师对于研究生,是一个非常标准的高权力者与低权力者的关系,而且学校的环境又很封闭,人渣老师往往都能为所欲为。
 
所以为什么要说网上的讨论跑偏了呢,因为很多女性会转发诸如“pua绝缘体”或者相信“只要相信自己最牛逼,就不会遇到pua渣男”这类的观点,其实是有害的。因为这只看到了pua欺骗的一层面,却没有触及到两大本质:亲密关系暴力,以及高权力者对低权力者的心理控制。


“只有自卑的女孩子才吃pua这套,老娘这么牛逼,谁敢………”是有害的观点,潜台词与“你只要不走夜路/你只要不穿那么暴露就不会被性侵”的逻辑如出一辙,就是“受害者责备”的理论。说白了再自信的人都有可能受到心理虐待。我们在生活中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高权力者”,对于预防来自他们的伤害,仅仅靠心理暗示“我自己最牛逼”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不能够盲目轻信自己是“pua绝缘体”而对亲密关系暴力放松了警惕。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在职场中你的上级总把脏活累活交给你干,然后还频繁对你进行心理打压或语言羞辱:你学历低、手脚笨、脑筋死,也就是遇上我了,换别人你早就被扫地出门。这就算是标准的IPV中的心理虐待——“施虐者希望完全控制受害者的感觉,思想或行为;施虐者在情感上谨慎地虐待受害者,但采取敌对,辱骂或胁迫的方式”。
 
你说这领导傻逼,要我就当面怼回去然后辞职,那我再加点限定条件,你买了房子一个月还8000房贷,孩子上幼儿园一个月学费5000多,下个月工资不到这两笔钱就没有着落,你怎么办?再比如你是一位研究生,你导师这样对你,你难不成还能换个导师?或者你要退学这个学历我不要了?
 
只要你不是玉皇大帝如来佛祖,你总能在亲密关系中遇到高权力者。就算苏格拉底和戚继光这样的文武英才,不还是被老婆家暴么?所以不要盲目自信,现实生活中高权力者就是能够飞龙骑脸为所欲为,他们真想心理侵害你,有10086种方法让你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上面按个例子也解释了,为什么高校中肮脏龌龊的事情那么多,因为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地位差,比职场上的地位差大得多得多,很多研究生连廉价劳动力都算不上,就是导师的包衣奴才和通房丫鬟。这样情况下不管你是自信还是自卑都无济于事,相反越自信被摧毁的越快,心理学原理。
所以下面就要说重中之重了,既然高地位者/高权力者已经无限优势随意操作了,那么如何解决潜在的危险呢?这一点西方国家的先进理念值得我们去学习,简而言之就是一句话:在这种侵害下,一个个体的人是没有用的,需要建立起社会范围内的防御机制。
 
美国疾控中心的官网上给了一份非常全面的预防机制。首先要甄别容易对他人施加亲密关系暴力的高危人群:比如暴力倾向,仇视妇女,易怒冲动,酗酒吸毒,在小时候见证过父母之间的伤害,缺少朋友,工作不顺或者失业,渴望权力和控制关系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所有因素中排名第一的是“自卑”——也就是说自卑往往更容易成为一个加害者,而不是一个受害者。越是自卑的人越渴望通过伤害亲密伴侣来找到自信,这个道理大家绕个弯就想明白了。



接下来就要建立相关的防御策略了。这个美国的理念非常先进,因为它所建立的防御策略首先就是针对的是加害人,就是让那些喜欢伤害别人的人做个好人,而不是让我们普通无辜的人学习“防身术”,这就是彻彻底底对“受害者责备”谬误的拨乱反正。类比一下是这样:错误的做法是不让女性在夜晚乘坐顺风车,正确的做法是我们要彻底清除女性夜间乘车的安全隐患。这个理念是非常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具体防御策略有六点:
 
第一,传授安全健康的人际关系技巧。比如开展青少年社会情感学习、夫妻关系学习等。
 
第二,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网。比如旁观者赋权和教育。
 
第三,破坏亲密关系暴力的发展。比如老师定期家访,家庭预警机制,对加害高风险人群要在青少年时代就及时治疗。
 
第四,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比如改善学校的安全环境,改善公司的工作环境,改善社区氛围,推进相关政策落实。
 
第五,对相关家庭进行经济支持。比如事业家庭工作支持计划,家庭金融支持计划等。
 
第六,对受害者的帮助。对受害者的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紧急救援计划等等。
 
看完之后我就非常感慨,美帝还是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借鉴的嘛,就比如说这两个先进的理念,也是我众多文章中一直呼吁、强调的:第一,对受害者责备的拨乱反正;第二,从整个社会的宏观层面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强调个体。


我再详细解释一下宏观理念是怎么操作的,比如上面所说的第二点“旁观者赋权”,上文提到的那位在北美读博士的大牛就分享了一些她自己的生活经历:比如走在大街上,男女生吵架,似乎有些拉拽动作,一定会有路人走上去问“Is everything going alright here?”;比如某一天进了办公室忘记摘墨镜,同事会严肃请求你摘掉墨镜,看看你是否在掩藏家庭暴力的伤痕。所以我们诸如“清官难断家务事”“感情是两个人的私事”这类理念需要进化一下了,在北美高校会开展各种类型的培训,其中就包括了如何为有可能在经历IPV的人发声并干涉。

再比如第四点良好环境的建立,这个看起来说的假大空其实有茫茫多的规则在维系。比如我们上文提到的,导师与女学生的问题,因为导师的权力就是非常之大,对学生来说就是笞杖徒流为所欲为,所以西方高校里师生恋就是一刀切,就是完全禁止的红线,踩中就爆炸:我不管你是不是真爱,就是真爱也是你在高权力高地位下的心理霸凌。而且导师见女学生的时候一定要有第三方人士在场,实在没人也要把办公室的门打开,你要是在私密空间里见女学生我就认为你是性骚扰。


这种一刀切就是通过制度的方式来保证高权力者和低权力者相对的平等,是十分有必要的,就像我们通过累进制税率对富人多征税、对穷人有补贴一样,是值得借鉴、学习、推广的先进理念。

新书已出版:《生而贫穷》正式出版,感谢大家支持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