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滨江在杭州拿的5宗地,只赚1%-2%净利润!

地产八卦女 地产八卦女 2021-05-18

文 | 地产八卦女  陈庆

01

前天,滨江的网上业绩说明会上,有投资者问,最近集中推地拍下的几块地,净利润能有几个点?

滨江老板戚金兴回答说,努力做到1%-2%的净利润水平。


1%-2%的净利润,几十上百亿的投入,比放银行吃利息、买余额宝等低息理财产品都不如。

什么时候,房地产经济,国民支柱产业,沦落到这个地步了?

怪不得有人说,地产进入白银时代,在我看来,地产进入铜钱时代还差不多。


▲地产铜钱时代

然而,像滨江这样,几乎等同于给购房者做慈善的土地拍卖,地产商们却甘之如饴。

要知道,在最近的杭州土拍里,32宗土地中27宗达到封顶价,大多地块都到了拼自持的阶段。最厉害的,还数建发拿的一宗地,真正可售面积仅仅11%。

▲如果说,滨江拿的5宗地,按照平均溢价率30%、平均自持率17%计算,按照滨江杭州深耕、本土老司机的做法,努力也只能有1%-2%的净利润,这也就意味着,比滨江自持率更高的地块项目,多半是要亏了。

那么,为什么房企明明不赚钱,却还要抢破头去干?其实这里面大有文章。

02

说实话,虽然滨江声称“努努力赚1%-2%净利润”,但其实,这是覆盖完融资成本的整盘净利润,实际自有资金的年回报,仍远超过1%-2%。

我们知道,房地产开发本质就是个借鸡生蛋的游戏,从拿地开始,自有各家金融机构、银行、信托等配套融资,所以除去融资成本、建安成本这些大头,巨额的资金面,即便是只有1%的净利润,也是一笔相当高的收益。

而另一方面,当下地产项目“利润来自成本”,偏偏滨江是全国房企中人均效能最高、城市深耕最典型、豪宅高周转最顺畅的品牌房企之一,这意味着滨江能够在“减配”之外,充分发挥“管理红利”,为利润留下更多增长空间。

例如,滨江的人均效能。2020年,滨江做到了1350亿,员工人数仅仅1000余人,相当于人均效能破亿,大大减少了用人成本、管理成本。

事实上,去年地产圈刮起的“极简组织”热潮,开风气之先便是滨江。滨江的项目人员组成非常精简,以工程部为主导,其他部门配合工程部工作,一人多岗,内部决策效率非常高。

滨江的工程师,不仅对接设计院,还要去跑报建手续,甚至连HR招聘,也由服务工程部兼差(滨江只有总部有专门的HR岗位),工作内容不细分,但没有太多PPT和表格。正是这种“极简组织”,对于降低沟通成本、管理成本效用极大,目前滨江的管理成本仅1.5%,而其他房企普遍为5%。

再比如,城市深耕。滨江的城市深耕非常典型,他们大部分业务都在浙江,特别是聚焦于杭州,也正是因为这种项目集中优势,使得他们同一套班子能同时管理多个项目,使得他们的客户趋于同质化、同城化,这也是滨江为什么人均效能超过1个亿的最本质原因。

而更为重要的是,滨江深刻理解到城市深耕的精髓——所谓城市深耕,其实就是通过深耕自身资源,不断拿符合企业产品战略和布局战略的好地,不断深入挖掘投融方、供应商、品牌方等多方合作资源。
例如,滨江的供应商,如设计院、施工单位都是长期合作关系,这些供应商都深刻了解滨江的需求,以至于滨江的项目,基本用不着配置建筑师,往往项目工程团队,就能和设计院直接对接落地。
也正是因为如此,滨江作为杭州本地房企,即使按照测算只赚1%-2%的净利润,也仍然能够通过管理红利、城市深耕红利,拿别人不敢拿的地、做别人不敢做的项目。
▲就像某房企老总说的,杭州很贵,但是也很安全。在算得过来帐的情况下,杭州作为滨江的“大本营”,不亏就是赚,自然也是不拿白不拿。
03

当然,对于滨江这种算得过来账、有本地化优势和管理优势的企业,拿地顺理成章;那么,对于那些算不过来账,明显不赚钱甚至亏本(如建发)的项目,为什么房企还要踊跃拿地呢?

其实,这跟当前的房企运营机制有关——亏损拿地,有的时候是看走了眼,更多的时候,是战略性亏损。

什么是战略性亏损?其实就是通过亏损或不赚钱、少赚钱,来吸引用户,最终实现“规模经济”。

我们知道,碧桂园吴建斌曾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即在当前的房地产市场上,一家优秀的房地产企业必须要有规模,有规模才有市场地位,最终为品牌和效益打下坚实的基础。

吴建斌之所以这么说,就是因为房地产开发行业,随着城市化逐步逼近发达国家红线,实际上是个存量市场,你的房子建得多了卖得多了,其他开发商能够卖出去的自然也就少了,这是最本质的市场前提之一。

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有志于规模的开发商,做那些微利、不赚钱甚至亏损的楼盘,一方面是为了通过规模树立品牌,养活团队的同时,“圈”住客户,从而为即将到来的物业时代做准备——君不见,目前地产开发商在整个资本市场的估值是6-10倍的区间,但对于物业的估值,现在中位数是45倍。这意味着,同样1块钱利润,给地产估值不超过10倍,给物业估值超过40倍。

由此,建房子、卖房子哪怕不赚钱,未来,人们对物业的需求肯定是越来越浓厚的,微利、不赚钱帮业主盖房子,但是可以博一个长期物业收费权限,仔细算算账,似乎又算得过来了。

另一方面,开发商做地产不赚钱,也是为了利用规模效应,降低融资、建安成本。等到规模、品牌做到一定程度,甚至还能够降低拿地成本,例如有很多房企宁愿亏本也要做商业、文娱、养老产业,就是为了低成本拿地,这是一样的道理。

此外,对于绝大部分上市公司而言,战略性亏损拿地,还有业绩需要、市值管理的需要,毕竟整个行业低利润化是趋势,企业不能因为利润低就不做了,否则,这不就等同于退出房地产?在低利润化的同时,保持住规模优势和龙头优势,宁愿累死自己,也要饿死同行,说不定未来还有转机呢?

关于地产,希望能与大家有更多交流。
交流、爆料欢迎扫描以下二维码加我微信。
请告知公司+姓名,等你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