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小故事 | 清镇市刘姨妈风味食品厂:脱贫攻坚我们也有份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作为曾经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贵州全省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向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发起总攻,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贵州精彩篇章。贵阳始终扛起省会城市的责任与担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连续5年收入和增速“双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贵阳涌现出了诸多可歌可泣的典型事件和先进人物,为百姓称道、为人民赞誉。我们从不同行业、不同类别中选择了20个先进个体的扶贫故事,即日起一一呈现给大家。
扶贫
小故事
作者:王剑平
清镇市刘姨妈风味食品厂:脱贫攻坚我们也有份
“作为一个企业特别是行业龙头企业,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也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通过提供更多工作岗位等举措,为脱贫攻坚等事业做贡献。”清镇市刘姨妈风味食品厂总经理吴茂云说。
拥有20年发展历程的“刘姨妈”是省级龙头企业,现在有黄粑、二块粑、糍粑、粽子等多条生产线,一年产值有2000多万。目前除了传统的黄粑、二块粑制品外,还在不断创新研发黄粽、速冻食品、儿童食品等产品。
产业发展是根本 脱贫致富奔小康 摄影:徐庆一
在推进企业自身发展的同事,“刘姨妈”还积极发挥企业带动作用,通过“企业+贫困户”等方式,参与到就业扶贫工作中来,为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贫困人口提供就业岗位,保障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每年“刘姨妈”都会请清镇市的乡镇推荐贫困户或者困难群众到厂里上班。培训上岗后试用期都会有3000元的基本工资,除“五险一金”外,还有旅游等福利,每年仅工资支出就近200万元。
今年51岁的余国献便是其中之一。
淘米、洗叶子、包粑……吃住在厂里的余国献,每天早上吃过早饭便换上工作套装进入车间为制作黄粑忙活起来。家住清镇市王庄乡岩头村的余国献以前主要在家务农,偶尔打些零工,收入低、不稳定,又要负担两个孩子上大学,是村里的低收入困难户。
脱下农装换上工装 摄影:瞿燕
“以前在家求生活,娃儿交学费都发愁,现在在厂里上班,包吃包住,每个月至少有3000元收入,销售旺季能有将近6000元,节假日等还有不少福利,生活好太多了。”余国献乐呵呵地说起在企业上班的好。
他和老伴儿两个人目前已经一起在“刘姨妈”公司工作有3年了。从农民变身工人后,老两口一年的收入能有七八万元。今年两个儿子大学毕业后,没有学费负担,日子将更好。
“今年虽然受疫情影响原材料等成本增加、销售额有所降低,但是我们对工人的工资、福利待遇都没有因此减少。”吴茂云介绍说,现在工厂有50多名工人,都是农民工,年前更多,有将近90名工人。
扶贫小故事 | 谢兴照:终于住上真正的三居室
扶贫小故事 | 余江平:初心不改,红水河畔果飘香
来源/贵阳市文学艺术届联合会 编辑/陈萌
责编/王营 审核/刘露 金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