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小故事 | 王炳银:返乡创业带动乡亲走农旅一体化道路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作为曾经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贵州全省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向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发起总攻,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贵州精彩篇章。贵阳始终扛起省会城市的责任与担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连续5年收入和增速“双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贵阳涌现出了诸多可歌可泣的典型事件和先进人物,为百姓称道、为人民赞誉。我们从不同行业、不同类别中选择了20个先进个体的扶贫故事,即日起一一呈现给大家。
扶贫
小故事
作者:王剑平
王炳银:返乡创业带动乡亲走农旅一体化道路
一位农民工,长期在外打工为生,时间长后决定返乡创业,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他就是贵阳市清镇市卫城镇莲花寺村村民王炳银。
2013年,外出打工多年的王炳银,回到家乡筹建了聚隆福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一个规模近400亩的经果林种植园落户该村,种植园的落户不仅改变了村民们的传统种植观念,也让当地村民初尝到产业发展带来的实惠,王炳银因为创业带富成为莲花寺村经济改革发展员。
乡村振兴 摄影:张晓东
仲夏时节,聚隆福生态园内瓜果飘香,纸袋包裹着的黄金奈李再有一个月就能上市了。在魔芋种植示范田内,套种的魔芋苗长势喜人,村民张云和工友们正在开挖一条排水沟,确保雨水顺畅排泄,避免经济作物遭受水害。自从聚隆福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以后,张云就将自家土地流转给了公司,并成为了该公司的产业工人。
“以前基本上就是种苞谷、黄豆,一亩地收入估计在800至1000元。”村民们介绍,由于王炳银返乡发展新型种植业,把土地流转给他后,很多村民都到基地务工,现在的收入估计每月1800到2000元,比过去翻了几番。
今年已经64岁的张毅文家就住在果园旁边,果园一开建他便将自家那3亩多薄田流转给了公司,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望。令他感到高兴的是,他不光可以拿到工资,还可以照管患病的老伴,一年下来还有六七千块钱的收入。今年初,通过政府补助加上这几年来打工的积蓄,张毅文家建起了新房,改变了过去人畜共住的不良人居环境。
据王炳银介绍,公司果园面积总共380多亩,流转了10多户农户的土地,他们的直接收入就是土地租金,间接收入就是平常的劳务,每年用工在1000人次以上,这10多户农户的年工资平均是1万多。
生态农业 摄影:韩德贵
2013年以前,莲花寺村的产业以传统农业为主,几乎是一方土地养不活一方人的状态,贫穷落后的现状使得大多数年轻人外出务工。7年来,在聚隆福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带动下,农民的收入水平大幅提升,莲花寺村产业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发展势头。
通过2013年到现在的影响,周围老百姓也开始种植果树,农作物的结构上有很大的变化,再不是传统玉米、水稻等低效农作物,现在基本上有一半以上土地全是高效的农作物。
如今,该村已发展经果林种植2000多亩,种植有黄金奈李、黄桃、雪桃、梨等,同时还种植辣椒200亩、魔芋数十亩、退耕还林660余亩。良好的带动效应,王炳银于2019年成为卫城镇莲花寺村经济改革发展员,这也赋予了他新的使命。
王炳银说,之前是他一个人在一个点上跳,没有团队。现在她计划组织在外打拼的村民返乡,整合一部分有能力和有想法的人,回来把莲花村经济这台戏唱好。
王炳银下一步的打算,就是2021年启动农旅一体化,在周边半径8公里范围内做农旅产业,就会带动更多人走上农旅一体化发展道路。
扶贫小故事 | 退伍军人开发“说订就订”系统专门推销家乡山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