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小故事 | 修文县贫困户余德江:养殖让生活“牛”起来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作为曾经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贵州全省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向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发起总攻,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贵州精彩篇章。贵阳始终扛起省会城市的责任与担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连续5年收入和增速“双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贵阳涌现出了诸多可歌可泣的典型事件和先进人物,为百姓称道、为人民赞誉。我们从不同行业、不同类别中选择了20个先进个体的扶贫故事,即日起一一呈现给大家。
扶贫
小故事
作者:王剑平
修文县贫困户余德江:养殖让生活“牛”起来
微风徐来,绿意盎然的树林里传来一声声牛叫,几头牛在山间悠然地吃着草……这是贵阳市修文县小箐镇龙山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余德江养殖肉牛的场景。近年来,他靠发展养牛产业,让自己的生活逐渐“牛”了起来。
今年55岁的余德江,4年前一直在修文县城靠背背篼、打零工维持家庭的生活,赚来的钱只够吃饭,那时候孩子们读书的支出很大,钱不够只有向亲戚朋友借,条件很艰苦,2013年底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在成为贫困户后,国家在教育上给予他家资助,减免了两个孩子的学杂费,相关的惠农惠民政策也相继到来,这让他家的生活改善了许多。但看见其他的贫困户都利用脱贫政策积极发展产业脱贫时,余德江也开始默默思量着自己家的出路。
“我从小就与牛马接触比较多,上街去买牛买马,凭看我就能大概知道它们的健康情况。”经过思索,文化水平不高的余德江结合自家地理位置偏远、土地不平整等实际情况,决定从自己熟练的养牛入手发展养牛产业。
环保养殖 摄影:何显文
理清思路,找准路子的余德江在村边自家那块不平整的“麻窝地”上先后修建了400平方米的牛圈,并申请小额扶贫信贷购买了5头牛,靠养殖业坚定地迈开了自己的脱贫致富步伐。每天清晨和傍晚,他都在牛圈里按时喂食,观察牛的生长情况;防疫时期,他给每头牛按时打疫苗;母牛生产前他及时隔离牛群,保证正常生产……
“这个变化是实实在在的,以前的一无所有,现在我的这一群牛应该能卖到七八万块钱。”通过养殖见到了效益的余德江,看着自家的牛群,感慨着生产生活方面的明显变化。
脱贫攻坚 ,产业发展是根本 摄影:徐庆一
受疫情的影响,这段时间,余德江在外读大学的儿子余杨宏还未返校。每天,儿子同父亲一道照料着牛群。
“之前我家有7头牛,前两天下了一个,现在是8头。我爸每天早上七点起来割草,中午一点钟才回来,我们能感受到他一个人养牛的辛苦。”余杨宏说。
辛苦换来的是欣喜。余德江说,与前两年相比,现在的这种劳累不再是苦闷而是高兴;女儿已经有了工作,在贵阳上班,儿子马上也要毕业了,家中的经济压力没有以前大;房屋进行立面整治和环境改善,日子是越过越好了。
有时,余德江会牵着牛经过村寨,和大家打招呼时,脸上会露出幸福的笑容。他说:“我们穷,所以我们更要努力,何况政府还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和帮助。脱贫发展好了以后,我还会尽量去帮助别人。”
儿子余杨宏说:“以后我毕业有能力了,也会尽我的能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往期精彩回顾▼
扶贫小故事 | 清镇骆家桥村 农村富美新画卷扶贫小故事 | 种养业,让他们生活更美好扶贫小故事 | 余杰颖:唱响产业兴旺歌
来源/贵阳市文学艺术届联合会
编辑/王营 何冰雪(见习) 责编/王营 审核/刘露 金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