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小故事 | 种养业,让他们生活更美好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作为曾经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贵州全省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向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发起总攻,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贵州精彩篇章。贵阳始终扛起省会城市的责任与担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连续5年收入和增速“双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贵阳涌现出了诸多可歌可泣的典型事件和先进人物,为百姓称道、为人民赞誉。我们从不同行业、不同类别中选择了20个先进个体的扶贫故事,即日起一一呈现给大家。
扶贫
小故事
作者:王剑平
种养业,让他们的生活更美好
“感谢党的脱贫攻坚政策,没有这么好的政策,我们残疾人过不上这么好的生活。”
息烽县鹿窝镇杨寨村,从贫困走上致富路的村民杨治琴高兴地说,她一家的脱贫得益于脱贫攻坚好政策扶持,如今她家住上了两层新楼房,夫妻两人在村里有了工作,家里土地还发展了种植产业。
杨寨村位于息烽县鹿窝镇北面,是息烽偏远山村之一,现有16个村民组498户1692人,其中贫困户22户50人,是典型的农业村。如何改善村容村貌?如何在脱贫攻坚路上不掉队?如何走好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这是杨寨村绕不开的一道必答题。
息烽县发展蔬菜产业扶贫 摄影:曹经建
“我家在银行贷款5万元,政府每季度贴息500多元,现在养了7头牛,生活还是挺好的。”走进杨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张敬伟家时,他和妻子正在喂牛,说起他家的变化,张敬伟和妻子赵霞止不住脸上的笑容。
以前张敬伟家的房子很破旧,他和妻子外出务工,家里年迈的父亲和两个孩子无人照料,现在房屋在政府的扶持下进行了危房改造,两层楼的新房子正在修建,村里还为他和妻子安排了两个公益性岗位。
“现在离家近了,马上有新房子住,还能一边工作,一边照顾老人和小孩,日子比以前在外打工时好多了。”赵霞说。
据杨寨村村支书王红介绍,村里对脱贫问题精准施策,通过完善贫困人口动态管理,精准贫困人口分布、致贫原因、脱贫意愿等,瞄准贫困户所需所急,实施到户扶贫,采取“产业扶贫到户、扶贫培训到户、扶贫搬迁到户、贷款贴息到户、资金互助到户”等方式,来改善贫困面貌。
“我现在种植了40亩猕猴桃,你看这个猕猴桃,果型漂亮,口感又好,简直不愁销路。”王安桥一边给猕猴桃清理弱果、残果,一边说。
发展特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摄影:秦刚
王安桥是杨寨村村民,前些年由于没有找到发展路子,他一直在外打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邻县修文发现猕猴桃的价值,学习猕猴桃种植技术后,他决定回村带动村民发展。“现在带动发展了20亩猕猴桃,未来我想带动全村的群众共同发展1000亩猕猴桃,走共同致富之路。”王安桥说。
“现在有群众带动发展,村里也引进了企业,没能力发展其他产业的,村里也发动种植了柑橘等经济作物,引进的公司还为村里打造了文化长廊,实施了房屋立面整治等。”王红说,近年来,杨寨村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帮扶工作上精准定位,精准发力,发展种植玫瑰花、瓜萎、柑橘、猕猴桃等产业,贫困户产业实现全覆盖,完成组组通公路4.12公里,2019年全村人均年收入6000元左右。
“村里有了文化长廊,房子也变漂亮了,想去哪里路都很方便,收入也不用愁了,相信我们村会越来越好。”贫困户杨治琴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
如今,走进杨寨村,靓丽的文化观光长廊、干净整洁的村道、错落有致的房屋,村民们脸上洋溢着笑容,杨寨村美好的日子已经到来。
▼往期精彩回顾▼
扶贫小故事 | 清镇市刘姨妈风味食品厂:脱贫攻坚我们也有份
扶贫小故事 | 王怀甲扶贫记
来源/贵阳市文学艺术届联合会
编辑/王营 何冰雪(见习) 审核/刘露 金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