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小故事 | 余江平:初心不改,红水河畔果飘香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作为曾经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贵州全省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向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发起总攻,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贵州精彩篇章。贵阳始终扛起省会城市的责任与担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连续5年收入和增速“双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贵阳涌现出了诸多可歌可泣的典型事件和先进人物,为百姓称道、为人民赞誉。我们从不同行业、不同类别中选择了20个先进个体的扶贫故事,即日起一一呈现给大家。
扶贫
小故事
作者:王剑平
故事八
余江平:初心不改,红水河畔果飘香
余江平是贵阳市果树技术推广站副站长、果树技术专家。参加工作14年来,利用所学抓实抓稳水果产业基地建设,助力农民群众拓产增收。在省级果树部门工作期间,参与全省水果产业规划布局,建立完善水果产业技术体系,得到了群众和社会认可。
2019年8月,经中共贵阳市委组织部研究决定,余江平被外派到全省贫困发生率较高的贫困县罗甸县开展对外协作帮扶工作,挂任罗甸县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罗甸县地处贵州南部红水河畔,气候湿润,山多林密,热量充足,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素有“天然温室”的美誉。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条件,是各类热带水果的“温床”,多年来,罗甸积极发展火龙果、脐橙、百香果等水果产业,助农增收致富。
生态桃子丰收了 摄影:韦永红
来到罗甸后,余江平想到了充分利用“热量条件富足”的优势发展特色水果。经过实地调查和走访,发展百香果切合罗甸实际,其中,深居麻山腹地的凤亭乡最适宜发展。
凤亭乡是罗甸县最边远最落后的一个乡,曾是黔南州十五个极贫乡之一,全乡困于大山褶皱,土地贫瘠,坡地多,没有100亩以上的坝区,传统作物种植效益低下,老百姓纷纷外出务工。
余江平决定,向荒山要效益。2019年10月,他充分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及资源优势,牵线搭桥引进上级资金,选定仁兴村、交吾村等地,利用荒山荒坡建设3000亩核心示范基地。
“这荒坡坡上都能种出百香果?我不信。”建设之初,一边,是当地群众的怀疑态度。一边,是余江平与当地农业农村局干部的坚持和坚守。他们长期蹲点在基地,还邀请省内外百香果专家多次到现场指导;为抢抓季节,余江平和同事周末不回家,现场督促指导整地。
余江平自己,一边带领团队做好百香果产业的谋划,一边积极在种植技术和生产管理上想办法、下功夫。
产品 摄影:何超
苗木质量决定产出效益。2020年1月,余江平自费专程到广西桂林、福建龙岩以及省内从江、安龙等地考察百香果种苗。3月27日-28日,为解决产业发展山地劳动力成本较高、当地劳动力严重匮乏的问题,余江平再次自费到广西南宁、广东东莞等地考察百香果新型材料。通过全面论证,确定推广使用质量轻巧、经久耐用、易于安装的玻璃纤维管,这在全省尚属首次运用,节省生产成本30%以上。
“余局长他们从开始种百香果,每天参与种植的老百姓差不多都在100人以上,种苗、浇水、绑苗等是120元一天,打钻孔搭架200元一天。我也不用出去打工了,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照看老人和娃娃。”村民杨秀英仁兴村基地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从基地开始种苗到后来的绑苗、施肥、搭架,她都全程参与,每天工资按130元结算。对她而言,能在家门口就业,同时得到满意的收入,很是高兴。
产业的发展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支持。百香果成为凤亭乡农村产业革命的主导产业,全乡完成种植7000余亩,辐射带动罗甸县9个乡镇40个村新增种植10000余亩。“目前,全县百香果发展到1.42万余亩,其中新增面积1.09万亩,将实现产值1.14亿元,覆盖带动贫困人口3000户1.2万人以上脱贫。”余江平说。
为更好服务全县百香果产业发展,余江平建立了技术指导微信群,对于种植户反映的问题有求必应。同时,他带领县百香果技术团队奔走到各个基地开展技术服务,为种植户解决技术难题,确保能产出健康果、优质果,把百香果演变成罗甸县广大农村群众增收致富的致富果、金果果。
来源/贵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编辑/小虎
责编/王营 审核/刘露 陈丽娟 金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