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荒芜老寺庙茁壮成长为“农业国家队”成员,看甘肃张掖农场67年焕然一新的靓丽生态底色
甘肃张掖农场的现代设施农业油菜
甘肃张掖农场的小麦喜获丰收
存史资政,以史鉴今。《中国农垦农场志丛》是我国第一次较为系统地记录展示农场形成发展脉络、改革发展历程的大型丛书。近日,该系列丛书频添新作,《甘肃张掖农场志》正式问世。
以史为鉴,明得失;以梦为马,逐未来。《甘肃张掖农场志》弘扬了农场艰苦创业、实事求是的精神,再现了早期创业者和当代创业者的奋斗业绩,记录了西部农垦的优秀文化,传承了甘肃农垦企业的农垦精神。该志的出版是农场文化自信的具体实践,也是农场发展的力量源泉。
扫二维码 购书享优惠
左右滑动查看完整目录页
《甘肃张掖农场志》是较为系统地记录展示农场形成发展脉络、改革发展历程的一部志书。它是一扇窗口,让人们了解农场,支持农垦、农场;它是一条纽带,让农垦人牢记历史,让农垦精神脉脉传承;它是一本教科书,为今后农场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引领现代农业建设、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史料。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张掖农场原党委书记、场长崔定一为该书作序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亚盛张掖分公司党委书记王经富
甘肃农垦张掖农场场长李宗国为该书作序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甘肃农垦张掖农场位于张掖市甘州区东南18千米处祁连山脉合黎山北麓的洪积扇上,地处西北干旱区绿洲一荒漠区,位于张掖盆地东南缘,在龙首山、合黎山南麓与山丹河之间,属丘陵地貌,海拔1470~1510米,地形由东北向西南倾斜。
张掖农场主要在平原水文地质区,地下水储存条件好。张掖农场的农业生产,主要利用黑河水灌溉,其次是井水灌溉,因地域分布不同而水源各异,分属3个不同灌区:老寺庙地区引黑河大满干渠渠水灌溉;山羊堡地区原引山丹河祁家店水库渠水灌溉,后期全部使用机井灌溉;头墩地区引洪水河双树寺水库渠水灌溉。
水利建设
农场红沙窝第一眼自留井
农田水利建设,是农场农业生产的重中之重,始终坚持“地种到哪,渠就修到哪”的原则,专业队常年奋斗在建设一线,建场至2021年,先后投入水利建设的资金达1.08亿元。截至2021年,节水灌面积1953.33公顷,占耕地面积71.1%。
林果站渠道建设
九分场蓄水池
建场67年
农场经济经过了4个特色鲜明的发展阶段
自给自足阶段
(1955—1960年)
1955年甘肃省农林厅决定张掖农场是以生产小麦为主的谷物农场。1956年贯彻“以粮为纲,农林牧并举,多种经营”方针。这个阶段农场的主要任务是建设、配套和完善,农场经济在使用上级拨款的基础上自给自足保稳定,量力而行搞建设。
建场初期场部——老寺庙
平整土地
计划经济阶段
(1961—1982年)
在农场基本建立、农场初步满足了生产生活必需条件以后,河西农垦局提出“以粮为纲,发展多种经营”的决定,要求各农场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确保粮食过关。1965年贯彻“以农为主,农牧结合”,1971年贯彻“以粮为纲,以工养农,全面发展”,1978年贯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一业为主,多种经营”,这一系列方针政策的落实,使农场在计划经济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在供给农场干部职工基本生活所需外,还向社会输出一些农产品的阶段。报表显示1978年农场国民生产总值为140.58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56.07万元,工业总产值84.51万元。农场初步转型为国家粮食供应基地,承担了粮食供应任务。
商品经济阶段
(1983—1995年)
1957年,农场引进大麦种植,作为救济粮使用,在粮食足够时作为饲料调出或者出售。1984年引入啤酒大麦,每年种植100~400公顷不等,1996年农场麦芽厂建成投产后,大麦种植面积有所增加,2001年,农场啤酒大麦的种植面积达到了675.33公顷,年总产量277.1万千克。1980年引入啤酒花试种,1981年引入啤酒花新品种(青岛大花高架)定植,到2009年发展到117.7公顷。2007年总产啤酒花片花231吨,销售收入达到1781万元,利润超千万元。
啤酒花
大麦麦芽
1994年,甘肃农垦集团扩大了特种药材种植规模,安排包括张掖农场在内的一部分农场开始种植。1994-2020年,除部分年份因库存多的问题停止种植外,每年种植130~400公顷,在完成了国家下达的特种药材生产计划的同时也取得了很好的收益,成为农场的经济支柱之一。
金盏菊
紫花苜蓿
农场林果业起步较早,1956年农场成立了园艺队,当年从武威园艺场引进了苹果苗木进行定植建园。1976-1984年,农场果园规模有所增加,但仍以苹果为主,葡萄、杏、梨等果品为辅。1985年农场从吉林延边引入苹果梨(因果形似苹果而得名)后,因适应张掖本地自然条件、品质好、产量高,同时栽培管理技术日渐成熟而大力发展,至1995年,农场果园面积达到了286公顷,果品总产量也达到了174万千克。
与此同时,农场加工业和服务业也从“小打小闹”向规模化方向迈进。白酒厂、粮油加工厂、农机修造厂、农机服务公司、农机服务队、农场宾馆、商业供销公司、农场综合商店等下属企业除满足农场生产生活需要外,也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1996年,农场当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4489万元,实现利润63万元,上缴税金290万元,职工人均收入3977元。
市场经济阶段
(1996—2021年)
20世纪90年代,“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在全社会形成共识。在巩固农业稳定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同时,农场把发展的重点放在工业上。在办好农场小型工业企业的同时,农场在1995年对老寺庙酒厂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技术改造,采用了12项酿酒新工艺,并引进外资依托原来的老寺庙酒厂注册成立了“中美合资老寺庙酒厂”。酒厂年主营业务收入由1995年以前的不足600万元增加到1996年的1026.59万元,实现利润101.3万元。此后至2008年,酒厂主营业务收入均在1000万元左右。
白酒贮存
老寺庙酒厂产品
1996年,由农场投资275万元、甘肃华龙农业开发河西公司投资60万元的金龙麦芽厂正式投产,标志着农场第一家较大规模的股份制企业诞生。1996-2015年,金龙麦芽厂总产麦芽7543.4万千克,实现主营收入2.13亿元实现利润1407万元。
2006年由农场集体和农场职工个人共同出资新建的年生产能力1.2万吨的张掖市老寺庙番茄制品有限公司(即老寺庙番茄酱厂)建成投产,实现当年投产,当年见效。2006-2017年,总产番茄酱4.53万吨,实现主营收入2.08亿元。
番茄机械采收
番茄酱原料冲洗
番茄酱厂一角
番茄酱成品
工农并重的农场产业结构的形成对农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个阶段农场农业上果品淀粉玉米、香料作物(孜然、苘香)、特种药材四类经济作物和工业上麦芽、番茄酱、白酒三大工业产品对农场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至2021年,农场主营收入达到1.59亿元,实现利润1687万元。
科技推广工作一直是农场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场之初农场就设立了生产科、实验站、兽医站从事农场的科技工作。建场67年来,农场广大科技工作人员对甜菜、向日葵、冬小麦、春小麦、啤酒大麦、玉米、高粱、啤酒花、西瓜、番茄、苹果、梨、苹果梨、葡萄、特种药材、毛苕子、箭舌豌豆等粮、油、果、菜、药5大类30多种作物,开展了引进新品种进行品比试验、适应性试验、抗逆性试验,选择了一大批适应农场自然气候条件的新作物、新品种进入农业大田生产,对提高农场的农业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增加职工收入,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淀粉玉米,以早酥梨为主和苹果梨为辅的果品产业,以孜然、苘香等香料作物套种葵花或玉米为代表的带状种植,特种药材成为农场的经济支柱。
玉米
果园间作
孜然套种玉米
复合带状种植
粮食作物新品种的引进和示范推广,保证了职工生活和对社会商品粮的供应。经济作物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向社会提供了多种适销对路的工业生产原料和社会消费品,满足了社会需求,也提高了农场的经济效益。
建场67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农场广大干部职工发扬“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和“团结自强,实干奉献”的农场精神,开发荒滩、改造荒滩、建设荒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改革开放转换经营机制,农场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张掖农场已建成农、工、商、建、服等多产业的集团化经济实体,并将在甘肃农垦事业走向更加辉煌的征程中做出更大的努力和更大的贡献。
出版目录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青海贵南牧场志(中国农垦农场志丛)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广西良圻农场志》(中国农垦农场志丛)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贵州山京畜牧场志》(中国农垦农场志丛)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好消息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报告(2018—2022》出版发行
学党史、讲农史必备参考《中国共产党农史纲要》出版发行
家乡,每个中国孩子都值得拥有的情感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